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文
對于一線前勤工作多數(shù)園長都得心應手,畢竟有多年教育教學經驗的積累,但是后勤工作有哪些內容,后勤如何管理才能實現(xiàn)全園齊心協(xié)力、相輔相成地工作呢?“后勤”工作,崗位分散,涵蓋面廣,責任重大,涉及膳食制作、財產物品管理、設施設備維護增減、安全保障等,其“后”字只是工作內容上的概念,而并非職責定位上的主次。管理者要明確后勤人員的角色定位,那就是教育者、服務者、研究者。“三者合一”的身份決定幼兒園后勤工作必須靠前配置,聽在先、想在前、研在前,提前于前勤開展各項工作,才能保證幼兒園的順利發(fā)展。
后勤人員的第一個身份——
幼兒園是教育機構,后勤人員的第一身份必然是教育者。工作要體現(xiàn)環(huán)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這是幼兒園后勤人員區(qū)別于其他崗位的顯著標志。身處育人環(huán)境之中,即便不是教師也擔負著言傳身教的責任,后勤工作就是沒有講臺的課堂,立德樹人的要求不降低。
案例:落葉一片都不能有
秋末冬初正是樹葉紛紛落下的季節(jié),一天,我發(fā)現(xiàn)保潔老師正在用一根長長的棍子敲打銀杏樹葉。我猜想著,是不是保潔老師每天都要清掃那么多的樹葉嫌麻煩啊,干脆把樹葉都打下來,一勞永逸。于是便詢問原因,才知道這是后勤主任管理的要求:不讓幼兒園有一片落葉!這是一個檢查指標。幼兒園是集體生活,因此絕對不能有衛(wèi)生和消毒的死角,必須保持三潔、六凈、八角光的標準。
我問道:“清掃干凈的目的是什么呢?”“假如地上有落葉,孩子會做什么呢?”這兩個問題一下子把保潔老師問懵了?!邦I導讓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一定把任務努力完成到最好,這就是對自己的要求啊?!辟|樸的話語深深震動了我,在他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就是衛(wèi)生是否到位,樹葉是否清掃,自己如何工作才能完成清潔度指標。至于對于孩子的教育價值,那不是他所要思考的范疇。
我從后勤和前勤教育的結合點出發(fā),引導大家思考:落下的樹葉對孩子的發(fā)展有什么價值?樹葉清掃對孩子的發(fā)展有什么價值?于是,前勤后勤一起協(xié)商,讓兒童和樹葉做游戲。孩子們天女撒花般扔著玩、腳用力地踩著玩、用手拔根拉著玩;兩天不清掃,任憑風吹,引導孩子觀察風的走向和樹葉自然成堆現(xiàn)象;讓孩子們參與掃樹葉,孩子們探索使用各種工具,樂趣無窮;撿樹葉其實也是孩子們的游戲。
作為園長,要有對教育本質和管理本質的把握,不能“管理死”和“死管理”?!耙黄~子都沒有”的評價標準,不符合樹木生長規(guī)律,也缺少對勞動價值的尊重,更與幼兒教育理念絕緣。它既否定了“人人都是教育者”的管理文化,局限保潔員老師的教育格局,同時剝奪孩子們與自然嬉戲的機會。對后勤工作的管理必須有教育思想作支撐,思若水之源,行若水之波;思若木之根,行若木之枝。只有把教育觀、兒童觀銘記于心,后勤指導才會如行云流水。
后勤人員的第二個標簽——
后勤的服務對象是誰?毋庸置疑,幼兒園中的每個人——幼兒、家長、教師、社區(qū)都是后勤的服務對象。如何提供優(yōu)質服務呢?對服務對象要了解、理解,同時增加服務的敏感性,對幼兒階段性需求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幼兒入園哭鬧時,知道熬制什么飲品能減少孩子上火;操場追逐跑時,知道在拐角安裝什么物品減少磕碰傷;探索研究時,有意識地收集PVC管、小木塊、板材、空油桶、菜根等,為幼兒游戲提供豐富的材料。服務于老師時,對不同性別教師的思維模式、理解方式、表達形式要有所了解。有句話說得好“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性員工習慣“聚焦式”看待問題,一線女教師則是“發(fā)散式”看待問題。幼兒園里女教師多,要理解女性的興趣、愛好,才能讓服務型工作深入人心,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服務家長時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的案例也許會有啟示。
案例:能遮陽的LED屏
幼兒園大門口距離路邊有一條長20米左右的長廊,長廊的兩邊放置園所文化介紹和幼兒活動的照片,來園和離園時間會聽到親子之間溫馨的對話:“今天吃什么?”“吃黃豆燜羊排。”“媽媽,看,這是我在跑的照片?!薄把?,跑的真帥氣?!薄?/p>
夏季,接孩子的時候,家長嘮叨說:“每天在這兒等著接孩子真是一件苦差事,干站著沒事兒干,兩分鐘都覺得那么長?!薄笆茄剑呵锛具€好,現(xiàn)在迎著太陽熱得簡直受不了?!薄澳贻p人怎么著都還能湊合,老人就不容易了,又站著又曬著簡直遭罪?!?/p>
正在整理長廊花束的后勤老師聽到家長的聊天心中有些觸動:自己不是接孩子大軍中的一員,平時還真沒注意到這一問題。怎樣既能方便家長又能合理地利用這條長廊呢?
