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攻擊性行為以及相應的對策研究一直是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重要課題,特別是近幾年,隨著人們對于公共健康與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研究的重要意義逐漸顯現(xiàn)出來,同時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及進展。
關鍵詞:幼兒攻擊性行為;因素;教育策略
幼兒攻擊性行為可謂幼兒身上常見的一種行為,更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對幼兒的身心健康與品德的發(fā)展與形成都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同時還會為教師與家庭帶來一定的影響。本文通過對貴陽市第一幼兒園一分園中班存在的幾種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總結現(xiàn)階段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現(xiàn)狀與產(chǎn)生的因素,制定相應的教育措施,以便在幼兒攻擊性行為產(chǎn)生的時候予以科學、合理的指導,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人格特點與健全的身心。
一、 研究概況
(一) 問題的提出
課題開始之前,筆者對有關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研究文獻做了統(tǒng)計與分析,目前與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研究以及十分詳盡,研究內容也比較深入,然而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這樣幾點問題:
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中對幼兒攻擊性的理論闡述十分詳盡,但是大多數(shù)的研究方法是實驗法或者問卷調查法,試驗方法操作復雜、使用不便再加上個人因素導致結果與實際相差甚遠,問卷法廣而不深、質量得不到保證。因此,觀察法與案例分析法融入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研究中,研究將會更加全面。
筆者認為,有關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管是普遍存在性行為,還是極個別的案例,對于研究幼兒的攻擊性行為都十分有利,尤其是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更加需要理論指導,再加上相應的實踐。然而,事實情況是實踐層面相對較少,因此,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展開改課題的研究,通過對貴陽市某幼兒園中班幼兒的觀察與研究,總結出造成貴陽市幼兒園中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根源,并針對產(chǎn)生的因素提出教育策略。
(二) 概念界定
攻擊性行為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與攻擊性目的的傷害性行為,這種故意的傷害主要包括身體的傷害,例如拳打腳踢,語言的傷害,例如辱罵、嘲諷等,還有間接的心理的傷害,例如在他人背后傳播不利于他人的語言、為他人造謠生事。此外,還有一種是有傷害他人的想法,但是沒有為他人造成不良后果的也是攻擊性行為的一種,不過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處于游戲的目的對小伙伴進行推拽行為則不屬于攻擊性行為。從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來看,前者比后者要嚴重得多,更需要幼教工作者的關注。所以要注意觀察,了解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表現(xiàn),正確認識和分析攻擊性行為的性質,尋找出原因,及早采取措施,使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
(三)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研究現(xiàn)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的觀點認為,人有兩大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攻擊屬于死的本能,是一種對內的自我破壞傾向。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是對立的,人只要活著,死的本能的表現(xiàn)就會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礙,從而對內的破壞力量轉向了外部,以攻擊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兒童的攻擊表現(xiàn)就是源于兒童的破壞性本能。
洛倫茨的習性學觀點認為,攻擊和爭斗是一種本能,但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言的是指向毀滅,而是具有生物保護意義的生的本能的體現(xiàn)。他相信,攻擊是動物、也是人類生活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人類要想避免戰(zhàn)爭等不良攻擊性行為,就需要多開展冒險性的體育活動,以耗散攻擊本能。兒童的攻擊也是源于人的一種自我生物保護本能。
