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博 張萍 安婧 宋文利 柳世玉 王威
摘要:在對現有學習質量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和數理統(tǒng)計等研究方法,對黑龍江省高等體育院校的術科類大學生進行調查,得出理論課學習中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方式、學習投入和學習收獲上的表現情況。調查發(fā)現,在體育術科類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上外部動機占主導地位;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已習慣于接受性的學習方式;理論課的學習尚未對體育專業(yè)技術的提高給予有效的指導。本文旨在提出能夠切實提高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學習質量的合理對策,進而促進體育術科類大學生教學訓練質量和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體育術科類大學生;理論課;學習質量;調查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8)02-0074-06
學習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也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永恒主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梢娞岣邔W生的學習質量在國家層面得到了高度的關注。近年來我國諸多學者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縱觀這些理論研究中,對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學習質量的研究尚屬少見。如今,許多高等體育院校的招生具有一定規(guī)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體育院校擔負著培養(yǎng)國家體育后備人才的重要使命。由于受到生源特點的限制,體育術科類大學生的學習質量問題逐漸凸顯,特別是在理論課的學習方面。對于他們而言,除了要掌握過硬的體育專業(yè)技能外,還應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理論課學習是文化素質教育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源泉,它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專業(yè)技術水平,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甚至是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如何提高體育術科類大學生理論課學習質量已經成為高等體育院校體育教育的一項必須解決的問題。
本文在現有學習質量研究的基礎上,對黑龍江省部分高等體育院校術科類大學生的學習質量情況做了較為全面的基礎性調查,并探討學生在學習質量各因素方面上表現出來的特點和規(guī)律,探尋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可行方法,為體育理論教學提供合理對策,以便提高對體育術科類大學生的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質量和水平。
1理論依據
質量是一個復雜而又抽象的概念。在管理學理論中,質量被認為是活動或工作的有效程度,即質量是反映實體滿足需要能力的特性總和。這種理解側重于事物的程度,主要揭示其價值的判斷。具體在教育學中,學習質量就是通過學習者的固有特性滿足學習要求的程度,瑞典教育學家Tor.sten Husen和我國學者朱益明的觀點均屬此類。國內學者楊院(2014)則在布魯姆、加涅等研究者的理論基礎上,強調學習質量是基于學生的視角,來對學習收獲和學習成果進行的詮釋,同樣也是對學生通過學習活動在認知、情感與行為等方面所獲得成果的詮釋。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因素眾多,但心理學家斯騰伯格認為,“成功的學習者是主動的,有目標導向的,具有學習責任心的個性特點的。”可見,學習者自身的內部因素才對學習質量起決定作用,而不是教師行為、課程設置、教學條件等這些外部因素。國內學者張萍等(2015)通過研究總結出學生學習質量的主要因素,即學習投入、學習方式、學習動機和學習收獲。由于該理論是在借鑒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大范圍的實地訪談與調查總結出來的,并采用了科學的檢驗方法,符合學生實際。故而,本研究在此理論基礎上,結合實際的調查研究,掌握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學習質量各因素的作用機理和實際情況,并根據調查數據去探尋提高學習質量的方法和對策,以供參考。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調查采用分層抽樣的方式抽取黑龍江省體育術科類一至三年級本科生共300人(每年級均為100人)為研究對象,專業(yè)涵蓋運動訓練、體育教育、武術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和休閑體育等術科類專業(yè)。抽樣院校包括體育類1所(哈爾濱體育學院)、師范類2所(哈爾濱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大慶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綜合類2所(齊齊哈爾大學體育學院、佳木斯大學體育學院),且樣本院校類別比例大致相應于省內具有體育術科類專業(yè)高校的類別總體比例,因此樣本院校在黑龍江省具有代表性。調查中共發(fā)放各類問卷300份(每份問卷內容含各指標的測量),回收有效問卷277份,總有效回收率為92.3%。
