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甲澄
我是一名執(zhí)教四年的小學教師,以前教的是初中,今年教小學六年級,下面是我對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第二章“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我對教材進行了分析,本章共分為11個例題來講解,依次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和體積單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這5部分內(nèi)容,分成11個例題,我講授完這一章后,對教材中例題的安排順序和練習的安排有一點個人的看法.
首先,在蘇教版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里,有練習里的名詞和出示名詞的概念先后順序發(fā)生“錯亂”.如,教科書13頁的練習三第5題題目是:分別計算出下圖中長方體、正方體底面的面積.
這樣安排不合適,學生還沒有學習底面積的概念,即:長方體和正方體底面的面積,叫作它們的底面積.既然“底面積”一詞還沒有“給出”,這個練習就不能安排在這里,要改為“下面的面積”,安排在這里,可能編者是出于某種原因,可能是要學生弄清底面積概念(未學,第27頁才有)?也可能是考查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記憶?還可能是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的認識?我給全班布置了此題作為課堂作業(yè)(事先沒有提示、講解),完成作業(yè)后我進行了批改,全班只有一名學生完成.很多的學生就把長、寬、高三者相乘.可見他們完全不懂底面積的概念.
其次,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中,教材沒有在例題和敘述概念中提出“側(cè)面”名詞,只是在第16頁的“練一練”第1題、第18頁的思考題出現(xiàn)過“側(cè)面”一詞.我想教科書是否應(yīng)該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中給出“側(cè)面”的概念為好,教科書不是專門給教師看的,而是給學生看的,學生不能像教師那樣知道“側(cè)面”指的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前、后、左、右的面.
再次,第22頁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的實物圖形對學生來說有點抽象,操作了教科書中說的:由3根1米長的木條做成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墻角,看看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做完這個實驗后,學生就忘了,摸不著頭腦,到底1立方米有多大?我認為應(yīng)該像介紹1立方厘米(手指頭尖的體積),1立方分米(一個粉筆盒的體積)那樣,1立方米就是25英寸彩電的包裝紙箱的體積(見下圖).
然后,第27頁的底面積的概念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不應(yīng)該安排在這里,前面的例題9、例題10已經(jīng)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現(xiàn)在又把它分割開來用底面積×高,這就相當于把一個活生生的東西一刀砍斷后又再把它接起來,這是教學和學習的大忌,特別是對學生太殘忍,好不容易學了一個好公式,現(xiàn)在又把它拆開.我個人認為:在學習體積公式之前就應(yīng)該把底面積的概念先學習,再學習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或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最后再由前兩者引出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這樣的傳授方式才合理,教師和學生的思路才清晰.
最后,在計算物體的容積時,教材里沒有給出計算容積的計算方法.而在人教版的五年級教科書里就明確給出容積的計算方法:和體積的計算方法相同.蘇教版不應(yīng)該省略這樣關(guān)鍵的語句,如果省了,學生就不能明確知道容積是如何計算的,畢竟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有所不同.
對于本章的學習,我們還要注意下面兩道題目的學習.
1.如圖所示,在一個棱長為6分米的正方體的一個頂點處切割掉一個棱長是0.8分米的小正方體,剩下部分的表面積是多少?
2.將1 000個小正方體堆成一個大正方體,再將大正方體的表面涂上紅色,有多少個小正方體有一個面被涂上顏色?兩個面呢?三個面呢?四個面呢?至少有一個面呢?沒有涂色的呢?
我在這里只是談?wù)勎覀€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也許蘇教版的編者們有他們的意圖,但我以上提的意見是否可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