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嫻
看了很多影評才去看了電影,“無問西東”四字來自清華大學(xué)的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與人有益的言辭是青春飛揚的根基,有了這兩點,青春才有環(huán)顧四周、舍我其誰的豪氣和資本。整部電影,最為可貴之處在于,始終都在關(guān)注和探討著“真”“實”“愛”,在思索著生命的意義本身,它拎起的是被我們這個浮躁的時代弄丟甚至嘲笑的東西,是那些在精明的現(xiàn)代人眼里一無所用的東西:純真、信任、風(fēng)骨、教育的本真和家國情懷——這樣的探尋讓這部電影有了大氣象。
影片采用非線性敘事,講述了近百年間四代清華人的人生故事。而每段故事,幾乎又都發(fā)生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不得不提的重要節(jié)點。盡管外界風(fēng)雨如注,但堅守“真我”的人總能做到不為所動;盡管山河風(fēng)雨飄搖,但有了這種堅韌的精神,生命就有了延續(xù)的可能,它關(guān)乎熾熱與迷茫交織的青春,關(guān)乎個體在時代浪潮中的抉擇與堅守,也關(guān)乎民族與歷史。
“我到底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的一生到底該做什么樣的選擇?”團干部也是青年,也面臨著個人追求與現(xiàn)實落差的困擾,如何保持初心,不忘使命,是每名團干部必經(jīng)的一場修行,在這場修行中,團干部既要有舍我其誰、只爭朝夕的豪氣和銳氣,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灑脫。
很多青年人都曾是這樣吧?從最基礎(chǔ)的工作做起,想離自己的夢想近一點,再近一點,哪怕再辛苦,也不聲不響,一路堅持。也曾想過停下來,但更害怕陷入舒適圈會磨滅自己昂揚的斗志,害怕自己緊緊繃著的那根弦稍一松懈,就斷了。于是,我們漸漸地都變成了所向披靡的英雄。我們迎風(fēng)作戰(zhàn),除了認輸以外,什么都敢。
但影片中的幾位人物偏偏都選擇了最“愚蠢”的一條路,而他們堅定自我做出的抉擇,又都離不開上一輩的教誨和幫助。沈光耀毅然從軍,陳鵬不怕連累救下愛人、甘于寂寞進入戈壁,張果果無償幫助陌生人。所以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描繪的就是“大學(xué)精神”的傳承——傳道授業(yè),塑造靈魂。當(dāng)然,片中反復(fù)提到的“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其實不止適用于大學(xué),獨立自由的精神、堅定執(zhí)著的信念,無論哪個時代,無論什么階層的人,都需要。具體點說,是塑造真實而堅定的,對弱勢群體抱有同情心的,對社會與國家滿懷責(zé)任的靈魂。這些靈魂是動蕩時代的中流砥柱,也是真正的中華民族的脊梁。
“無問西東”也是一種青春態(tài)度,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面臨紛繁的選擇,受到萬事萬物的干擾和阻礙。在共青團改革、從嚴治團的背景下,團干部更需要一種無問西東的氣質(zhì),要能沉下心來,磨煉本領(lǐng),攻堅克難,為黨分憂,而不是編織點成績,營造幾株盆景,以共青團崗位為跳板,去求官求待遇。
1924年,泰戈爾訪問清華時的演講中說到:“你們有什么是可以從自己的民族里拿出來,送給這個世紀的禮物?”
那么你呢?你有什么是能從你的心里拿出來送給自己生命的禮物?而現(xiàn)如今我們這個社會里的年輕人的精神力量和價值觀,是否能夠榮耀我們的民族呢?
親愛的你,請別在最該有激情的年紀去學(xué)著喪氣;別在最該冒險的年紀去求安定;別在最該干凈的年紀輕易踐踏純真;別在最該天真的年紀去比精明學(xué)套路;別在最該相信的年紀去輕蔑誠實破壞規(guī)則;別在最該付出的年紀先考慮占有和收割……
電影的最后,銀幕上打出一行字“獻給最珍貴的你”,親愛的你,愿你將生命視為珍貴,愿你眼里有星辰和大海,心中有勇敢和深情,愿你總有生命中的高光時刻,那是你的真心和真性!
(作者系團貴州六盤水市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