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麗
【內容提要】本文以中國傳統(tǒng)圖案和佛教文化及佛教建筑彩繪裝飾為主要研究對象。遠古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天地萬物的神秘現(xiàn)象充滿了崇拜和敬畏,他們繪制出能體現(xiàn)精神世界內涵的圖案作為自己族裔的圖騰,器物上點、線、面組成的豐富多樣的裝飾圖案,也體現(xiàn)了先民們的審美意識。佛教走入中國后,對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文化藝術得到了融合,并豐富了圖案裝飾的形式化。佛教建筑是僧團修行、禮佛、禪修的活動中心,也是佛教精神的象征和依托,并承載信眾對極樂世界的向往和想象,其裝飾及其圖案彩繪內容便占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傳統(tǒng)圖案 佛教紋飾 佛教建筑 彩繪
一、中國傳統(tǒng)圖案
1.圖案:“圖”即圖樣,“案”即方案。圖案的內涵,指運用藝術手段,在器物的制造或者環(huán)境布置前所作的設計和意匠,它不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而是作為工藝美術和建筑裝飾等的一個部分和環(huán)節(jié)而存在。圖案的外延,指工藝的圖案、裝飾的圖案、自然的圖案。
2.中國傳統(tǒng)圖案:中國傳統(tǒng)圖案是由歷代沿傳下來的,是具有獨特民族藝術風格的,更多的是體現(xiàn)時代思想和象征寓意的圖案。中國傳統(tǒng)圖案源于原始社會的彩陶圖案,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陶器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主要是以動、植物的變形圖形的裝飾,圖案的布局和裝飾在彩陶上的部位體現(xiàn)了先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的視覺性。石器時期在彩陶上一般都以抽象的幾何圖形表現(xiàn)以下四種內容來裝飾:人物、幾何類(日、月、星、云、雷、水、火、山等)、動物(魚、蛙、鳥、鹿等)、植物(花、葉、草等)。史料記載在周朝時已明確形成了十二章紋,后至秦漢,這是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作為服飾等級標志,如圖1所示。圖案的思想內容取決于社會的經濟基礎,也是古代社會政治、經濟、道德、倫理的反映。
二、佛教紋飾
1.常出現(xiàn)的佛教紋飾寓意和運用
佛教發(fā)源于距今約2600年前的古印度,大致在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至前256年)后期開始傳向中國。佛教中常出現(xiàn)的圖案很多,如:人物、幾何類(飛天、佛像、連珠、如意、“卐”、火焰、雷、云、日、星等)、植物類(蓬花、牡丹、卷草、寶相等)、動物類(龍、獅、象、蝌蚪等)以及“八吉祥”(法螺、法輪、寶傘、寶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等圖案,如圖2。佛教文化走進中國后,經過歷代的特征和民族文化藝術元素的融合,并結合圖案本體特殊的寓意和象征性,已衍變出更多的意識形態(tài)。如蓮花紋在佛教文化中,蓮花比喻修行,蓮花象征菩提。含苞待放的蓮花,比喻眾生含藏菩提心;初開蓮花,比喻眾生初發(fā)菩提心,表示必能修習善行,證得菩提果;開放蓮花,花果具足,表示證悟果得,智慧福德莊嚴具足。寶相花紋是蓮花為主體的變體紋樣,被認為來源于佛教,佛教稱呼莊嚴的佛像為寶相,可與連珠紋、云紋、如意紋等任意組合,包含著求全的意義,即以一單純的蓮花圖像,變成一個豐滿、壯實、色彩絢麗,有如閃閃發(fā)光的珍寶,故美其名日:“寶相花”、“寶仙花”之稱?;鹧婕y:火焰紋是佛教背光圖案中一個重要裝飾題材,充分地體現(xiàn)了佛、菩薩及弟子的靈光和法力,其造型獨特,形態(tài)豐富、抽象簡潔,有三瓣葉式火焰紋、團花式火焰紋等。吉祥結紋是“八吉祥”中的盤長,藏傳佛教稱為“吉祥網”,象征著有關宇宙的所有理論和哲學的《梵網經》,它還象征著如果跟隨佛陀——達摩之網,就有能力從生活的海洋中打撈起智慧的珍珠和覺悟珠寶。
2.佛教建筑裝飾中的色彩
中國傳統(tǒng)的色彩觀記載在先秦時代《考工記》這部專著中,界定出五行色彩學,配色和審美基本規(guī)范。無論是服飾上、繪畫上,還是社會各領域的用色規(guī)范上,都要以“五彩備謂之繡”成為華夏民族審美的最高標準,歷代工藝美術設色即使變著花樣也是以這個基點為標準?!犊脊び洝罚骸爱嬂L之事,雜五色。”五色是依據(jù)歷史上五行學說演變而來。在五行學說中把色彩與方位的關系確定為:木——東方,綠(青)色,青龍;金——西方,白色,白虎;火——南方,紅色、朱雀;水——北、黑色、玄武;土——中央,黃色,黃麟。天地并屬中央之色,天玄地黃,玄同黑義,以六為五,以符合五行之說。這五種色彩并置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傳統(tǒng)色彩。色彩是富于情感和象征性的,傳統(tǒng)的色彩觀念遵循著五行、五色的原則,而佛教的色彩是要體現(xiàn)神圣、莊嚴和強調偶像崇拜的,賦予廣泛的物質與精神內涵,表達著佛教的棄惡從善得道成佛的觀念,所以色彩的嚴格運用是佛教裝飾中重要因素之一,佛教建筑里的彩繪也是以五色體系結合佛教色彩的象征性作為裝飾的基點。
