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有個非常古老而又奇特的現(xiàn)象,那就是圍繞著城市建起的城墻,城市的歷史越悠久,城墻的歷史也就越輝煌。城墻從它的興起到消亡,經歷了4000余年,延續(xù)時間如此之長,幾乎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4/5。歷朝歷代都耗費大量財力物力去修建城墻,足以證明城墻對于中國古代城市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是人類史上筑城最早的國家之一,幾乎所有城市都建有城墻,數(shù)千年來,中國先后修建了至少數(shù)千座不同等級的各類城池,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古代城市文化,綿延不絕、自成系統(tǒng)、獨樹一幟,但大部分消亡于20世紀。目前,中國僅存不到十分之一的古城墻(有的僅剩遺址殘段),且有些處于瀕危狀態(tài),故其價值愈顯珍稀。即便當物質意義上的城墻消失以后,城墻文化仍然肩負著解讀城市歷史的功能。城墻作為中國建筑歷史最悠久的建筑形式,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階段性的產物,在未來人類的社會活動中將不會再度興建。對這種文化遺產的關注,不僅是回顧,更是出于對這種文化遺產的一種敬畏和挽救。
城墻的緣起。最初,我們的祖先剛剛學會了制作和使用工具,他們也學會了在樹上搭窩棚或者在山坡上挖窯洞,這時候他們的房子還不夠堅固。為了防范野獸的侵襲,他們會用樹木和石頭等材料修建起來一座圍欄。再后來,群居的人們之間形成了不同的小團體,為了區(qū)分各自的領地,他們也會修建類似的工事。所以,最早的城池的標志一城墻就出現(xiàn)了。
中國古漢字中的“城”字指的既是城墻,又是城市。因為古代建立城市一般都要先修筑城墻,還要在城墻外修一道護城河。最早的城墻主要起防護作用,古人攻城或防御的武器以冷兵器為主,而城墻對冷兵器有著不錯的防御作用。護城河系指人工開挖、注入水的壕溝,它能夠作為城墻的屏障。古書《吳越春秋》中就曾經提過:
“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人?!笔裁唇谐??什么又叫郭?原來,城不僅以墻為界用來區(qū)分城外和城內,城還分內城和外城,內城叫城,外城叫郭。皇帝高官住在內城,平民百姓住在外城。城墻是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建筑。中國古代城市的城墻從結構和功能分,主要由墻體、女墻、垛口、城樓、角樓、城門和甕城等部分構成,絕大多數(shù)城墻外圍還有護城河;從建筑的原材料分,分為版筑夯土墻、土坯壘砌墻、青磚砌墻、石砌墻和磚石混合砌筑多種類型。
中國城墻遍及大江南北,這些被保留下來的古城墻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陜西西安、江蘇南京、江蘇蘇州、河南洛陽、河南開封,河北邯鄲也還保留了一些,此外還有山西平遙、山西大同、山西晉中、湖北襄陽、湖北荊州、安徽壽縣、河南商丘、遼寧興城、云南大理、云南建水、云南巍山、福建崇武、福建長汀、浙江臺州、浙江衢州、安徽歙縣、安徽鳳陽、江西贛州、廣東肇慶、廣東潮州、四川射洪、四川閬中、四川南溪、重慶奉節(jié)、湖南岳陽、湖南鳳凰、貴州隆里、貴州青巖、山東曲阜、新疆喀什等等,北京豐臺區(qū)的古宛平縣城也基本上還存在,此外還有眾所周知的北京故宮、沈陽故宮、中國北方的萬里長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