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教育信息化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信息交流呈現(xiàn)出網絡化、智能化的特點。與此同時,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也在發(fā)生著根本性的轉變。本文主要對當前基于“互聯(lián)網+”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對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48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8)07-0104-02
隨著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信息技術滲透到各個領域,對國家、企業(yè)乃至個人的發(fā)展都帶來了較大影響。在當前“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教育信息化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學模式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轉變。因此,教師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進行整合,結合當前網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技術,進行信息技術課程的研究和實踐,以達到促進教育教學發(fā)展的目的。
基于“互聯(lián)網+”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教學的特點
目前,基于“互聯(lián)網+”的信息技術課程的探索還處于初期,與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教學相比較,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其更加注重學生本身,注重實踐的操作,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性。
1.以學生為主體
基于“互聯(lián)網+”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需要以學生為主體,也就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中心,關于信息技術相關技能的學習,也需要將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課本的內容相結合,進行對應的教學,才能夠取得較為明顯的效果。例如,在教授《多媒體技術應用》一課時,教師需要對作品進行需求分析、規(guī)劃和設計,引導學生結合教材進行學習實踐,才能夠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作用。而對于信息技術課程不同階段的學習,教師也需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制訂對應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以保證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教學的質量。
2.注重實踐操作
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進行信息技術教學,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例如,《多媒體技術應用》一課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對多媒體技術進行概述,后面三個部分是多媒體作品設計、媒體的采集與制作、作品的合成與遞交,更注重實踐操作的能力,尤其是對于媒體的采集與制作這一部分,所劃分的內容非常詳細,包含了多媒體數據文件、文本素材、聲音素材、圖片素材、動畫素材、視頻素材這幾個方面的內容,每一個實踐環(huán)節(jié)中,都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性問題,也都需要學生進行主動的實踐操作,才能夠理解相關的基礎知識,熟練相關的技能。
3.結合信息網絡
在進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利用相關工具對信息進行處理,提高其對信息的處理能力。例如,《信息技術基礎》一課包含了信息獲取的方法、因特網上信息的瀏覽與獲取、網上資源檢索、因特網信息資源評價這幾個方面的內容,都比較抽象,學生需要通過網絡工具進行實際操作,才能夠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足夠的了解。
基于“互聯(lián)網+”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從課程教學內容、教師專業(yè)素質、學生學習態(tài)度這幾個方面來制訂有效的策略,全面提高基于“互聯(lián)網+”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
1.合理設置教學課程
高中信息技術教材,主要分為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術應用兩個方面的內容。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理論基礎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實踐應用,進行實踐的操作,全面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在傳統(tǒng)教學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先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再進行多媒體技術應用的教學。而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在進行理論知識講解的過程中,結合相關的實踐操作進行教學,將理論和實踐操作緊密結合,可以使學生對基礎知識有更加透徹的理解。例如,在“信息技術基礎”單元的《信息的加工》這一課中,有部分內容是多媒體信息的處理,在介紹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入多媒體技術應用中的一些內容,對其進行講解,這有利于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并為后續(xù)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2.加強教師專業(yè)培訓
從學校的建設方面來看,學校需要建立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網站,讓教師能夠充分發(fā)揮網絡技術的優(yōu)勢。例如,學校可利用網絡資源庫,對教師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培訓,使其熟悉“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并能明確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懂得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與其他課程之間的差異。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當前“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進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最主要的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一方面需要教師進行理論性的講解,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性的討論,教師根據討論的結果來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然后再對教學的內容進行調整。例如,《多媒體技術應用》一課的內容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師可以布置任務,并進行分組操作,這樣既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又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總結
在當前“互聯(lián)網+”條件下,信息技術課程的探索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其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還需要教師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通過實踐對其進行不斷的完善。
參考文獻:
[1]姚明站,周炎.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校本課程教學模式的嘗試與思考[J].化學教與學,2017(3):16-18.
[2]李薇.淺談基于生活理念的初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J].數碼世界,2017(7):208-209.
[3]林秀彬.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校本課程探究式教學的模式[J].讀與寫,2017,14(23).
[4]高蓓.校本課程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新課程·下旬,2016(4).
[5]廖青.基于行動研究的高中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fā)及實踐研究[J].廣西教育:中等教育,2017(22):36-39.
[6]楊鷹.基于項目學習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實施策略[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7(6):49-49.
作者簡介:葉巧蕊,(1980.12—),女,漢族,浙江寧海人,大學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