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迎利?王衛(wèi)建
摘要:師生關系是學校一切活動的前提條件,它決定了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基礎。那么如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美國心理學家艾力斯在20世紀50年代創(chuàng)立的理性情緒治療模式,簡稱“ABC情緒理論”,對此有很好的啟示。該理論認為,只有建立理性信念,才能實現(xiàn)雙邊關系的良性發(fā)展。在該理論中,民主平等、接納理解、公平公正、仁慈關愛是建立和諧雙邊關系的要素。師生關系也是一種雙邊關系,本文就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試用“ABC情緒理論”,談一談個人對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想法。
關鍵詞:情緒理論,理性信念,師生關系
一、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我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遷,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在變。教師至高無上,學生俯首帖耳,早已是神話。教師們總是感慨,現(xiàn)在的學生太難管了,不識好歹,搞不懂他們究竟想些什么;學生也是牢騷滿腹,認為老師苛責無情、諷刺挖苦、小題大做?!吨袊逃龍蟆吩歼^中國教科院助理研究員孟照海,基于杭州、大連和成都的中小學師生關系的調(diào)查結果: 1.你為什么喜歡聽某位老師的課?回答與教師知識水平和講課方式有關的占48.5﹪,與師生關系和教師與學生交往行為有關的占51.5﹪;2.你認為什么樣的教師對你最重要?與教師知識水平有關的占45.1﹪;與師生關系有關(如朋友、寬容、平等相處)占54.9﹪。這都說明,師生關系已成為影響教學質(zhì)量、教學效果的首位因素,由于對老師不滿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在中小學生中已不是新鮮事。
職業(yè)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從以升學為目的應試教育的洪流中,淘汰分流出來的。挫敗感、自卑感使大部分學生飽受其苦,很多學生的神經(jīng)已變得極度敏感或極度麻木,再加上學校、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這個群體的情緒形成、心理構成更為復雜。教師說的學生不愛聽,學生做的教師看不慣,箭撥弩張或者一言不發(fā)是師生談話的常見場景,彼此的淡漠、不信任也時常出現(xiàn)在師生關系中。2017年,威海技師學院德育部曾對658名新生做過一次較全面的問卷調(diào)查,其中關于“當遇到困難時,你希望得到誰的幫助”,只有70人首選的是老師,占全部人數(shù)的11%;在“你的心里話最想對誰說”中,選擇班主任的占14%,選任課教師僅占3%。這種關系狀態(tài)下,師生之間的溝通經(jīng)常出現(xiàn)障礙,僵持、對峙、矛盾激化也時有發(fā)生。教師們也是苦不堪言,低成就感、無力感、挫敗感使得很多教師出現(xiàn)職業(yè)倦怠,甚至人生的幸福指數(shù)也在下降,畢竟工作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的負面情緒交匯,使得職業(yè)院校的師生關系更加窘迫,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就顯得更加迫切。
二、“ABC情緒理論”簡介
理性情緒治療模式是對人的情緒產(chǎn)生原因的分析,概括為“ABC情緒” 理論?!癆”代表引起情緒的事件(activation events),引發(fā)人們情緒的事件可以是某一具體事件,也可以是能夠引起情緒變化的各種行為、感受、思維,或者對之前發(fā)生的事情的記憶等等。“B”代表人們的信念(beliefs),即人們怎么看待、解讀、評價引起自己情緒的事件,這種信念可以是理性的信念,也可以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信念主要包括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等三種情況?!癈”代表事情發(fā)生之后出現(xiàn)的各種結果(consequences),包括事件引發(fā)的認知、情緒和行為。這與人們平日的認識有所不同,人們認為自己的情緒是由事件“A”直接產(chǎn)生,即“A”導致“C”。理性模式則告訴我們事件“A”與結果“C”之間還存在著一個信念“B”,也就是對事件的認知和評價。所以,心理學有這樣一種說法,發(fā)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解讀。
由此可見,人們的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大多是因為人們用非理性的認知,即戴著 “變色、變形”的眼鏡,看待引起自己情緒的事件。要改變自己的不良情緒,就應該改變自己的非理性認知,即摘掉“變色、變形”眼鏡。同樣的道理,教師和學生雙方在所有的互動行為中,如果能建立起理性的信念,拋棄非理性認知,就會很好地理順情緒,師生良性關系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
三、“ABC情緒”理論對師生關系的啟示
1.民主、平等
