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晴晴
【摘 要】在小學階段,隨著學生知識積累的不斷提高,課程標準對高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也作出了相應要求,不再停留在簡單易懂的單詞或句型學習上,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轉變教學思路,將低年級學生喜歡的唱唱跳跳和肢體動作模仿,轉變成符合高年級學生特點的自主探究式學習模式。
【關鍵詞】小學英語 游戲 情境教學
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愛學英語、樂學英語、善學英語。教師要善于挖掘英語學習資源,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學習英語規(guī)律的情境,激活他們的求知欲,感受學習英語的樂趣和價值。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維持和發(fā)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對學習英語的求知欲和積極性,以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然而,教師也不能盲目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具有真實性,要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要具有層次和梯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達到學以致用和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
一、游戲設計應有一定的啟發(fā)性
課堂上開展游戲是為了學習和鞏固所學知識,活躍課堂氣氛,但也應該在游戲中注意學生的智力開發(fā)和能力培養(yǎng)。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挑戰(zhàn)性的游戲。一方面游戲目標的定位要有層次,既包括為掌握語言形式而設計的、具有機械和意義操練性質的游戲,又要包括著眼于語言內容的、具有交際意義的游戲,這些游戲操練活動在一節(jié)課中要從低級向高級有序安排;層次性的另一個方面是指同一個游戲或同一節(jié)課中不同游戲內容難度的設計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去參與。對那些后進生,游戲時可以適當給他們提示,啟發(fā)并鼓勵他們在游戲中獲勝,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和參與意識。對于成績好的學生,則要讓游戲有一定的難度。
二、情境教學應有一定的針對性
小學生在思維、認識、興趣愛好等方面日趨成熟,求知欲發(fā)展的很快,該年齡段的學生一般來說很樂意并很有興趣去掌握新知識、技能和技巧。但是對于高年級英語課文的篇幅突然變長、容量變大、生詞變多、句型變難等問題,都讓他們覺得無從下手。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教師能夠營造出與課文相對應的情境,幫助學生進行課文的學習和理解。比如“Collecting Stamps Is My Hobby.”,這本身是很好的討論話題,但現(xiàn)在的學生只對電腦游戲及動畫片感興趣,而對于收集糖紙、郵票這樣的愛好既感到陌生又沒有什么興趣,而筆者正好有集郵的愛好,因此在課堂上展示了一些集郵冊,引起了學生的興趣。通過展示集郵冊向學生描述了我的愛好,并由此拓展到學生以及家人的愛好。通過實物教學,直觀地講述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并且引導學生培養(yǎng)自身健康向上的興趣愛好。這樣的情境讓學生覺得更加貼近生活,語言的學習也更加實用和生活化,同時也更好起到了輔助教學作用。與此同時,課文中的重難點內容也在這種語境中實現(xiàn)突破,隨后學生的課文學習變得異常簡單,不用逐句教授,學生都能流利地讀出課文并完成相關的閱讀任務。
三、應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符合學生心理的教學情境
小學英語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在課堂上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氛圍。生動、活潑的氛圍關鍵來自學生的參與,學生的參與除教學情境要真實、貼近生活外,還要看其“趣味性”,“趣”則為需要,要符合學生年齡段的認知和心理特點,學生喜歡什么?需要什么?在想什么?“趣”的表達在內容上和操作上要選學生喜歡的,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可以使學生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狀態(tài),并激發(fā)學生積極學習的情感、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愛學、樂學、善學。因此,教師在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交際時,需要注意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根據小學生愛玩、好動、好勝心強等特點,教師可以設計許多生動活潑的游戲,如擊鼓傳花、猜謎、接力采訪比賽、一分鐘調查比賽等。具體地說,我用“聽音辨真假”的游戲教授句型“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用“藏物猜地點”的游戲教句型“Where is/are…?”;用“蒙眼摸物”的游戲教授“Whats this/that/it?”等句型。這些游戲的趣味性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達到了學以致用和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
四、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有層次性和梯度
高效的英語課堂應盡量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有內容的增長,有興趣的增長,有信心的增長。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多個或長情境,賦予的教學任務要有新知、鞏固等。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交際時,要注意難度適當,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溫故而知新。如教學“seasons”這一課時,其中“spring”這個季節(jié),筆者設計了“種樹”和“放風箏”兩個情境圖,讓學生看圖說話,從“plant trees”到“I can plant trees.”再到“I can plant trees in spring.”,很自然地引出“fly kites”→“I can fly kites.”→“I can fly kites in spring.”。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句型很難,而且從簡單入手,往往能有較大的收獲。教師在設計情境時還要盡量面向全體的學生,要讓每個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如果教師所設計的活動,只適合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那就不能算是有效的活動。層次性的提升加深了語言信息輸入,產生語言內化,做到了學以致用,從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教學情境不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點綴,也不是課堂上隨意的擺設,它是服務于教學,服務于英語學習,服務于學生。有效的教學活動需要有效的情境,我們要寓生活于教學情境之中,喚起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其感悟和內化所學語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的情境在內容上要真實,在呈現(xiàn)方式上要多樣,在組織方式上要靈活,讓更多的學生喜歡英語。有層次和梯度的情境,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心理特點,能夠讓英語教學面向全體,達到學以致用和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作為英語教師,我們的任務應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僅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
參考文獻
[1]王春華.情境創(chuàng)設不容忽視的幾個問題[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
[2]杭州市西湖區(qū)小學英語教研員呂楓,“小學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