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鎧
在你最喜歡的歌曲中,高潮部分重復了幾遍?花些時間想一想,你一共聽了它幾遍?
事實上,即使你聽了沒有幾百次也有幾十次了,而且并不是只有西方流行歌曲才會經(jīng)常重復播放,世界各地的音樂都會重復播放,那么為什么音樂都會被重復播放呢?
原因之一就是心理學家的所提出的曝光效應。
簡而言之,人們更喜歡他們之前曾經(jīng)遇到過的東西,舉個例子,電臺播放了一首我們并不是很感興趣的歌,但是之后我們又在雜貨店、電影院和街角聽到了這首歌,不久,我們就會打著節(jié)拍開始唱這首歌,甚至下載這首歌。這種曝光效應不僅僅體現(xiàn)在歌曲上,還會體現(xiàn)在各種事情上,從圖形到超級碗的廣告都有它的身影。
但是,有沒有特別的因素使音樂的重復如此普遍呢?
在調查中,心理學家讓人們?nèi)ヂ犚恍非?,一些沒有明顯重復的樂曲,他們聽到一些音樂片段,這些片段有些是未經(jīng)改動的,有些則是人工添加重復的,在那些未經(jīng)改動的樂曲中有些是被二十世紀最杰出的作曲家譜寫的,而那些包含重復片段的樂曲則是用音頻編輯器硬生生修改的,甚至更像是由人類作曲家譜寫的。
重復使音樂的節(jié)拍相連,下一節(jié)拍自然而然地連了進來,因此當你聽到一些音符的時候,已經(jīng)在腦海里想到了下一個音符,你會情不自禁地唱下去,甚至可能都不會注意到自己哼唱的聲音越來越大。最近的調查表明,當人們聽到音樂中的一小節(jié)被重復,就很可能隨著音樂搖擺或者打節(jié)拍。
重復的音樂更有代入感,使我們身臨其境,而不是被動地聽下去。研究表明在音樂重復的過程中,人們會轉移自己的關注點,每聽一次就會注意到一些不同之處。在聽第一遍時,你可能會注意到一句歌詞伴隨的旋律,但是當音樂重復時,你的注意力就可能會轉移到吉他演奏者彈出的一個高音,這種情況也發(fā)生在語言中,被稱為“語義飽和”。
例如,重復歌詞中的一個單詞,比如不斷重復“atlas”直到厭煩,這樣做可以使你不再想這個詞是什么意思,而是注意到“l(fā)”在“t”后面會發(fā)出很奇怪的音,在這種情況下,重復會為你打開發(fā)音這個新世界的大門,這在第一次聽時是無法做到的,“l(fā)”跟隨“t”在字面上看起來好像和“atlas”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對吉他演奏者演奏的高音可能在表現(xiàn)力方面很有意義。
音調帶來的想象可以闡明,重復一個句子很多次能夠很簡單地轉移聽音樂者的注意力,把注意力轉移到樂曲的音高或者其他方面,因此那些不斷被重復說出的話語,有時聽起來好像是被唱出來的。
相同的情況還會發(fā)生在當人們聽到隨機排列的音符時,相比起那些沒有重復播放、隨機排列的音符,人們會覺得重復播放、隨機排列的音符更加有音樂性,重復使得音符更加有秩序。所以當我們聽到重復旋律時,會認為有很顯著的音樂性,并沉浸在腦海的想象中,思考著下一個音符會是什么,這種效應會給我們帶來音樂揮之不去的效果,進而音樂片段會在我們的腦中不斷回旋,一遍又一遍地回響。
評論家經(jīng)常會不喜歡音樂的重復性,認為它很幼稚、沒有創(chuàng)造力,但是對于音樂的重復其實并不會令人憎惡,反而是一種音樂的主要特征,這種特性可以給我們帶來富有音樂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