2.2研究工具與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從中國知網(CNKI)查閱有關學習質量理論、影響學習質量因素等方面文獻20余篇,并結合在圖書館查閱有關教育質量或學習質量的圖書文獻,作為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
2.2.2學習動機調查問卷 國外研究者已經編制了許多成熟的學習動機量表,并且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數據。但是由于存在社會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差異,運用國外量表進行測量使用時,還必須對其進行國內化的修訂進而調整。本文以哈佛大學教育學家Howard Gardner(1985)等設計的態(tài)度/動機測驗量表為參考,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編制了能夠反映出體育術科類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問卷《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學習動機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共20道相關學習動機的調查題目,第一部分涉及外部動機,包括來自于父母、教師的期望,通過考試和就業(yè)等方面;第二部分涉及內部動機,包括對體育理論的興趣,個人學習成就感以及知識的補充與擴展等內容。通過信度α系數計算的結果顯示:內部動機為0.8356、外部動機為0.8543、總量表為0.8551,表明問卷的信度比較高。
2.2.3學習方式調查問卷 采用張萍(2015)編制并使用的《大學生學習狀況調查問卷》來調查學生學習方式的狀況,信度α系數為0.685,且效度較好。由于此問卷是基于本科院校學生所設計的,而且在正式調查前所做的試測與原版問卷的信度和效度一致,因此認為其可適用于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問卷從深層學習方式和表層學習方式兩個維度共11個題項來進行調查,采用李克特5級打分法,每題共有五種選項分別為“完全不符合”“多數不符合”“不確定”“多數符合”和“完全符合”。
2.2.4學習投入量表 采用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的Wilmar Schaufeli(2002)等學者編制的學習投入量表進行調查評估。該量表由17個條目組成,歸為活力、奉獻、專注3個維度,其中活力維度包含6個條目、奉獻維度包含5個條目、專注維度包含6個條目。調查采用李克特7點計分法,分別賦值0~6分,對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學習投入的三個維度及總問卷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數越高表明學習投入程度越高。該量表已經過信度和效度檢驗,并具有跨文化的穩(wěn)定性,因此被廣泛使用。
2.2.5學習收獲量表 采用王芳(2014)編制并使用的《大學生學習收獲量表》,學習收獲量表通過三個維度(認知收獲、技能收獲、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收獲)共12道題(每題的選項從“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基本不同意”“基本同意”“同意”到“非常同意”共分為6個等級,從低到高依次計1~6分)來對大學生學習收獲狀況做出描述統(tǒng)計。總問卷的信度α系數為0.941,結構與信效度檢驗良好。
2.2.6數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問卷調查所得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3結果與分析
3.1黑龍江省高等體育院校術科類大學生學習動機現狀
學習動機是指引發(fā)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以滿足學習需要的心理傾向。學習動機的形成因素眾多,但從總體來看,主要是受到環(huán)境和個人兩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學習動機可以分為外部學習動機與內部學習動機兩類。在調查中發(fā)現,體育術科類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是集中于外部環(huán)境上,在行為表現的認識上大部分學生還是趨向于功利性。比如:通過考試以獲得學位、就業(yè)需要等,內部動機水平偏低(見圖1)。
大學階段正是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知識修養(yǎng)以及人格逐漸趨于成熟的階段,也是一個“生物體”的人逐漸成為“社會”人的重要發(fā)展階段,他們的生存與發(fā)展需要指向紛繁的社會。正是因為這種需要所產生的一些外部動機,使得學生對理論文化課的學習興趣流于表面,而反映在體育術科類大學生身上,便出現“遠離實踐”的理論課并沒有得到真正重視的現象,加之大學的學習與生活氛圍相對中學時期而言較為寬松,學生自我支配的時間更多,從而導致學生自我控制力下降、內部學習動機不強。
3.2黑龍江省高等體育院校術科類大學生學習方式現狀
學習方式指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行為和認知取向,它反應了學習者傾向于以何種行為和認知方式去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方式的選擇對于學習質量具有直接影響。需要強調的是,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而是高于策略和方法層面,影響并指導學習者對具體策略和方法做出選擇的有關學習行為的基本特征。