理性信念首先體現(xiàn)在雙方在身份定位上是否理性。在日常的教學中,由于教師始終牽掛著要實現(xiàn)教育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以及課外活動中都自覺不自覺地處于“領路人”、“監(jiān)督人”或者“管理者”的立場上,而學生由于缺少對相關必要信息(如教學目標)的認識,被迫處于被管理、被監(jiān)督的地位。這種不民主不平等的教學活動(即誘發(fā)事件A),一開始就使雙方處于對立的非理性信念中:教師對學生——“你必須要這樣做”,非理性評價學生——“這種事肯定是他干的”、“不可救藥”;非理性信念使學生認為——逼我學的老師就是“債主”,批評教育我就是“找茬”。身份定位的不平等,導致理念的對峙,必然表現(xiàn)在行為和情緒上。
要克服這種非理性信念和非理性評價,關鍵是要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民主和平等,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設計和過程中,在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師生共建的新理念。教師要將教學信息與學生實時分享,讓學生獲得知情權,有事和學生商量解決,讓學生有話敢說,有主意敢講,有意見敢提。要通過民主平等的協(xié)商和溝通,調(diào)動起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使各種教育方案和教育目的成為學生的自由選擇。紐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路易斯·拉斯是價值澄清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如果有某些東西實際上在指導著一個人的生活,這種東西必須是自由選擇的結果,如果在選擇過程中存在某種強制,個體就不可能長時間地堅持。所以,教育方式只有是學生個體的自由選擇,其價值才會被珍視,才能在學生中形成堅持和參與的持久動力。
強調(diào)師生之間的民主,絕不意味著教師可以無原則地給予學生無限的自由,學生的自由應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和不損害集體的利益為準繩,所以師生之間的民主,并不絕對排斥紀律約束和相應的懲罰。師生之間真正的民主關系,應隨時進行動態(tài)調(diào)整。
2.理解、接納
在許多教師看來,學生上課不聽講,就是“不想學”;不好好寫作業(yè),就是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遵守紀律,就是成心搗亂;早戀就是“思想復雜、骯臟”;不值日就是“懶,沒有勞動觀念”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往往簡單地習慣性地歸結為覺悟問題、道德問題、認識問題、是非問題,好像定性深刻了到位了,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這其實是對學生的拒絕和排斥。只要我們稍微地平復一下情緒,回歸理性認識,其實這些問題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嚴重,很多問題常常是心理問題、能力問題,或者是家庭教育問題。這就要求每個教師,對學生日常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問題,首先是理解和接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冷靜的觀察,深入地思考,有針對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觀察是了解事物、理解學生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的觀察不要僅僅在正式場合,也要注意非正式場合。人都存在“心理二重區(qū)域”,即在正式場合,尤其是在“上級”——家長、教師面前,往往帶有表演、掩飾的成分。人性格最真實的表現(xiàn),往往在非正式場合、在同齡人中或者在游戲中更容易看清。因此,教師要充分觀察學生在不同場合時的表現(xiàn),以自己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和人生閱歷,準確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也可以學習借助一些專業(yè)的心理測驗工具來觀察和了解學生,例如繪畫法、詞語聯(lián)想法、早期記憶回憶法、釋夢法等等。學生在進行這些活動的過程中,都是在呈現(xiàn)、表達著他們最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更直接和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生理特長和性格取向。
理解學生,還需要觀察和留意學生的家長。不少學者的研究,如美國的“科爾曼報告”表明,家庭的氛圍以及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等,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個性特點。觀察家長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和成長氛圍,從深層次把握住學生言行背后的原因,有助于回歸理性信念,理解和接納學生,更好地處理與學生之間的矛盾,解決學生的問題和困難。