德國心理學行為治療師安妮特·卡斯特-察恩(2010)指出,小孩子想知道他們有多少權力與影響力,他們需要父母作為練習反抗的對象。這種樂于反抗的天性是人類與所有哺乳動物的共同點,行為生物學上的專業(yè)概念叫做“攻擊性社會探索”。孩子會探索他們的影響力在自己的社會領域里能到達多遠,能在誰的身上發(fā)揮什么效應,如揍人、咬人、坐在地上耍賴尖叫等,孩子試著做出這類行為是完全正常的。
加拿大暴力行為研究學者理查德·特里姆布雷認為兩歲左右的孩子處于最易發(fā)怒的階段,同時也是人類攻擊意識最強的年齡。他證明人類從開始呼吸第一口氣時就具有感覺憤怒的能力,一個4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表達憤怒。等他們進一步具有控制手臂和腿的能力的時候,孩子踢或咬的時候明顯增多。等孩子兩歲時,以發(fā)脾氣為表現(xiàn)形式的暴力行動達到頂峰。據(jù)特里姆布雷觀察,一個典型的兩歲的孩子每做四個動作,就會有一個帶有暴力傾向。到3歲的時候,成人的許多動作孩子都有能力做了,但他們的暴力行為反而開始下降。幸運的是,兩歲大的幼兒尚不能給人類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如果不及早幫助他們控制憤怒情緒,等到他們長大成人恐怕為時已晚。
上述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從人性本能闡述了攻擊性行為產(chǎn)生的必然性,從這個角度來講,“攻擊性行為”應該是個中性詞,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理解的貶義詞。
二、 研究過程與結果分析
(一) 研究過程
1. 被試
本研究利用觀察法,對我園中班幼兒通過近100小時的現(xiàn)場觀察,共觀察到43起的幼兒攻擊性行為。
2. 研究變量與測量工具
兒童行為量表—攻擊分量表
兒童行為量表由Achenbach編制,適用于4~16歲兒童青少年(本文主要是針對畢節(jié)市某幼兒園中班幼兒,在使用范圍之內),主要用于評定兒童行為問題和社會能力,目前是國際上最常用的兒童行為評定量表。量表為3級評分形式,“0”表示無,“1”表示偶爾或輕度,“2”表示經(jīng)常有。被調查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分量表得分≥中國常模的第98百分位數(shù),則評定為具有攻擊性行為。
3. 研究程序
(1)主試培訓
主試為研究這本人與學前教育學專業(yè)的3名本科生。試測之前對主試進行統(tǒng)一的培訓。首先,針對同伴提名法,讓主試熟悉故事內容和配套圖片的選擇。經(jīng)過培訓后的主試均能夠達到施測的要求,如能夠清楚有趣的講解故事內容、熟練的選擇圖片。其次,為順利完成問卷調查法,對主試進行嚴格統(tǒng)一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熟悉問卷、統(tǒng)一問卷發(fā)放方式、答題方法及對問卷內容的解釋、突發(fā)事件應對策略等,培訓后的主試均能達到施測的要求。
(2)試測程序
同伴提名法是在幼兒園班里的圖書角進行個別施測。進行正式訪談時,主試應先從與每個行為故事相對應的四張圖片中選取受侵害幼兒性別與被試相同的兩張圖片,然后隨機呈現(xiàn)攻擊者為男孩或女孩的一張圖片作為該故事情境的配套圖片,告訴被試:“這里有一些圖片,一會我會給你講一講圖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且會問你一些和圖片相關的問題”。然后,隨機給幼兒講述身體攻擊、言語攻擊、財物攻擊和關系攻擊的4個故事,每講完一個故事后問幼兒:“你覺得咱班的小朋友有沒有像故事中這個小朋友一樣的,他們是誰呢”。幼兒每回答一個,主試隨時記錄,同伴提名要求幼兒至少提名3位符合要求的幼兒。
本研究所有問卷調查均取得幼兒園、家長的同意。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問卷由教師在辦公室作答,分兩個下午進行,每次時間約60分鐘。情緒調節(jié)策略問卷由母親作答,在施測前主試將幼兒編號寫在裝有母親問卷的信封上,在家長接孩子放學時,主試對照兒童姓名和編號將問卷發(fā)放給家長,并簡要介紹本次研究的目的、答題要求和方法,由母親匿名填寫,第二天早上統(tǒng)一上交班主任老師,收齊后由研究者統(tǒng)一收回。
(二)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研究結果
1.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測量結果
研究共設置了四種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情景:身體攻擊、語言攻擊、財務攻擊和關系攻擊,關于具體的故事內容在與教師訪談以及對幼兒的觀察中總結完成。首先對畢節(jié)市某幼兒園的14名幼兒教師進行了個別訪談,其次,整理已有的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觀察結果,調查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在此基礎上整理調查問卷,共有15個項目,請27個幼兒教師利用3點計分法對幼兒攻擊性情景發(fā)生的經(jīng)常性程度進行評定,1表示很少發(fā)生,2表示有時發(fā)生,3表示經(jīng)常發(fā)生。最后根據(jù)教師評定結果得出四類攻擊性行為的典型表現(xiàn),并且借助幼兒的理解能力與實際生活情境進行故事改編。正式測評之前,在畢節(jié)市某幼兒園選取中班幼兒10名進行預備研究,對行為故事的內容及表述方式進行統(tǒng)一修訂,最終確定四個攻擊性行為故事的正式測評內容,見表1。
