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軍 王瑤
【摘 要】
目的:觀察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急性栓塞性腦梗死患者療效,探討有效干預措施。方法:選擇本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56例急性栓塞性腦梗死患者,根據臨床隨機對照原則進行分組,其中奇數者為觀察組,予以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偶數者為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干預,每組各28例。觀察兩組患者的療效、CRP以及血管內皮功能的變化。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RP、VEGF、NO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CRP水平降低明顯,而VEGF、NO水平以及總有效率92.85%,則升高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可提高急性栓塞性腦梗死患者療效,改善患者的CRP以及血管內皮功能。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栓塞性;康復治療;早期;療效
隨著現今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心血管疾患尤其是腦梗死的發(fā)病率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1],急性栓塞性腦梗死屬于其中較為嚴重的病證,該癥具有發(fā)作突然、發(fā)展較快的特點,若失治誤治,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甚至是生命,因此,探索本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是現今腦病科醫(yī)務工作者需要解決的難題。有鑒于此,本研究在急性栓塞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引入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措施,通過對于療效的觀察,探索最佳干預措施,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56例急性栓塞性腦梗死患者,在符合納入與排除標準后,征得患者和(或)家屬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其歸為研究對象,納入研究之中。本研究方案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并通過。
1.2 篩選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18~75歲;2)診斷標準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急性栓塞性腦梗死”診斷標準[3],且經CT或MRI確診;3)初發(fā)患者,且發(fā)病72h內接受治療,治療前NIHSS評分高于1分者。
排除標準:1)有精神疾患者如癔癥、抑郁癥等;2)昏迷及大面積腦梗死者,或者存在心源性腦栓塞或其他病因型腦梗死;3)有其他嚴重的軀體疾患者;4)認知功能異常者;5)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1.3 病例資料
根據臨床隨機對照原則進行分組,其中奇數者為觀察組,予以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偶數者為對照組,單獨予以常規(guī)干預,每組各28例。
觀察組患者中男13例,女15例;年齡:44~73歲,平均(58.2±2.8)歲;梗死面積:單灶性小面積者14例,單灶性中等面積者10例,多發(fā)性4例。
對照組中男14例,女14例;年齡:41~75歲,平均(58.9±2.2)歲;梗死面積:單灶性小面積者15例,單灶性中等面積者10例,多發(fā)性3例。
兩組患者在上述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措施溶栓降脂措施,即: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口服,1次/d;阿托伐他汀片20mg,口服,1次/d。同時,穩(wěn)定血壓至正常水平,控制顱內壓,改善患者的腦水腫癥狀,保障呼吸道通暢。
觀察組:在予以“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早期綜合康復治療[4],具體內容為:1)心理干預措施:主要在患者蘇醒后,針對患者對于本病及并發(fā)癥的焦慮及恐懼心理、治療措施存在的疑問,采用患者可接受的方式進行講解,保證治療依從性;同時進行記憶功能訓練,該訓練主要通過記憶圖片、數字等方式幫助患者對記憶功能進行訓練。2)軀體康復治療措施:主要包括肢體康復、語言功能康復以及穴位康復,其中肢體康復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的方式,以患者耐受為原則,根據活動力度以及次數進行調整,針對其四肢進行按摩,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語言功能鍛煉則主要通過指導患者進行鼓腮、彈舌、撅嘴等動作,指導患者完成簡單發(fā)音,以更好的進行失語者的康復訓練;加用針刺手法對患者進行針刺,多選擇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陰交等穴位,以平補平泄,留針時間控制在3min左右。
1.5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后對所有患者抽取5mL血液,取血清進行相關指標檢測,采取免疫比濁法進行CRP水平檢測;采取雙抗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VEGF水平檢測、;采取硝酸還原酶法進行NO水平測定。試劑依次購自北京九強公司、廈門慧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建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6 療效判定
根據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中國腦卒中病人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CSS)評價療效,主要依據NIHSS評分以及病殘程度進行評價依次分為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無變化、惡化,根據公式計算總有效率=基本痊愈率+顯著進步率+進步率。
1.7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均采用SPSS 23.0進行,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液相關指標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RP、VEGF、NO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CRP水平降低明顯,而VEGF、NO水平則升高明顯,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92.85%,升高明顯,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血液相關指標情況比較[n=28,(±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療效比較(n=28)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急性栓塞性腦梗死以其致死率及致殘率高而成為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目前治療主要依靠藥物干預[1],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以超早期溶栓為要,但溶栓的治療時間窗限制了該方法的使用[4]。因此,探索其形成機制進而尋求治療措施是現今解決的關鍵所在。隨著現今醫(yī)學的不斷進步,治療方法漸趨完善,在本病的治療中,患者后期恢復的實踐研究發(fā)現,早期康復治療對于腦梗死患者的恢復效果改善明顯[5],故而,將早期康復治療引入急性栓塞性腦梗死的干預之中,尤為重要。
康復治療主要通過在早期對于患者進行主動以及被動運動,以助于其功能恢復,在康復訓練下,增加受損神經元的興奮性,亦有助于大腦皮層運動區(qū)域進行定型,可提高患者的自身協調能力、肌肉以及關節(jié)功能情況[6]。已有研究者指出,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存在自然恢復的能力,且與顱內壓、血腫吸收情況等因素密切相關[3],而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腦部血流情況,重建病灶組織,提高腦部神經可塑性[4],有鑒于此,本研究將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應用于急性栓塞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之中,并以血管內皮功能作為切入點,以期探索最佳治療措施。本研究結果發(fā)現,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RP、VEGF、NO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CRP水平降低明顯,而VEGF、NO水平以及總有效率92.85%,則升高明顯,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梢?,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可提高急性栓塞性腦梗死患者療效,改善患者的CRP以及血管內皮功能。
參考文獻
[1] Van Hooff R J,Nieboer K,De Smedt A,et al.Validation assessment of risk tools to predict outcome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Clin Neurol Neurosurg,2014,(125):189-193.
[2] 何買定,錢燕,季美蓮.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急性腦栓塞性腦?;颊叩呐R床效果探討[J].中外醫(yī)療,2017,36(11):109-110.
[3] 李淺峰,工玉龍.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急性腦血栓腦?;颊叩呐R床效果探討[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6,37(02):173-174.
[4] Muhl L,Kulin J,Dagonnier M,et al.Mobilization after thrombolysis(rtPA)within 24 hours of acute stroke:what factors influence inclusion of patients in A Very Early Rehabilitation Trial(AVERT)[J].BMC Neurol,2014,14(01):163
[5] 胡蘭芳.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急性腦血栓形成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6,24(18):78-79.
[6] 姚萍,師穎.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急性腦血栓腦梗效果觀察[J].醫(yī)藥前沿,2016,06(34):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