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紅
21世紀是信息技術的世紀,把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已越來越受廣大教師的喜愛,信息技術也成為提高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它集形、像、聲于一體并具有動感、直觀、形象、豐富等優(yōu)勢,給小學數(shù)學課堂帶來了活力,使學生對數(shù)學的學習興趣變得更加濃厚,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恰當?shù)剡x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效率,使得數(shù)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把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融為一體,還具有綜合處理能力強的特點,特別是提供的畫面可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教學情境形象、生動、逼真,能夠使學生上課認真,學習積極性也高,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小數(shù)點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的變化》這一課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一個教學情境,首先問學生喜歡看孫悟空的動畫片嗎?當孩子們都說喜歡看時,筆者接著問:“孫悟空有一個寶貝,知道是什么嗎?”孩子異口同聲說:“金箍棒?!惫P者趁熱打鐵出示畫面,講解孫悟空手中金箍棒的作用,當不用時藏在耳朵后面,用的時候拿出來只要說一聲:“變”,手中的金箍棒就越變越長,然后給孩子觀看動畫視頻。從三次變中你們看到了孫悟空手中金箍棒長度的變化了嗎?孫悟空手中金箍棒的變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內容,在黑板上豎著書寫:0.009米=9毫米,0.09米=90毫米,0.9米=900毫米,9米=9000毫米,孫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在不斷地變長,數(shù)字也在不斷地變大,通過觀察,學生清楚地看到小數(shù)點向左或向右移動真的會引起小數(shù)大小的變化。創(chuàng)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可以把枯燥無味的數(shù)學知識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里,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巧用動畫,概括抽象知識
教師要為學生充分考慮,幫助學生在知識的抽象性和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動畫,不僅能使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具體形象化,還能使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深刻體會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這一本質,并能從很多的具體形象中概括出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使學生學知識更加輕松,實現(xiàn)了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過程。例如教學《相遇問題》這一課時,筆者原先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結果講解了半節(jié)課學生還是聽得不明白,因為只靠講解無法將其中隱含運動變化的情況直觀、便捷地展示給學生。后來,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將兩輛車換成兩個卡通人物進行直觀形象的動畫演示,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了“相遇問題”中有關的“相對、向背、同向、速度和”等知識概念。相遇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筆者根據(jù)這個特點運用信息技術把它制作成很形象的動畫畫面,通過演示,使學生很清楚地理解了相遇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也使學生很直觀地看到在單位時間內發(fā)生的兩種問題情況,理解“相對和相背”是用速度和乘時間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理解“同向”是用兩人的速度差乘時間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使這節(jié)課的抽象內容通過演示變得具體了。學生在這新鮮、有趣、又好奇的畫面中,產生了對知識的求知探索欲望,整堂課生機勃勃,學生興趣盎然。
三、直觀演示,突破教學難點
合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就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手段,它不但直觀效果好,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同步進行,而且也能夠將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一一呈現(xiàn)出來,向學生展示各種豐富的教學畫面,使學生在課堂中更好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例如教學《圓的面積》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計算方法這一難點,筆者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圓的面積公式自然而然通過圓割補成近似于長方形的圖形推導出來的。通過比較,學生看到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的圓的面積是完全相等的,雖然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把圓若干等分進行割補,但仍然有些學生有疑問,這個長方形的長還是有點波浪形的,寬還是傾斜的,跟長方形還是有些區(qū)別的,怎么能說它就是長方形呢?理解力強的學生通過一次演示會看得明白,理解力不好的學生很難想象出這個變化過程。因此,當筆者再次教學這個知識時,就把在暑期培訓信息技術中學到的操作方法來解決這個難點,于是,筆者就把圓分成16份、32份、64份……,甚至更多,利用平滑的功能,再把這些剪拼過程用課件連貫起來,重復演示,使學生很直觀地看到,我們是怎么把圓轉化成長方形的,學生也明白了圓的面積公式推導全部過程,從推導過程中也滲透了轉化的思想,讓學生切實地掌握了圓面積計算公式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也使教學難點被攻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拓展時空,發(fā)展學習能力
在課堂中通過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學生在一節(jié)課中所獲得的知識比僅靠老師講解所得到的知識要多得多,它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學《年月日》這一課時,當學生通過觀察從2005年到2016年連續(xù)十二個年份年歷卡時,很容易看到并懂得年份的規(guī)律,即每四個年份中有一個平年,3個閏年,還懂得猜想平閏年與數(shù)字4有關系,也知道了判斷平閏年的方法,當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時,筆者再出示兩個年份:1900年和2000年,請學生繼續(xù)來判斷這兩個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學生很快算出并得出結論,都是閏年。筆者沒有立即對學生判斷出的結論進行肯定或否定,而是微笑著對學生說:到底是不是這個結論呢,請你們上網(wǎng)搜索來看看。學生通過上網(wǎng)搜索1900年和2000年的二月份的月歷,他們不僅看到了1900年的二月份只有28天,2000年的二月份有29天,還懂得了整百年年份的判斷方法:如果是整百年的年份必須是400的倍數(shù)才是閏年,反之是平年。接著出示書上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知識點,使學生徹底理解透平閏年的知識。信息技術教育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網(wǎng)絡化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的學習觀念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學生可以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數(shù)學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既傳遞了大容量的教學信息,同時彌補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對動態(tài)展示的局限性,課堂上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學環(huán)境,成為有力的學習工具,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