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 谷世娟
大量輸血是指一次性輸血超過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者輸血速度大于1.5 ml/(kg·min)。大量輸血主要適用于低血容量休克。雖然大量輸血也會導致各種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像發(fā)熱、溶血反應、凝血障礙、枸櫞酸中毒和低鈣血癥等。但不可忽視的是大量輸血成為首要挽救患者的治療方式,尤其是在創(chuàng)傷或者手術引起的快速大量出血,例如遇到車禍、腫瘤、器官移植以及腹腔這類大手術患者的血容量迅速的喪失。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210例大量輸血患者發(fā)現(xiàn)在手術前后大量輸血患者血液檢測指標變化較為明顯,且用血情況也不盡相同?,F(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當?shù)刂行尼t(yī)院住院部外科2016年6月—2017年6月需要大量輸血的210例患者。納入標準:均已確診為需要大量輸血,輸血量:24 h內輸血量≥1 600 ml(紅細胞8 U),并通過審批。排除標準:嚴重腎功能障礙、充血性心衰患者。男110例,女100例。年齡在14~62歲,平均年齡在(42.3±3.6)歲。車禍手術者20例,肝腎移植21例,主動脈夾層54例,消化道出血53例,難產者17例,腫瘤切除者18例,其他27例。A血型39例,B血型64例,O血型32例,AB血型75例。
患者在輸血前以及輸血后24 h,抽取全血4 ml在1小時之內待檢:利用CA-500的血凝儀進行凝血四項FIB、TT、PT、APTT檢查;輸血前后抽取1管促凝血標本5 ml,1小時之內進行檢測:血清指標檢測采用貝克曼AU5400全自動生化儀測定,測試所需試劑均為原裝試劑。
所得的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患者輸血前后的血清指標、凝血四項等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據(jù)搜集資料整理可知:第一次單純使用紅細胞的患者有40.1%,用量在4~5 U,主要是用來治療車禍或者外科大手術的患者。59.9%患者采用血漿600~800ml和3~4 U紅細胞。第二次75%的選用200~800 ml的取血包和4 U的紅細胞的方式。
在大量輸血后,患者的血清標本中ALT、LDH、AST、TBIL、DBIL分別提升了5.79%、17.73%、7.37%、12.92%、12.09%。效果顯著優(yōu)于輸血前(P<0.05)。見表1。
手術大量輸血前后患者血液中凝血四項中FIB降低了9.25%,TT、PT、APTT分別升高了9.90%,10.39%,10.36%。變化均優(yōu)于輸血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在大手術,車禍導致大創(chuàng)傷中患者經常由于血容量的喪失,導致組織供氧不足,凝血因子缺乏,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嚴重者危機患者的生命[1]。通過靜脈輸血補充患者血容量,改善缺血缺氧狀態(tài),補充凝血因子,挽救患者生命[2]。但是大量輸血往往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發(fā)熱、循環(huán)負荷過重、枸櫞酸鈉中毒、過敏性休克等不良反應。大量的庫存血快速輸入到患者體內容易使凝血因子活性下降,出現(xiàn)非凝血因子缺乏性功能障礙,為防止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應輸注新鮮的血液制品[3]。儲存時間過長,白細胞釋放的物質影響到紅細胞脂質,紅細胞的脂質發(fā)生改變,紅細胞變形、破碎,溶血[4]。儲存時間越長,ATP消耗加快,細胞膜上的鈉鉀離子泵功能弱化,進一步加速紅細胞破碎,衰老。當紅細胞破碎時,細胞內的物質進入血清,使得血清濃度改變。
本研究表明,在大量輸血之后,TBIL與DBIL分別升高了12.92%、12.09%,可能由于大量輸入庫存血中含有很多破碎的紅細胞,這些紅細胞在肝臟網狀內皮系統(tǒng)分解,釋放出的血紅蛋白經過轉化,成為膽紅素。由于肝臟對膽紅素的處理能力有限,過多的膽紅素不能有效地排除體外,導致TBIL與DBIL明顯升高[5]。LDH在大量輸血后明顯提升了17.73%,這是由于破碎的紅細胞內的LDH流入血清中,導致血清中LDH升高,這與楊懿嵐、張琦等研究一致[6]。同時楊懿嵐通過研究認為年齡與患者手術前輸血指標的變化聯(lián)系不大。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用血的過程中,使用血小板的機率較小,為10.3%,推測血小板供應較為緊張,不像紅細胞懸液大量供應,其次當患者血小板減少的時候,醫(yī)生可能并未重視。研究顯示[7-8]大量血液使用的過程中,血小板的使用率為14.0%,這與本研究血小板的使用率相差不大。有研究[9]發(fā)現(xiàn)在嚴重的創(chuàng)傷中,除了積極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止血之外,采取血小板的補充十分有意義,能夠有效地補充凝血因子,進行止血。手術大量輸血患者在用血的時候應該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科學的用血,掌握輸血指征,提高輸血效果。
表1 輸血前后患者血清指標變化(±s)
表1 輸血前后患者血清指標變化(±s)
類別 輸血前 輸血后(24 h) t值 P值ALT(U/L) 23.85±10.10 25.23±11.13 2.103 LDH(U/L) 162.43±48.36 180.16±50.13 7.024 AST(U/L) 25.36±11.31 27.23±12.32 2.563 <0.05 TBIL(μmol/L) 9.13±3.44 10.31±4.11 1.987 DBIL(μmol/L) 2.15±1.12 2.41±1.56 1.310
表2 大量輸血前后凝血四項指標變化比較(±s)
表2 大量輸血前后凝血四項指標變化比較(±s)
FIB(g/L) 4.54±1.16 4.12±1.01 3.125 TT(s) 16.56±2.31 18.20±3.11 2.161 PT(s) 13.96±2.05 15.41±2.14 1.061 APTT(s) 40.16±3.16 44.32±3.98 8.763<0.05
參考文獻
[1]劉桂芳,金勇,夏和鳳.產后出血患者大量輸血治療時血漿和紅細胞的比例對凝血功能的影響[J].江蘇醫(yī)藥,2016,42(14):1579-1581.
[2]宋瑞.分析大量輸血患者的用血情況及血液檢測指標變化情況[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12):119-120.
[3]李興華,王恩波.大量輸血對患者血液指標影響的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7,14(15):2318-2320.
[4]唐晨,齊祺,楊懿嵐,等.圍手術期輸血對骨科患者術后轉歸的影響 [J].中國輸血雜志,2017,30(7):714-716.
[5]曾月婷,梁結玲,莫水群,等.大量輸血后常見血液指標變化情況分析及影響因素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7,38(20):2383-2385.
[6]楊懿嵐,張琦,宋曉冬,等.輸血前后患者血液生化指標的改變及原因分析 [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8):986-987.
[7]張芃,宮濟武.輸血管理信息中臨床輸血評估評價系統(tǒng)的建立及應用 [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7,19(3):222-226.
[8]韓偉.大量輸血治療后患者部分檢驗指標檢測值變化及相關因素分析 [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9(16):61-62.
[9]韓冰,譚斌,李毓龍,等.大量輸血患者用血情況及血液檢測指標變化分析 [J].中國輸血雜志,2016,29(5):49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