通過對學習方式的調查發(fā)現,多數體育術科類大學生習慣于表層學習,而非深層學習。采用表層學習方式的學生會有如下觀念:認為學習就是記住書本上及老師所講的內容,并且只是習慣學習清晰明朗的知識;認為知識是很客觀并且很少懷疑。由表1可見,這些現象在體育術科類大學生的學習中非常普遍。表層學習是信息復制型學習,依靠記憶來掌握知識;深層學習是意義探尋型學習,基于知識的理解。學習過程強調的應是“發(fā)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獲取知識的結果,特別是在社會更需要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背景下,采用深層學習方式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學生能認識到學習任務的價值,產生內在的學習需要,他們就會主動的把握學習內容的深層意義,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入思考,把學習內容和自己的知識經驗建立起聯系,主動尋求問題的解決等,這些都對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效果。
學習方式的選擇是學生個體因素和教育教學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方式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基于特定的個體和情境動態(tài)變化著的。學生在不同教育教學環(huán)境或情境下所產生感知與認識,會形成不同的學習方式,最終會影響教學質量。調查發(fā)現,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趨勢與其所在的年級存在明顯關系。學生在一年級和三年級期間會表現出更強的深層學習方式。一年級學生由于入學時間短以及一些個體內部因素,預想發(fā)展興趣或者取得好的成就;在經過大學兩年的學習生活后,加之外部因素的影響,三年級學生逐漸了解社會的需求,無論是直接面對社會的選擇,還是準備考研,都是其要考慮的問題。這些都致使多數學生的學習方式會朝向深層方向轉化。
3.3黑龍江省高等體育院校術科類大學生學習投入現狀
目前,國內對于學習投入內涵的界定多數借鑒國外研究,其中國內學者引用最多的是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的Schaufeli對學習投入內涵的理解,Schaufeli率先提出了學習投人概念,認為學習投入是一種與學習相關的積極、充實的精神狀態(tài),包括活力、奉獻和專注三個維度。其中,活力是指在學習中具有出眾的精力與韌性;奉獻是指個體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并勇于接受挑戰(zhàn);專注則是將精力集中于學習并體驗到愉悅感受。多個維度有助于從不同角度理解學習投人的內容和本質,由于Sehaufeli關于學習投入的三維結構理論具有跨文化的穩(wěn)定性,并且開發(fā)了影響力較大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測量工具——學習投入量表,目前已被廣泛使用。所以本文運用此表來調查學習投入情況。
由調查結果(見表2)顯示,各題項的均分在2.83~3.13之間,接近中間分值3,說明從總體來看,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學習投入狀況處于中等水平,這與張信勇(2008)、范金剛(2010)等國內學者對于本科生的研究結果相近,可見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學習投入程度未必低于其他專業(yè)的學生。從對各維度調查得到的數據發(fā)現:奉獻和專注維度高于平均值,多數體育術科類大學生伴隨著對學習意義的肯定,會對學習產生飽滿的熱情,能夠投入到學習中,并體驗到一定的愉悅感,但是活力維度卻較低,說明面對理論知識范圍與難度的增加,學生缺少必要的精力與韌性,難以為學習付出更多的努力,從而影響了在學習方面的自我效能感。
此外,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投入總分、活力和專注上存在差異。剛步入大學校園的一年級學生由于依舊延續(xù)著中學的學習模式,會將多數時間和精力花在理論課的學習上。隨著學年的升高,學生對大學的學習內容和方法逐漸適應,加之校園和社團的各類活動較為豐富,以及到了三年級時課業(yè)量減少等原因,學生的學習投入程度會有所降低。因此一年級學生的學習活力和專注相對較高。
3.4黑龍江省高等體育院校術科類大學生學習收獲現狀
學習收獲是由教育目標發(fā)展而來,是教育目標的同一內容的不同表達。美國學者喬治庫等人具體提出學習收獲是衡量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評價標準,是指對學生在完成一系列課程或者培養(yǎng)計劃之后,能夠證明自己在知識、技能以及價值觀念上具備了應有的能力。國內學者黃海濤認為,學習成果是學生經過學習后,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情感以及習得的能力所得到的增長??梢婈P于學習收獲的含義認識,國內外學者們的觀點基本一致,并且這一認識在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學習評估實踐中得到了證實。
根據調查,體育術科類大學生通過理論課的學習,在認知、技能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收獲情況認可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