要理解和接納學生,還要學會表達同理心(肯定其事出有因),從學生的角度去感受其看法與心情。表達同理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說出所看到的對方臉上流露出來的情緒,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接受這個帶著情緒的自己”。接納學生還要學會認真傾聽學生的情緒排遣,這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是靠近心靈的必由之路。有的教育學者認為,傾聽,遠比說教更重要。當學生的表情、身體語言、說話速度、聲調(diào)語氣等,經(jīng)過排遣后有明顯的舒緩時,說明學生的理性認知在回歸,這才到了處理具體事情的時機。在接納學生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使其回歸理性的思維和理性的行為。要引導學生審視自己被情緒推動出來的行為方式,使他們認識到情緒感受不是問題,而不恰當?shù)难哉Z、行為等表達方式才是問題,所有的情緒感受都可以被接受被理解,但并非所有的言語、行為都是可以被接受、被理解的,使學生學會做事更加理性化。
3.公平、正義
一項調(diào)查表明,84%的學生認為“公正是教師工作重要的職業(yè)品質(zhì)”,92%的學生認為“偏私和不公正是最不能原諒的教學品質(zhì)缺陷”。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不公正行為不但損害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還會造成學生對學校、對集體,甚至對整個社會都失去信心和信任,其危害后果不可估量。
公正不等于“平均”,而在于做到“關懷型公正”,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實際考慮教育公正的細節(jié)。每一位學生的意識傾向性及個性心理特征都有其獨特之處,這就要求教育公正要具有具體性、差異性、情境性、智慧性。比方說,一般都認為恰當?shù)谋頁P和懲罰,會使學生保持理性的信念,是教育和管理學生的良好方法,但有的學生卻恰恰相反,受到了表揚不是高興,不是受到激勵,反而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應該受到獎勵,這是老師在糊弄自己,是老師不公正的表現(xiàn)。所以說獎罰也是一門科學和智慧,需要同學生一起探索,也要求教師要認真甄別不同的賞罰情景,恰當把握獎懲的最終目的,處處留心,換位思考,用真心、愛心去體悟。
教師的公正之心的另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教師對人對己都能夠做到公正,能夠正確處理教師個體與他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做到教師自身的和諧,以及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自內(nèi)而外的良好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才能在與學生互動中保持理性信念。
4.仁慈、關愛
“仁慈是教育活動的本質(zhì)性要求之一,沒有仁慈的教育將是一種缺乏關懷、機械冷漠的教育?!痹兕B劣的學生內(nèi)心也需要關愛,仁慈、關愛是師生良性關系的基石。教師對學生沒有愛與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的公正,學生感受不到教師的仁慈與關受,內(nèi)心極易對老師形成心理壓力,造成非理性信念。因此,每一個教師都要對學生抱有仁慈關愛之心,對待犯錯誤的學生,不是一味的責備、呵斥和苛責,而是慈愛溫柔地拍拍肩膀,輕聲細語地詢問原由,真誠體貼地講明道理,讓學生感受到溫暖與包容,這對師生關系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還會在教師身上學會善良與寬容,影響學生的整個人生。
良性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也是教師幸福的源泉。誠然,建立良性的師生雙邊關系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絕不能簡單地靠“ABC情緒”理論完全解決,但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一定會給我們師生關系以及教學帶來更多有益的啟示。應該說,如何在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各項教育活動,還有許多課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這里僅提供一點個人管見,給廣大同仁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王曉春.問題學生診療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尹何主編.了解自己:自我測試手冊[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李西順.關懷型課堂公平的三個基本問題【J】.上海教育科研,2011,(4).
檀傳寶 教師倫理學專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9.
李西順.教育家成長,應從教師專業(yè)成長始【J】.輔導員,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