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嘉豪 張河清
(廣州大學旅游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南粵古驛道是古代廣東境內用于文書傳遞、物資運輸、人員往來的通路,是歷史上嶺南地區(qū)對外經濟往來、文化交流的通道[1]。一直以來,廣東省積極加強對南粵古驛道的保護開發(fā)和活化利用。因此,對南粵古驛道示范段之一的南雄梅關古道進行研究,揭示古驛道旅游客流時空特征,對豐富古驛道旅游產品,推進古驛道沿線旅游扶貧工作,推動當?shù)亟洕鐣l(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旅游客流即旅游者從客源地向目的地流動的人群數(shù)量和流動模式[2],或是因其旅游活動靈活性較高,難以收集客流的實時數(shù)據,古驛道旅游客流的時空研究很少。國外學者Girardin等提出“旅游數(shù)字足跡”是游客在旅途結束后所寫的網絡日記。這種日記記錄了旅游者的活動行程、時間和地點信息,是用于研究旅游者時空行為的可靠數(shù)據[3]。國外學者較早開始借助旅游者博客、游記等數(shù)字足跡研究其時空行為,如Andrea等通過研究旅游者的網絡分享圖片和短信等數(shù)字足跡,分析2006—2008 年3年間紐約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情況[4]。
國內學者近年來開始借助“數(shù)字足跡”研究游客的時空變化,如羅秋菊和梁思賢通過網絡游記與照片兩種“數(shù)字足跡”研究云南省自駕車旅游客流的時空特征[5];楊興柱等借助Panoramio網站上的地理標記照片研究南京市旅游者旅途軌跡空間特征[6];李艷等利用TripAdvisor網站中的攻略游記研究西藏自治區(qū)游客旅游數(shù)字足跡的空間結構[7]。
因此,文章基于網絡游記與照片兩種“旅游數(shù)字足跡”,選擇梅關古道這一條具有代表性的古驛道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古驛道旅游客流的時空分布特點,豐富我國古驛道旅游客流的時空研究,從實踐上為古驛道的開發(fā)規(guī)劃和營銷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梅關古道位于廣東省南雄市珠璣鎮(zhèn)梅嶺村,國道G323線以北,呈南北向帶狀,橫跨廣東、江西兩省,其中廣東境內現(xiàn)存古道遺址長約1 200m,被遴選為南粵古驛道八大示范段之一。作為我國保存較為完好的古驛道,梅關古道沿線擁有數(shù)量眾多的文物古跡以及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作為古代世界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連接線路,梅關古道曾推動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的發(fā)展。梅關古道于2012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也曾被評為“中國十大古道”以及“廣東省紅色旅游示范基地”。2015年,梅關古道接待游客達20.72萬人次。
文章通過馬蜂窩網和攜程旅行網進行2012年11月1日—2017年10月31日5年間梅關古道網絡游記和照片兩種“數(shù)字足跡”的采集,了解旅游者的旅游時間和旅游路線。將總共收集到的113名游客在梅關古道拍攝的584張照片作為統(tǒng)計數(shù)據,分析旅游熱點區(qū)域,并選擇其中具有明確時間信息的96名旅游者所拍攝的491張照片,分析游客量的時間變化和游客停留時間(見表1) 。
網絡游記照片的EXIF信息中記錄了時間和地理位置信息,可被用于分析游客量的時間變化、游客停留時間和客源市場分布情況[8]。
文章中游客的停留時間指的是游客游覽梅關古道的小時數(shù),停留時間的長短反映古道對游客吸引力的大小。游客熱點區(qū)域通過ArcGIS10.3軟件的核密度功能統(tǒng)計得出,計算結果通過自然分級法分為極高、高、中、低4級,高級以上的區(qū)域被定義為旅游熱點區(qū)域[8]。
梅關古道游客量呈不均勻變化,游客在白天較為集中,分別在上午和下午出現(xiàn)游客高峰。9時及14時以后游客開始進入古道游覽,游客數(shù)量增長速度加快,11時及16時以后游客開始離開古道,古道游客數(shù)量逐漸減少。一天中,在上午10時和下午15時左右容易出現(xiàn)游客高峰。一周之中,游客數(shù)量從周一開始逐漸增多,在周六和周日達到頂峰。一年之中,梅關古道游客主要集中于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其中12月和1月游客最多,11月和2月游客也較多,主要是受梅關古道梅花花期和節(jié)假日(元旦小長假、春節(jié)黃金周、雙休日)的影響。其中,11月及2月的客流量均在15.00%左右,12 月、1 月客流量分別占客流總量的20.72%與26.48%,具體見圖1。
圖1 梅關古道游客時間變化
圖2 游客停留時間