為了方便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從中班教育讀物中選擇男女兒童圖片配合故事內容進行繪制。盡管每種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類型包含一個故事,但是攻擊者與受攻擊者分別是不同性別的幼兒,所以每一種故事情節(jié)需要配4張圖片,共計16張圖片。
2. 自我控制能力的測量結果
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測試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設計問卷調查問題,測量幼兒自我控制能力、自覺性、堅持性、自我延遲滿足四個方面。問卷的內容一致性、信任度為0.89,再測系數(shù)為0.72。該問卷采用5點計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不太符合、3代表有點符合、4代表比價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然后測量的結果是什么?)
通過相關的分析考察常見的四種幼兒攻擊性行為與自我控制能力所包含的維度間的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幼兒身體攻擊與財物攻擊分別是與自制力、自覺性、堅持性以及自我延遲滿足間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r在-0.18到-0.25之間。言語攻擊與除自我延遲滿足之外的三個維度相關都達到了顯著水平,而關系攻擊與自制力之間呈負相關關系,與自我控制能力的其他維度都無關聯(lián)(見表2)。
為了進一步研究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對攻擊性行為的預測作用,我們對兩個變量包含的所有因子進行了回歸分析。分別以身體攻擊、言語攻擊、財物攻擊、關系攻擊為因變量,以自制力、自覺性、堅持性和自我延遲滿足為預測變量進行分析(見表3),結果發(fā)現(xiàn),自制力、自覺性和堅持性均可以向預測身體攻擊和財務攻擊;自制力、自覺性和自我延遲滿足對言語攻擊有顯著負相預測作用;然而自制力、自覺性、堅持性和自我延遲滿足卻無法預測關系攻擊的發(fā)生。
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發(fā)泄策略進入回歸方程,并且回歸方程很明顯,換句話說,發(fā)泄策略的運用能夠顯著地正向預測幼兒的身體攻擊、言語攻擊、財務攻擊和關系攻擊的發(fā)生。
(三) 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因素分析
通過以上研究,以及對幼兒的日常觀察總結出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家庭因素
(1)家庭的教育方式與家庭氛圍
自我國實施計劃生育以來,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六個大人圍繞著一個小孩在轉,都是想方設法地去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久而久之,造成了小孩嬌慣、以自我為中心、任性的性格,我園中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這些學生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在與小伙伴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那么這部分小孩就會不分場合地點的攻擊他人,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還有一部分小朋友盡管自身并沒有攻擊性行為,但是在家長的恐嚇、打罵的教育方式之下,給小朋友帶來了不好的示范,久而久之,幼兒就學會以這樣的方式處理問題;另外,還有一部分家長害怕自家的小孩在幼兒園中受到別人的欺負,就給小孩灌輸欺負他人的想法,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之下,幼兒就形成了攻擊的習慣。
(2)不良榜樣的模仿
很多研究表明,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觀察習得的結果,幼兒在這個時候是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的,只會一味地模仿,所以,對于他人攻擊性行為很容易就模仿。此外,家長以暴力的手段教育幼兒,也會為幼兒帶來模仿的機會,從而形成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在幼兒園的時候,如果有不如意的事情就會以攻擊的方式處理問題,而學校中如果老師也以攻擊學生的方式來處罰犯錯誤的學生,這也會給學生提供模仿的機會。通過對我園中班的學生的了解中得知,很多幼兒之所以會攻擊他人就是跟自己的父母、老師學的,他們以為這就是正確的處理事情的方式。
2. 遺傳因素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遺傳因素引起的,幼兒遺傳了一部分先天性的攻擊性行為的基因,在后天的環(huán)境影響之下,經(jīng)過刺激之后從而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比如,在中三班有這樣一位小朋友,平時是以為非常乖巧的小朋友,但是,也是因為這樣,很多小孩會經(jīng)常欺負他,某天,這名小朋友在受到其他幾位小朋友的攻擊之下,突然向其他幾位小朋友發(fā)起了進攻,打傷了其中的一名幼兒,后來通過他的老師得知,在一次家訪中發(fā)現(xiàn)這名小朋友的爺爺有著輕微的攻擊性行為,父母怕小孩在爺爺?shù)挠绊懼乱矔蔀檫@樣的人,所以盡量減少爺爺與幼兒的單獨見面,即便是見面,也盡量不讓爺爺教育小孩。
