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鮮儒
教材簡析:
“認識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
共安排了兩個例題:第一道例題是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guān),并通過觀察直接判斷角的大小。接下來的“試一試”讓學生通過做活動角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的含義?!跋胂胱鲎觥卑才帕怂牡李},大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2題,意在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第二部分為第3、4題,意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guān),并提高對角的大小的直觀判斷能力。
它是在學生已經(jīng)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一些常見多邊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可以為學生在第二學段繼續(xù)認識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等知識作好鋪墊;同時也可以為學生繼續(xù)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積累感性經(jīng)驗。
學情分析:
“角”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第一次接觸,是全新的內(nèi)容,學生從來沒有系統(tǒng)的接觸過,角不像其他幾何圖形,在生活中都有經(jīng)驗,它是將圖形進一步的細化,更深層次的了解圖形。學生們在生活中雖然有一些關(guān)于角的認識,但一般沒有抽象的角,對抽象的角并不算真正的認識。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學中將觀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機貫穿于課堂中的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jīng)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guī)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折一折、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通過兒童化語言、投影、操作演示、表揚等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的可見與內(nèi)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yōu)結(jié)合,以活動來促進認知,從而讓原有的模糊經(jīng)驗得以提升。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64—65頁的例題.
教學要求:
(1)知識目標:結(jié)合生活情境認識角,能正確找出(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來做角。
(2)能力目標:操作活動中體驗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標:創(chuàng)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制作一個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
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體驗理解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guān)。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一些實物或圖形。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自主建構(gòu)
師:六一兒童節(jié)快到了,圖形王國的小朋友們載歌載舞,可開心了!(課件演示許多圖形在一起跳舞)。學生說出認識的圖形。咦?怎么剪刀也來了?它里面又藏著什么樣的圖形呢?想知道嗎?
【設計意圖:課伊始,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從課本出發(f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找平面圖形這一環(huán)節(jié),既復習了學生已有的相關(guān)知識,又為新課鋪墊?!?/p>
二、動手操作,主動建構(gòu)
(一)指一指,聯(lián)系舊知,初步感知角。
1.學生小組合作,在主題圖中指出角。
2.匯報交流時課件呈現(xiàn)有色線標示出角。
1、小黑板出示:
角就藏在里面,你們能把它找出來嗎?
學生上臺找角,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適時擦去一部分,將圖形變?yōu)榻恰?/p>
(設計意圖:從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jīng)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溢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并將圖形進一步細化,初步感知角。)
(二)找一找,聯(lián)系生活,深入了解。
師:有了剛才的經(jīng)驗,誰來揭開剪刀中的秘密?
師:角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請大家仔細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物體表面有角?
(課件出示各種各樣景物中的角)
師:看來角真是無處不在,只要小朋友們有一雙數(shù)學的眼睛,還會發(fā)現(xiàn)更多角。
(三)描一描,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
1.從主題圖中提取教學素材,課件出示例1(先不出示紅線):
2.讓學生仔細觀察,分別找出角并在圖上描畫出來。
3.從實物中抽象出角。
4.比較觀察: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處?
師:(出示三角形)用這個尖尖的部分扎一下自己的手,會留下什么樣的痕跡?愿意上臺來畫一下嗎?
邊
生:是個圓圓的點。學生畫 頂點 邊
師:(我們把這個點叫做角的頂點。)
師:看著三角尺,除了圓圓的點,也就是頂點,還有什么?(一邊摸三角尺的兩條邊一邊提問)誰愿意上來補充。
生:兩條直直的線。學生上臺補充板書。師:板書(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
我們通常會在角上做一個記號,從角的一條邊畫一條弧線畫到角的另一條邊。(教師板書)
5.交流歸納: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圖文結(jié)合板書)
(四)折一折,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動手操作:用圓形紙片折角。
2.同桌合作:比一比誰折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重疊)
(五)做一做,探索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guān)。
1.動手做一個活動角。
2.用活動角做“變大變小”游戲。
3.引導發(fā)現(xiàn):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guān),而與兩邊張開的大小程度有關(guān)。
(六)畫一畫,初步學會用尺子畫角。
1.小組合作,嘗試畫角。
2.師生交流,完善畫法。
3.教師范畫,小結(jié)畫法。
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一個角。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指一指、找一找、描一描、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和比一比”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經(jīng)歷數(shù)學知識抽象的過程,也使角的形成具體化、動態(tài)化,加深對角的直觀體驗,進一步認識角,進而使學生體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p>
三、鞏固練習,拓展建構(gòu)
(一)教材第43頁練習八第2題
1.課件出示:下面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學生獨立判斷,師生交流時強調(diào)判斷的依據(jù)。
3.在圖上標上角各部分的名稱。
(二)教材第43頁練習八第3題。
課件出示題目,判斷這些平面圖形中有多少個角。
(三)教材第39頁“做一做”第1題。
1.說一說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
2.把你找到的角畫出來。
(四)用角組成自己喜歡的圖案。
【設計意圖:一節(jié)活躍的課堂,不能是課堂表面的熱鬧更重要的是看學生思維的活躍度。通過練習,讓學生在觀察、判斷、畫圖等數(shù)學活動中,加深對角的認識,發(fā)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同時讓學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活動,又讓數(shù)學知識回歸于現(xiàn)實生活,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的應用美?!?/p>
四、課堂小結(jié)
(一)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呢?
(二)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設計意圖:通過歸納總結(jié)、談收獲讓學生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下課,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guān),與邊的長短無關(guān)。
課后反思:
《認識角》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本節(jié)課主要讓學生經(jīng)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為幾何圖形的角的過程,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guān),學會畫角,會比較角的大小。因此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經(jīng)歷找角、摸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
找角是通過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物體角初步感知角,再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認角是通過練習辯一辯怎樣才是一個角,幫助學生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guān);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huán)節(jié),其實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并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guān)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guān)系的。在處理的過程中感覺稍快了一點,應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可讓同桌兩人用此方法相互比較一下兩人做出來的角的大小,效果可能更好一點。還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shù)學產(chǎn)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shù)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jié)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sh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