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倉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苯虒W中要教會學生熟練運用母語進行交際,最為基礎的則是說話,這是與他人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一個主要途徑。因此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的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鑰匙,若講弊病,充其量將使學校里種種的教科書與教師的教育全然無效,終身不會有完整的思想和濃厚的感情?!笨梢?,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就必須從入學時就注重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使他們掌握說話這一人們賴以交際和溝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由于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影響,常常出現(xiàn)“心中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的情況,針對此情況,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資源,進行說話訓練;要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拓寬學生的說話語境;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
一、描述畫面,進行說話訓練
低年級課本圖文并茂,穿插了很多形象生動的圖片,這是非常好的說話資源。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如在教學《楊氏之子》一課中,可以讓學生觀察圖畫,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他們在干什么,說了些什么。孩子們有圖可依,有話可說,自然興趣盎然,爭相描繪。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把話說通順,說完整,對程度好的同學可以引導他說得更具體一些。說完后再讓學生讀課文,與課文進行對比:看看自己說的哪些與文中一樣,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看看文中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在對比中明確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這樣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進行說話訓練,在比較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二、拓展課文,進行說話訓練
教材中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只要老師善于發(fā)現(xiàn),就能找到許多的口語訓練素材。如在教學五年級課文《祖父的園子》后,在學生學完課文后,讓孩子們想象孩子在園子里怎樣?根據(jù)學生的說,我相機出示相應的句子,孩子們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接著引導學生想象。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發(fā)揮想象,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說得有聲有色。有的學生說:“祖父的園子就是她的游樂園”有的學生說:“在祖父的園子就是她的小天地玩得很開心。”如此種種,顯示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模仿課文語言的過程中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像這樣的訓練機會在很多課文中都可以用到,比如說《再見了親人》等。
三、聯(lián)系生活,拓寬說話語境
俗話說“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除了教材中的口語訓練資源,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更是無窮無盡,只要我們老師善于發(fā)現(xiàn),就能挖掘出源源不斷的教學資源。五年級下冊第一課是關于草原的美,但由于我們當?shù)貨]有草原,學生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何談能理解呢?于是我對進度做了調整,將這組課文放到了快下課再講。我讓學生走出教室去看看當時的麥地,由遠遞進的觀察,再來學習課文,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完課文我引導孩子們:課文把草原寫得這樣美,你能把我們的麥地說得這么美嗎?孩子們爭相說著自己眼中的春天,不知不覺地用上了文中的語言,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覺得模仿是很有必要的。
四、創(chuàng)設情境,實踐中用語言
“學以致用”,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用。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有實踐語言的機會。如《半截蠟燭羊》《打電話》等,孩子們十分喜愛,也愛聽話故事。教完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課文故事講一講,演一演,回家還可以講給自己的父母親友聽,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來續(xù)編故事,這樣讓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表演故事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語言并運用到說話中,使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我認為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首先就是要讓學生有話可說,不愁說什么;其次,是要讓學生有例可依,不愁怎么說;最后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語言的能力,不愁怎么用。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機會,激發(fā)其表達的欲望,把握契機,有步驟地進行指導,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在其過程中培養(yǎng)了他們想說、敢說的心理素質和語言的適應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
正如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所言:“說話訓練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訓練方式力求多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找準切入點,把說話訓練與語文各環(huán)節(jié)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地培養(yǎng)和提高說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