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鵬程
摘 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中國赴日留學的第二個高潮期。傅襄謨主編發(fā)行的《留東新聞》作為一冊促進留日學生交流合作和“反日救亡”的新聞紙營運而生。傅襄謨本人曾在東京新聞學院專攻新聞學,回國后又在復旦大學新聞系主講《新聞采訪學》。他在民國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發(fā)表在《報學季刊》第一卷第三期上的《新聞本質及其科學體系》對于當時國內新聞學學科的建立頗有貢獻。
一、“新聞”、“新聞紙”和“新聞事業(yè)者”的關系
《新聞本質及其科學體系》(以下簡稱《新本科》)開篇點題,給新聞下了一個看上去“形而上”的定論:新聞是人類自由集體生活以來一切動態(tài)的現象,突發(fā)的事實,靜止的表征和潛在的趨勢。此定義是否嚴謹我們不去深究,但是他對新聞進行分類的這種邏輯思維與麥克盧漢對“媒介”進行冷熱區(qū)分的做法極為相似,可以說是對新聞學科發(fā)展的一種啟蒙教育。原文中他把“新聞”“新聞紙”和“新聞事業(yè)者”看做一個整體,認為其實互相作用與互為因果的。那么這里其實可以看出仲舉先生是唯物辯證法的擁躉,其學科思想是建立在整體系統之上的,具有現代科學的特征?!翱梢哉f人性間一切硬的接觸,軟的感受只要是新的事實和象征都是一種新聞?!贝朔摂嗫梢砸暈閷π侣劦囊环N廣義思辨,雖然里面的“軟硬”一說與當今“軟硬新聞”差別較大,但是這種分類思想仍然值得借鑒。他認為“新聞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演進和印刷術發(fā)明綜合作用的結果,人類由“口口相傳”變?yōu)榱恕耙曈X傳播”其時間性和真實性大大提升。他這樣定義新聞事業(yè)者:計劃及管理一般新聞紙的采訪路線、編輯政策、印刷技術以及發(fā)行販賣的一種綜合工作的支配人。那么這個定義與現代報刊發(fā)行的主要流程基本一致,那么他眼中的新聞事業(yè)者顯然是報刊管理的頂層領導,具有最高的管理權限與多元功能的集合。最后他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新聞是新聞紙的母親,新聞事業(yè)者是新聞紙的保姆。好的新聞紙中必須囊括好的新聞(記事和輿論),而之所以那些有價值的材料被編輯出版發(fā)行問世,是因為有好的新聞事業(yè)者的管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傅襄謨認為決定新聞紙質量的根本因素是新聞事業(yè)者,而具體到每一版面則是由于每篇新聞的質量所決定。
二、新聞之所以為新聞的三大條件
(1)時間性:報道要神速
原文指出“失去了時間性的新聞材料,那只是歷史上的檔案而已。在社會越進化科學越發(fā)達,交通機器越便利的環(huán)境之下,新聞的價值更當有很大的時間性??墒菚r間性的估定,又必須視新聞紙所在地方之民族文化,交通環(huán)境及印刷術之進步情形以為轉移?!备迪逯兣e了四個例子”從赤塔寄北平的一篇政治通訊稿,經過一個月才披露出來;或者從西康發(fā)一通漢夷爭殺的消息到洛陽,由于運輸困難,兩個月之久才得刊出,也不失其價值。但是若像梅蘭芳赴俄的消息,要是兩天后才到北平,這消息便算沒價值。又如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內瓦國際聯盟開會全場一致以四十二票壓倒日本代表一票之表決后不過經過一個小時三十分的短促時間而東京的各大新聞社都已經接到日內瓦特派員及倫敦駐在員的專電同時在收的專電之后的三十分鐘內又用專用電話通知神戶長崎名古屋等地于是全日本的國民便可以在國聯席上表決之日起兩小時或兩點三十分鐘之間后人人手執(zhí)一份號外而閱讀矣?!?這說明了新聞紙時間性的相對性。即在新聞事實仍具有新聞價值的范疇內,新聞價值與見報時間具有正相關性。之后他又通過對比倫敦泰晤士報、紐約時報、日本朝日新聞來解釋如何做到報道神速“擴充通信網,增設專用電話線,添購新式通訊機以求探訪新聞之科學化”。最后他根據當時的出版發(fā)行的技術條件,總結一般新聞社之原則,“今日早晨出版之報紙上的材料,必須是昨日晚報組版(大約是午后三時或三時三十分)以后所發(fā)生之新聞??墒侵袊鴪蠹堄型韴笳邩O少,故有時一日午后十二時市內某地發(fā)生一火警,其時正當二日之報已組版,已采訪不及,延到三日之早報,乃見載出。嚴格來說,新聞的本質已經失去其一?!笨梢钥闯龈迪壬鷮τ谠鐖蟮臅r間性的把握比較嚴苛,見報內容應是每日最早下午三點半以后發(fā)生的事情。
(2)周期性:要有一定的出版時間和地點
沒有一定循環(huán)的周期出版,新聞的材料便無法整理,一切記事也無法連系。所以,在大體上必須按月發(fā)行,按月又必須按日發(fā)行,按日又必須按時發(fā)行。除特別關系及紀念日外,不得輕易??菹?。對于新聞社每日的組版,他這樣建議“每日午前五時至七時之間發(fā)行朝日版,十一時至十二時之間發(fā)行午刊版,午后散時半至五時之間發(fā)行夕刊版。唯有突發(fā)緊急事件或其他特殊消息而為當地社會及一般讀者最感興趣之新聞時,則發(fā)行號外版,在時間上無分乎午夜與清晨。”可以看出傅襄謨所指的“號外版”就是如今的增刊,他所指出的出版周期性和特殊時期的增刊先今報社仍然沿用。
(3)利益性:以一定代價供給一般社會的讀者
以一定的代價供給一般社會的讀者,否則,不成其為新聞?!耙患毅y行,公司,書店,以及其他商業(yè)組織,政治團體,文化機構,等等,他可以采用最藝術的組版方法,最精美的印刷,最漂亮的紙張,最流利的文字而報告你許多有趣味有理性的消息,我們站在消息的來源上說,自然也是社會新聞、教育新聞中的某一部門。然而我們不能稱他是新聞,就是因為這些圖書或文字的內容,只是煽動性擴大性宣傳性的廣告,而不是客觀的敘述的正確的報道。因此,前者是唯恐無人讀之而盡力的無代價的散布,后者是人生日常生活上必須的精神食糧,所以是有代價,并且有一定代價賣給社會的讀物。”這一點上看,傅先生認為新聞界也存在“尋租”現象,價值觀的輸出的代價是不得不犧牲一定的客觀性。
參考文獻
[1]丁既明主編;江安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江安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2]傅襄謨.《新聞本質及其科學體系》.《報學季刊》[J].申時電訊社.上海.1934年第一卷第3期.第1-7頁.
[3]李秀云.《試論民國時期新聞學理論體系之建構》[J].《學術交流》.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