3. 幼兒園教育
在我園中班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幼兒在幼兒園中與老師感情交流較少,尤其是集體生活時間較短的幼兒,尤其希望教師能夠多關注一下自己,然而,因為幼兒多教師少的情況,導致很多幼兒的心靈受到了冷落與孤立。這種情況之下,幼兒以為通過攻擊性行為可以引起教師與同學的關注。另外,教師的不公平待遇,也會引發(fā)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也有發(fā)現(xiàn)有些老師對待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待遇,這樣的情況之下,很容易為學生造成心理影響,久而久之幼兒就會有自卑心理的產(chǎn)生。
4. 同伴關系
隨著年齡的增加,同伴成為影響幼兒的重要的因素,甚至有些時候比家長與教師的影響還要大。如果被同伴拒絕參與活動之后,很容易引起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在受到同伴的拒絕之后,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受到了限制,他們對于自身的行為控制能力與協(xié)調人際關系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同時,由于被拒絕的幼兒往往認為別人都是懷有敵意的,因此會更加頻繁地使用攻擊手段。
三、 矯正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教育策略
(一) 給幼兒以良好的榜樣示范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是天生的,而且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作為教師和家長都有責任加強自身修養(yǎng),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應提供互助合作的平臺,讓幼兒通過模仿和學習身邊的好人好事,培養(yǎng)其謙讓、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質。當某個幼兒出現(xiàn)謙讓、互助、合作等行為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和肯定,以確定一個正確的榜樣,通過強化而形成固定的適應社會的正確行為模式。對于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應給予榜樣示范或直接教其正確解決沖突的方法。教師和家長一方面要加強自然修養(yǎng),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或惡意攻擊;另一方面也應及時地對幼兒攻擊性行為進行矯正,矯正的重點不在訓斥、批評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而在于及時使孩子明確非攻擊性行為的方式和方法。
(二) 引導幼兒進行移情換位,培養(yǎng)幼兒豐富的情感
移情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情緒體驗發(fā)生質變的結果,指個體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立場上,對他人情境進行積極與共、平等分享和迅度應答的深層體驗過程。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有明顯痛苦時往往會停止攻擊。然而,攻擊性很強的幼兒則不然,他會繼續(xù)攻擊受害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移情技能,不會同情受害者。家長應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移情能力,使孩子明白攻擊性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后果。然而利用角色扮演法,讓那些愛欺負人的幼兒扮演挨打者的角色,讓他們細心體驗一個被欺負的心情,想象自己挨打的恐懼、逃避、馴從甚至悲傷委屈的情緒反應,要求將之表深出來,經(jīng)過這樣的角色扮演,從而抑制自己的攻擊沖動。
(三) 培養(yǎng)幼兒的自控力
既要讓幼兒對侵犯行為感到憂慮不安,又要培養(yǎng)他們的同情心,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設身處地體會受害者的痛苦,認識到侵犯行為所帶來的惡果,學會對攻擊行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從而有效地抑制攻擊行為。幼兒是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獲得行為準則和社會技能的,而游戲訓練正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有利的良性的社會互動環(huán)境,使幼兒在游戲中學會遵守規(guī)則,學會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學會建立和維護秩序,學會等待、輪流、合作、自律等社會技能。
(四) 減少環(huán)境中易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的刺激
1. 創(chuàng)造非攻擊性環(huán)境
