文/周 鈴 王鳳琳
◎喬啟明 攝
◎夜郎南越古道線路圖 周運中 繪制
茶馬古道、鹽馬古道、鹽茶古道……近年來,一股股古道研究熱在大西南地區(qū)頻頻興起,并形成了一個個古道文化現(xiàn)象。人們藉由一條條古道,進而追尋自己的文化之根,試圖找尋自己來時的路。有一條古道,同樣不可忽略,它就是南向大通道。南向大通道,也被中國南海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南京市海上絲綢之路遺產研究中心顧問周運中博士稱之為夜郎南越古道。他認為夜郎南越古道形成于上古,秦漢時期已經非常有名,漢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國發(fā)現(xiàn)這條道路,又派唐蒙從今重慶境內出發(fā),試圖打通這條道路。這條道路是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上大西南通往海洋的重要道路。這條南向大通道在廣西分為兩條,一條是從重慶,經過綦江、貴州、廣西,通往廣州和珠三角,這是通往南越國都城的路線。另一條是從重慶,經過綦江、貴州,通往廣西沿海的北海、欽州、防城港,這是通往南越國最重要的海外貿易港口合浦的路線。這條古道沿線分布著眾多民族,民族文化資源富集。然而這條古道長期為人忽視,非常值得研究,他對加快大西南走向海洋,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有重要意義。
南向大通道是古人劈山開路而形成的古道。歷經上千年的風雨,積淀了深厚的古道文化。它既是一條鹽道、商道,也是驛道、兵道,還是移民古道、出海大通道。
◎鹽馬古道上的鹽號寶興隆
◎鹽馬古道上的王爺廟
鹽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鹽包含了太多的文化意義。人無鹽則無力,鹽是力量的源泉。所以自古對鹽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鹽,就涉及鹽運和銷鹽。古道因鹽而興,因鹽運方式改變或者說線路改變而衰落。6000年前,南向通道也許還是羊腸小道,所謂“鳥道”;但這個羊腸小道首先就是鹽道①。鹽馬古道從四川自貢起點,通過四大鹽岸向貴州、湖南等省市輻射,產生了積極影響。鹽馬古道與南方絲綢之路主線有密切的關系。這條古道在傳播文化方面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由于貴州不產鹽,鹽文化的傳播,這條道路就起著積極的作用。
在古道調查過程中,我們收集了一些民間口頭文學就可以佐證,其中有反映背鹽艱苦辛勞的《背鹽歌》②:
負鹽男,負鹽女,男女老幼同一體。
猿猴灘,二郎灘,沙灘茅村路何長!
鴨溪市,新興場,貴陽大道長崗山。
跋涉奔波朝復暮,苦力渾忘行路難。
壯夫二百斤,健婦百斤零,
懦夫半包百斤重,老婦肩頭四十斤。
可憐蓬戶女,釵橫鬢亂行無己。
八歲誰家乳臭兒,背負廿斤程百里。
喘汗紛呈路遼闊,青石苔蘚晴變滑。
上有峭壁如峰棱,下臨絕壁淵且深。
猿猱愁攀蛟龍遠,嗟爾駢肩并進亦何心?
晴光蒸褥如炙,冰雪戶寒透鐵被。
龍魚蟄伏兔蛇藏,曷為例崽肩亦不息?