從游客停留時間的數(shù)據統(tǒng)計結果(見圖2)可知,大多數(shù)游客在梅關古道的平均停留時間為2個小時左右。根據景區(qū)統(tǒng)計,大多數(shù)游客游覽古道的時間為2~3個小時,印證了本研究得到的結論。
3.1.1 客源市場分布特征
統(tǒng)計研究數(shù)據發(fā)現(xiàn),梅關古道游客來源較為單一,其客源地主要為廣東省各城市及毗鄰梅關古道的江西省部分城市,客源市場分布較為集中,近程市場占主導地位。廣東省的客源所占比例接近總數(shù)的90%,江西省的客源占5.21%,湖南、浙江、陜西、黑龍江等比例在1%左右。而在數(shù)據收集中,尚未發(fā)現(xiàn)有來自其他28個省級行政區(qū)的旅游者在相關網站上發(fā)布符合本研究的梅關古道游記。
3.1.2 客流空間使用曲線
旅游客流空間使用曲線用于描述旅游地使用人數(shù)隨著距離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的情況[9]。文章使用百度電子地圖測距工具測量出游客出發(fā)城市的政府所在地與梅關古道的直線距離,進而繪制梅關古道旅游客流空間使用曲線(見圖3)。
圖3 梅關古道旅游客流空間使用曲線圖
梅關古道客流分布的唯一高峰出現(xiàn)在0~250km的范圍內,這主要是廣東省及江西省等古道周邊地區(qū)的游客出游所致。因此,梅關古道旅游吸引力較小,其旅游客流在300 km范圍內累計百分比達91.76%。
梅關古道旅游熱點區(qū)域主要分布在古道入口以及與江西省交界處(見圖4),其中以驛道碑記、梅花林、臘梅園和關樓這些景點游客最多。驛道碑記位于梅關古道的入口處,因此游客數(shù)量較多;梅花林和臘梅園因其梅花盛開的美景吸引大量游客;梅關關樓聳立于梅嶺分水界上,為廣東與江西兩省的交界處,始建于宋嘉祐年間,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歷史上許多英雄豪杰都在關樓留有戰(zhàn)跡,關樓歷史文化價值較高,游客量最大。
圖4 梅關古道旅游熱點分布圖
文章利用梅關古道旅游數(shù)字足跡數(shù)據,分析其旅游客流時空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梅關古道游客流出游時間集中度較高,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平均逗留2小時左右,整體受閑暇時間的限制,在雙休日、元旦小長假和春節(jié)黃金周容易形成旅游客流高峰。梅關古道客源市場以近程市場為主,廣東省與江西省的客源占了90%以上的絕對比重。梅關古道的驛道碑記、梅花林、梅關關樓等景點吸引力較強,能夠聚集大量的游客。
在基于數(shù)字足跡的旅游客流時空特征的研究上,未來需要結合反映游客行為特征的其他指標以及游客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評論內容進行分析,以拓展利用數(shù)字足跡研究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鐘飛翔.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構建方法研究[J].城市建筑,2017(6):225.
[2]馬耀峰,李天順.中國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9:12-24.
[3]Girardin F, et al.Digital foot-printing:Uncovering tourists with user-generated content[J].IEEE Pervasive Computing,2008,7(4):36-43.
[4]Vaccari A,Liu L,Biderman A,et al.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urban traces and the profiling of urban processes and dynamics[C]∥Proceedings of 12th International IEEE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New York: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nc.,2009:1-6.
[5]羅秋菊,梁思賢.基于數(shù)字足跡的自駕車旅游客流時空特征研究:以云南省為例[J].旅游學刊,2016,31(12):41-50.
[6]楊興柱,蔣鍇,陸林.南京市游客路徑軌跡空間特征研究:以地理標記照片為例[J]. 經濟地理,2014,34(1):181-187.
[7]李艷,嚴艷,贠欣.基于旅游數(shù)字足跡的西藏景區(qū)空間結構分析[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5,29(6):176-182.
[8]李春明,王亞軍,劉尹,等.基于地理參考照片的景區(qū)游客時空行為研究[J].旅游學刊,2013,28(10):30-36.
[9]宣國富,陸林,汪德根,等.三亞市旅游客流空間特性研究[J].地理研究,2004(1):1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