當后勤老師把聽到的問題反饋給我時,我又把問題拋給大家,請大家討論如何解決。老師們的辦法很多,有的提議加遮陽篷,有的提議增加移動遮陽傘,有的提議加高一側圍墻遮陽,有的提議投放雜志報刊等等??傃远?,既要遮陽,又能減少無趣等待,同時宣傳園所教育。
一個新的想法油然而生,大家決定利用上層空間,在遮陽同時把平面的宣傳轉變?yōu)榱Ⅲw的宣傳。眾人決定訂制一條專屬于家長、專屬于孩子們的“LED顯示器”。當兩塊4米乘5米大小的LED屏橫架在長廊上方時,家長們歡呼不已,因為遮陽的問題解決啦!當屏幕上滾動播放各班幼兒一日活動的照片、親子活動的視頻、家長參加“校園之美”的攝影作品時,家長和孩子們更是興奮不已。離園時家長們邊欣賞邊交流,感慨幼兒園的用心和孩子的成長。
服務于園所工作,捕捉信息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不可少。這不僅是服務工作的創(chuàng)新,更是園所品牌文化的宣傳與物化。管理者對服務工作的肯定與評價讓后勤職工的價值感油然而生。
后勤人員的第三個標志——
對于“后勤人員也是研究者”的定位,一些幼教工作者甚至園長并沒有這樣的認識,總覺得后勤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就行了,研究是老師們的事情。從一個個“彎路故事”來看,后勤一定要參與教育教學,參與研究,因為只有研究幼兒、研究課程才知道如何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服務需要能力為基礎。
案例:買花的學問
新學期伊始,各班老師寫了一份植物購買需要清單給采購師傅。第二天,采購師傅到花卉市場,請教了花卉師,從花房選了幾種提名率最高的花卉,按每班每種2盆的量購買回來。沒想到一些老師不高興了。
“不是這些花啊,上學期孩子們都觀察過了,得換幾種。”
“我還強調了買瓷盆的,您忘了吧?”
“竹子有三種,您就買了一種,怎么對比觀察呀?”
聽了老師們的不滿,采購師傅有點不好意思。同類、不同種植物的對比觀察、不同生長環(huán)境的對比觀察、新品種的嘗試種植……這些教育目標在他頭腦中想都沒想過。原來,買花還有這么多學問?。?/p>
采購師傅向我請教之后,我便開心地說道:“您都有研究課題了,植物與孩子發(fā)展之間的關系。”于是,采購師傅的角色轉換為“研究者”,開啟研究之旅。
首先,他和班中教師交流買花的細節(jié),以及細節(jié)背后的原因,領會新精神,當然也學到了許多教育的理念。再次來到花鳥市場,雖然東看西找花費不少時間,但這次買回去的花得到教師們的稱贊。
其次,有“研究”地綠化園所。園所研究食育課程,就需要多種植一些能開花、結果的食用性植物,讓幼兒來感受植物的生長、收獲以及轉變成食品的過程;少見陽光的地帶就選擇一些喜陰、耐潮的植物,以便讓幼兒進行植物生長的觀察記錄;面積稍小的空間要考慮花盆大小、搭配組合等因素,布置成藝術欣賞的環(huán)境。
最后,采購完成后,及時對所買物品進行登記,登記后將植物花卉分發(fā)到樓道、操場。每盆植物的記錄本中要詳細記載植物屬性、澆水次數(shù)、維護人員、修剪人員,方便幼兒在進行科學探究的時候有科學依據(jù)。同時還要及時整理、更新記錄資料,不僅讓老師準確了解植物的生長情況,還可以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
從實用到藝術,從綠化、美化、凈化到知識化,可以說是“無言之教”,使環(huán)境對幼兒具有強烈的暗示性、滲透性和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燈籠懸掛的位置、一盆花擺放的方式、池塘里金魚的種類,這些都是孩子們認知的途徑,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審美能力,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建構生活經驗。
總之,后勤多與物打交道,但背后承載的是對兒童發(fā)展的研究、是兒童第一的思想。認識到這一點需要園長精心的指導,絕對不是簡單的示意“這樣做”,而是人人都成為懂兒童的人、樂于研究兒童的人。后勤的組織與實施正如一棵大樹,枝蔓繁茂、錯綜復雜,但是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本,才能結出累累碩果。作為管理者,需要在開展組織和實施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精心培育出后勤管理大樹上的果實,才能讓后勤和前勤一樣,走品牌化教育、服務、研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