負鹽多,身汗垢,背上積污一寸厚。
但求釜底有炊煙,那識人間富文繡。
我們在鹽馬古道調查中,還了解到民國時期,貴州的省主席王家烈都是背鹽巴出身的。還有很多關于與鹽運有關的故事。通過民歌、故事等民間文學,傳播鹽文化,可謂一路都是文化。
◎鹽馬古道旁的石桅子
當全國政令統(tǒng)一以后,古道又成為驛道,政府設立了驛站,確保政令暢通。驛站供應食宿和換馬。在考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多段殘存的古驛道,還有一些古驛站或換馬處的遺址。特別是明清驛道,巴蜀文化傳入貴州,驛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清時期,貴州通往四川的驛道交通主要有兩條:一是從四川敘永經烏撒至貴陽的川黔驛道;二是從重慶府經綦江、桐梓、遵義到貴陽的渝黔驛道。驛道是官道,主流文化的傳播主要就靠官道傳播。
巴蜀文化不僅通過鹽馬古道傳入貴州,還通過它“出?!?。據(jù)說,唐乾符年間(874—879年),楊端應募入黔,率軍由南州達播州(今遵義),開拓渝播間道路。及南宋端平中(1234年—1236年),楊端后裔楊價帶家丁5000援蜀。楊價之子楊文于宋理宗淳祜八年(1248年)發(fā)兵萬人,擊敗元軍于石洞峽。渝、播之間道路暢通,逐步發(fā)展為干道。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播州至重慶的驛道暢通。明洪武四年(1371年)12月曹國公(曹震)李文忠公奏:“貴州今隸湖廣,而其地在成都西南,計成都水路至重慶36驛,重慶陸路至播南九驛,播南陸路至貴州五驛”。據(jù)《永樂大典》載“重慶路所轄站19處”。明代綦江境內設白渡驛、東溪驛、扶歡驛、安穩(wěn)驛等四驛,甲申后廢。川黔桂古驛道線路:重慶—白渡—綦江—東溪—安穩(wěn)—松坎—新站—桐梓—板橋—遵義—烏江刀把水—養(yǎng)龍坑(司)—息烽—扎佐—烏當—貴陽—花溪—惠水—羅甸—廣西。
◎鹽馬古道上的中峰老街
綦江的佛教起源于何時?我們在東漢到六朝的崖墓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典型的佛教符號。如果年代成立,則綦江的佛教文化有可能不是從成都方向傳過來的,而可能是南傳來的,即是從印度到云南,再經過南向通道傳到了綦江。只是關于崖墓的斷代困難,一般以六朝為下限。
綦江的佛教起源于是從印度到云南,再經過大道傳到綦江的說法,也映證了對務川縣漢墓葬佛教造像的看法。當然,佛教文化傳入綦江或者黔北不只是這單一途徑傳播進來的,也有多線路的可能。
綦江自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關鍵就是有這一條古道。軍事文化的重要傳播,也是通過南向通道實現(xiàn)的。漢武帝派唐蒙開道,將夜郎古國納入大漢版圖,便以此古道為基礎開鑿五尺道。三國時期,諸葛亮派馬忠伐 ,征服西南夷正是走的這條道路。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六月,渝州人侯弘仁第一次開辟了中國最長的官道交通線,從渝黔直通越南,自開道,出邕州(今廣西南寧市),打通了通往交州(今越南北部)、桂州(今廣西桂林市)的路線,也是這條通道基礎上延伸的。打通這條官道,讓二萬八千戶蠻、俚等少數(shù)民族降唐,意義非凡。明代大西軍入滇,清代太平天國石達開入黔,都是經過這條通道。特別是中央紅軍長征,經過貴州桐梓、綦江、習水,創(chuàng)造了四渡赤水出奇兵戰(zhàn)績也是通過這條古道。
◎鹽馬古道上的吊橋
另外,南向通道也是一條重要的移民線路,魏晉南北朝幾十萬僚人入蜀,對巴蜀地區(qū)產生了長達幾百年的影響。明代至清代的湖廣填四川,對四川地區(qū)的影響也是巨大。還有幾次軍事移民,都是通過這條南向通道進入四川的。移民文化的傳播,就是通過這條古道實現(xiàn)的。
總之,南向通道是重要的文化傳播線路,在歷史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南向古道文化資源的調查,在促進渝黔桂新合作中,必將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注釋:①②王德塤、王長城《我們對西南絲綢之路的“夜郎道”的看法》,《僚學研究》(第二輯),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第156頁、1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