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鑫刊 李依晗
[摘要]經過兩年“精準扶貧”調研發(fā)現(xiàn),海南村鎮(zhèn)教育水平相對落后,村民對教育的重視度也不夠,思想相對落后,故而改變現(xiàn)狀的方法論不足,久之,便形成“等靠要”的現(xiàn)狀。教育兼具扶知、扶智、扶志等三大功能,是從根本上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精準扶貧舉措,是實現(xiàn)貧困地區(qū)和扶貧對象自我發(fā)展能力的根本。從供給側談教育扶貧,就是要解決一系列教育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遺傳,提升海島人民總體素質和競爭力。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育;扶貧;海南島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貧困問題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尖銳的問題之一,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貧困問題一直相當重視。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精準扶貧不僅是從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居住環(huán)境上改善,而更重要的是貧困地區(qū)的教育問題。本文響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號召,從教育入手促進海南島教育質量水平的提高,從而進一步提升海南島總體形象,配合國際旅游島的建設。
1 海南省部分農村的調查結果分析
1.1 調查方法
本文對海南的部分農村進行了訪談及問卷調查,共發(fā)放200份調查問卷,調查對象220人左右。調查內容包括農村的基本情況和農戶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收入來源、人均純收入、住房面積、基礎設施、教育程度,對子女受教育的看法和支出等方面。
1.2 調查結果
調查對象受教育情況:初中程度的占58%,小學學歷的占20%,高中學歷的占12%,從未接受教育的占9%,大學學歷的占1%;調查對象收入來源情況:在此次調查中村民大多以種植業(yè)為主并占42%、養(yǎng)殖業(yè)占40%、外出務工的占12%、旅游業(yè)占6%;調查對象的年齡段分布情況:60歲以上的人占10%、41~59歲之間的占37%,26~40歲之間的占26%,而18~25歲之間得占16%,18歲以下的占11%;住房面積情況:100m2以上的占12%、70~100m2的占40%、50~70m2的占28%,50m2以下的占20%;調查對象對于子女教育的看法:愿意孩子上學的占84%,不愿意孩子上學的占16%。
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海島教育扶貧面臨的
問題
2.1 家長對于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
調研結果顯示,有84%的家長愿意讓孩子上學,但仍然有16%的家長不愿讓孩子上學,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家庭條件困難,大部分的農村家庭因為不太富裕,對孩子上學問題也不太重視。而到了孩子十幾歲時,他們也能為家里做點事,部分農村新家長認為讀書就要欠債。特別是一些成績不好,又不想讀書的家長來說,他們就認為孩子輟學做事還能掙錢,上學成績也很不好,又要花錢,上學沒什么用。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海南省農村家長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家長就占了87%。這其中的大部分家長認為有些大學畢業(yè)生都找不到工作,讀書沒用,還有一部分家長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覺得女生上學沒用,到了一定年齡就要結婚。這些因素造成了農村受教育情況明顯較差,學歷程度較低。
2.2 農村師資力量薄弱
由于教育資源投入不均衡,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惡劣,教師收入低,一部分骨干教師向城市學校流入,導致一些學校的教師嚴重老齡化,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質量不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大部分農村教師只有微薄的工資收入,不能養(yǎng)家糊口,加之居住環(huán)境相對惡劣,很少有優(yōu)秀教師深入農村進行教學,因此大部分教師為村干部或村內學歷高的人員兼任。二是教師的工資不能和付出呈正比,教師的積極性受到影響。三就是學校的教師缺編,教師所教學的課程很多,經常一個人教多門課程或多個年級,非常不利于培養(yǎng)骨干教師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總而言之,海南農村學校條件艱苦、留不住本地教師,也引進不了外地優(yōu)秀教師。
2.3 教育投入少、辦學條件差
本文還對部分農村學校進行實地考查,發(fā)現(xiàn)這些學校雖然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和城鎮(zhèn)學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農村學校的危房雖然少了,但是很多基礎設施仍然沒有跟上,一些基礎的教學工具也不完整。而且農村學校大部分還存在體育和藝術等實驗課工具缺乏的現(xiàn)象。正是因為學校經費的不足,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也受到了影響。這些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各地在實施義務教育后,學校的經費全部只能單一的維持學校基本的運轉,沒有多的錢去改善教學和更新設備,更談不上開展教學改革、教師進修的費用。第二就是由于山區(qū)的限制,學生要按照就近上學的要求,使得一些學校的整合力度不夠,無法更好的整合教學資源。第三就是一些基礎教育實施分級管理,使得基礎教育受地方經濟的影響極大,尤其一些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
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海島教育扶貧的具體
措施
3.1 提高家長對教育的認知和重視程度
政府和學校要積極舉辦家長學校。要想解決家長對孩子教育重視度不高的問題,我們就必須要讓他們了解有關教育的知識,從思想上糾正他們對于教育的看法。我們需要對家長加強培訓,并讓家長了解教育的意義、當前農村教育的現(xiàn)狀和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國家對教育實施的政策等。另外,學校也要和家長密切聯(lián)系,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向家長匯報最近教育的動態(tài)和政策等,并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xiàn),和家長溝通如何把學生培養(yǎng)成社會人才。
3.2 加強農村教師隊伍管理和建設
針對農村教師流動性大、教師素質低的現(xiàn)象,我們需要促進區(qū)域內教育平衡發(fā)展,著重抓好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并最大限度的提高農村教師的思想覺悟,使教學質量得到提高。首先,中小學教學管理中必須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主要目的,整頓教學隊伍。以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為主要標準,引進一些高質量的教學人才,并將一些不能勝任的教師分離出去。其次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業(yè)務水平,定期讓一批老師出去培訓和進修,讓他們接觸最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以此提高他們的業(yè)務能力,并加強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培訓,使老師能夠熱愛學生、熱愛這個職業(yè)。最后,完善教師考核標準,對一些表現(xiàn)突出的教師給予獎勵,增加教師提高業(yè)務素質的內在動力。
3.3 改革農村義務教育資金投入機制
學校的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而中小學推行義務教育,這就導致農村義務教育面臨著很多問題,只有保證農村義務教育的穩(wěn)定發(fā)展,才能夠使農村教育真正的成長。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城鄉(xiāng)不同的人均收入和GDP,建立一個完善的教育經費撥款制度,制定各種撥款原則和標準,并按照標準嚴格執(zhí)行,讓每一筆資金都有處可查。另外,我們還需要均衡區(qū)域內的教學資源,弱化重點學校教育資源優(yōu)先配置的政策,逐步縮小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對一些特別貧困的地區(qū)要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教育資源,解決鄉(xiāng)村學校的生存危機。
供給側改革下的教育扶貧將供給側與教育和經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調研發(fā)現(xiàn)一部分人的貧困和未受過良好的教育相關,無論是基本素質,還是行為規(guī)范,都會影響和幫助他們進一步脫貧。脫貧,不僅要“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因此,本項目將從提高教育水平入手,提升海島人民總體素質,從而使其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濟社會財富,不斷促進海南島的總體建設。(指導教師 劉雅斌 陳玉)
[參考文獻]
[1] 林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精準扶貧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6(5):190-194.
[2] 岳亮.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精準扶貧脫貧[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6(8):79-79.
[3] 馬海濤,王晨 .基于供給側的精準扶貧財政政策研究[J].當代沿海地區(qū)財經,2016(6):10-16.
[4] 萬良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閾下的民族地區(qū)”精準扶貧”[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