由表3的數據可知,學生在專業(yè)基礎知識的掌握與理解等認知方面的收獲較大,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收獲也比較可觀,專業(yè)實踐能力、溝通能力等技能方面的收獲卻相對較少,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體育理論課程教學是體育相關專業(yè)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對學生專業(yè)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和專業(yè)技能的鞏固與提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理應帶有較強的實踐性,但調查結果說明體育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實踐的結合還不夠緊密,理論課的學習不能有效指導學生專項技術的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
在表3數據基礎上,進一步對不同年級學生在各項學習收獲中“基本同意”及以上數據之和占總體的比例進行統(tǒng)計。例如,在獲得本專業(yè)實踐能力方面,持“基本同意”“同意”及“完全同意”的學生所占比例為,一年級20.9%、二年級36.7%、三年級51.5%,其他數據見圖2。
從圖2中可以清楚的發(fā)現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在各項學習收獲上的變化趨勢。隨著學年的增長,學生的學習收獲在總體上呈增多態(tài)勢,這也可以看作是學生發(fā)展水平的增長,而且發(fā)展呈正向趨勢。從學習收獲的各維度上看,三年的學習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維度上有較大的提高,而學生在價值觀維度方面的收獲增長趨勢并不明顯,個別收獲項目甚至呈現下降態(tài)勢。這表明在當前的理論課教學中,過分重視知識傳授并忽視價值觀培養(yǎng)的現象依舊普遍存在。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1)在理論課學習上,體育術科類大學生的外部動機占主導地位,多數學生在行為表現上趨向于功利性,對理論課的學習興趣流于表面,因而對學習質量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2)在理論課的學習方式上,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已習慣于接受學習方式,而非探究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合作意識不強,表層學習多于深層學習,影響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3)體育術科類大學生雖然在學習投入方面處于中等水平,但學習韌性不足,難以付出更多的努力。
(4)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在專業(yè)技術與實踐能力方面的收獲相對較低,理論課學習對專業(yè)技術的提高所起到的指導作用有限。
4.2建議
(1)教師應對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目的等方面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合理的學習動機,在教育過程中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同時也要利用好外部學習動機,使其向內部學習動機轉化。另外,各高校還可以通過舉辦學習講座、板報展示、主題班會以及知識競賽等活動,在學生群體間營造積極的求知氛圍,并鼓勵學生團結合作、努力奮進,以激發(fā)其良好的學習動機。
(2)教師在教學方面不應一味的追求“量”,忽視探究性學習的質量,而是要喚起學生深層學習的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優(yōu)化教學設計和組織形式,可以適時的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和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避免灌輸式教學。
(3)在學生學習投入的奉獻與專注維度達到一定程度下,教師應以激發(fā)活力維度為側重。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體驗機會,以增強其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如盡可能挖掘體育術科類大學生在理論學習上的獨有優(yōu)勢,讓理論教學課堂能夠成為提供學生展現自我優(yōu)點和長處的平臺;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最終價值和特征,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是一個長期的行為過程;幫助學生設置合理的學習目標,以激起學生更多的學習精力與韌性,進而提高學習投入程度。
(4)建立教師交流機制,通過理論學科教師與體育術科教師在教學方面的交流與溝通,促進理論課內容與術科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增加理論課內容的實踐性和實用性,使學生在理論課程的學習中能夠得到全面發(fā)展。
(5)對于體育術科類大學生自身而言,要樹立合理的學習觀念,正確看待所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同時要調整好自身的學習心態(tài)和狀態(tài),在學習中有意識的培養(yǎng)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今后從事體育工作打下夯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