人總是在一定環(huán)境中成長和發(fā)展的,良好的家庭、社會環(huán)境必然有利于幼兒的健康發(fā)展。幼兒攻擊性行為許多都是從環(huán)境中習得的,若想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就要創(chuàng)造非攻擊性環(huán)境。
首先,家庭對幼兒成長的影響不容置疑,只有溫暖、平等、友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正確的教育方法,幼兒才能在其中健康正常的發(fā)展。其次,作為幼兒學習生活的學校,其校風與環(huán)境對幼兒的發(fā)展關系密切。學校應為幼兒創(chuàng)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使幼兒的心理得到滿足。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平等對待每個幼兒,尊重幼兒,鼓勵幼兒和其他幼兒正常交往,引導幼兒與人友好合作。對于個別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應及時給予個別指導和幫助,使其盡快消除攻擊傾向,遠離攻擊性行為。再次,幼兒較強的模仿性使其更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因此電影、電視、游戲、報刊、雜志等大眾傳媒中不良的暴力等內容都應遠離幼兒。
2. 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讓孩子遠離“污染源”
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有利于激發(fā)幼兒同伴之間的學習與交流,是幼兒養(yǎng)成良好品質的重要條件。幼兒動畫片、圖書是幼兒學習和成長的有益工具,針對幼兒教育的特殊性,針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chǎn)生,正確利用以上工具的益處,避免其負面影響,教師和家長都有責任幫助幼兒挑選適合自身年齡特點的動畫片和圖書,從而促進其身心和諧發(fā)展。讓幼兒遠離“暴力污染源”,從而遠離攻擊性行為。
(五) 提高幼兒的認識水平
幼兒攻擊性行為多與其認識水平較低有直接聯(lián)系,幼兒往往對來自同齡伙伴的信息以自身為中心做出判斷。如果一個幼兒對別人的行為判斷為敵意的,那么其行為就會表現(xiàn)出攻擊性;反之則不會發(fā)生攻擊性行為。然而,幼兒之間很多攻擊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都是因為彼此沒有搞清楚“他行為”的動機是什么,而一個攻擊性強的幼兒往往會用敵意性的動機去判斷別人的動機,這樣“他攻擊”的次數(shù)和被攻擊的次數(shù)都在增加。因此,在實踐中要教育幼兒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同伴引導他們學會了解別人行為的動機是什么,提高幼兒的判斷力,設法讓幼兒明白打人、推人和搶奪等行為是不對的,幼兒一般不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省,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和講故事等游戲形式激發(fā)幼兒對攻擊性行為產(chǎn)生否定情緒,以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四、 總結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會影響幼兒個性、身心健康和品德的發(fā)展和形成,是個體社會化成敗的重要指標。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提高有了更高的要求,每一個人都要具有面對現(xiàn)實不怕困難,開拓進取的精神,關心他人、社會、同伴的意識和責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自信、自主、自強的人格品質,這意味著,幼兒不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質,更要具有一種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總之,對幼兒不良攻擊性行為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要在教育中充分發(fā)揮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正確引導和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培養(yǎng)幼兒健康良好的個性,讓幼兒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為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學習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賀琳霞.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家庭預防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08(8).
[2]吳霞波.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及正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08(9).
[3]于光芳.如何對待幼兒的攻擊性行為[J].甘肅教育,2008(7).
作者簡介:
陳陽,貴州省貴陽市,貴陽市第一幼兒園一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