黃色在佛教中的地位最高,金為黃色,佛教把黃色視為神圣之色,也體現(xiàn)于其偶像崇拜中。白色象征菩提之心,釋迦牟尼的代表色彩就是白色,觀世音菩薩衣飾一般也用白色。紅色象征權威和熱情,如柱子、袈裟為紅色,顯示出一種特殊的莊嚴和身份。青色象征黑暗的基本色,反映了光明的缺乏,青色漸變淡化的表現(xiàn),就象征了創(chuàng)世的過程。藍色,象征著永恒、真理、精進、清凈、智慧等,佛教中,藍色象征智慧深湛有如大海。黑色與白色兩色的象征意義則與中國完全不同,佛教經典把惡引起的果報稱“黑”,表征“惡”;把善引起的果報稱“白”,表征“善”。黑色象征著邪惡,憤怒,象征著經過智慧才能引導的慈悲,它表現(xiàn)的是超出世間的善、惡境界,色彩上表現(xiàn)出神秘性。
三、佛教建筑及建筑彩繪裝飾
中國建筑的彩繪運用和發(fā)明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佛教文化進入中國后,自隋唐期間開始大范圍運用,到了清朝進入了鼎盛時期,清朝的建筑物大部分都裝飾著精美復雜的彩繪。
1.佛教建筑的三大類型:石窟寺、佛寺、佛塔。
石窟寺:石窟是佛教建筑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就著山勢,從山崖壁面向內部縱深開鑿的古代廟宇建筑。佛教傳人我國,開鑿石窟坐禪奉佛的習俗也隨之傳人,并在中國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歷代奉佛者為了宣揚佛教,祈佑神護,雕鑿佛像,營建石窟,繪制壁畫,使石窟這一建筑形式和石窟中的佛教文化在我國佛教建筑藝術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如敦煌石窟、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等。據(jù)記載,我國最早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爾石窟,開鑿于3世紀末或4世紀之初。
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原為安奉佛菩薩、祖師、高僧遺骨或舍利,在安奉的地方堆起圓形土堆,作為供奉膜拜之用的一種圓墳式建筑,佛教建筑的典型象征。佛塔傳人中國后,與我國傳統(tǒng)的高大的木構宮殿、樓閣式建筑結合,同化成為中國式的佛塔,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層紀念性建筑。河南洛陽白馬寺,有一座高大的“古剎”,是東漢明帝修建的第一座佛塔佛圖,采用的多層密檐式樓閣(中國式)剎頂(印度式)建筑。
佛寺:佛教僧人集體居住的精舍僧院,僧侶供奉佛像、舍利,進行宗教活動和學習的場所,設有殿堂、法堂、佛塔,殿堂有山門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佛殿等,四周建有僧房,是一組排列有序的建筑群,如圖3。佛寺多建于山林之中,多以古建筑的形式出現(xiàn),同風景名勝相結合,也與世俗生活密切相關,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出于佛教文化的傳播、氣氛的烘托及觀賞性的加強,佛教建筑的裝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代出于對木結構建筑保護,會在木結構建筑上施紅色涂料,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秦漢時期在宮殿的柱子上涂丹色,在斗拱、梁架、天花等處施以一些傳統(tǒng)云龍紋等圖案進行裝飾。南北朝時期,受佛教的影響,佛寺建筑上出現(xiàn)了新的形象和題材的裝飾圖案,各種域外風光及世俗民情使人耳目一新。
2.佛教建筑裝飾
寺院的建筑作為載體,裝飾極大的加強了室內空間的藝術表現(xiàn)力,增加了佛教建筑的思想內涵和莊嚴的氣氛。建筑裝飾圖案有三種表現(xiàn)方法:雕塑、鑲嵌、彩繪,本文主要談論彩繪。建筑彩繪指建筑物上的用線條、紋樣、色彩裝飾的圖案,是中國古代建筑上所特有和很重要的一種裝飾,所謂的“雕龍畫棟”。佛教建筑中主要的建筑構件幾乎都是露明的,因此這些裸露在外的構件柱、梁、枋、檁、椽、斗拱、天花、藻井,成了施加彩畫的主要部位,甚至包括出頭、柱礎、墻壁上都可彩繪。
3.建筑彩繪及其構圖
建筑彩繪分有三大類:和璽彩繪、旋子彩繪、蘇式彩繪。梁枋上的圖案紋飾看似慢而亂,其實布局有一定的規(guī)律,主要分為枋心、藻頭、箍頭幾個部分,如圖4。
和璽彩繪:彩繪等級中的最高級,用于宮殿、壇廟等大建筑物的主殿。梁枋各個部位是用圭線分開。用青、綠、紅三種底色襯托金色,富麗而華貴。主要線條全部瀝粉貼金,金線一側襯白粉或加暈。和璽彩繪是皇家貴族所擁有,離開不了龍的形象,分為“金龍和璽”(龍配龍)、“龍鳳和璽”(龍配風)、“龍草和璽(龍配草)三種。如圖“金龍和璽”彩畫,各種形態(tài)的龍,多多益善、來者不拒的氣勢,如圖5。
旋子彩繪:系統(tǒng)的等級次于和璽彩繪,它的應用范圍較廣,一般官衙、廟宇的主殿,壇廟的配殿以及牌樓等建筑物都用這種彩繪,寺院里主要以旋子彩畫為主。主要特點是:藻頭之內使用流暢柔韌的各色線條,旋轉盤結成圓潤飽滿的帶漩渦狀的幾何圖形,稱為“旋子”或“旋花”,旋子有兩個部分,花心和花瓣,花心即旋眼組合二至三層的旋狀花瓣,從外到內分別稱“一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根據(jù)花瓣的形態(tài)差別可分為勾絲咬和喜相逢等。旋子彩繪主要用青、綠、紅三種底色及少量金色,僅在旋眼部分貼金,如圖6。
蘇式彩繪,是民間建筑使用的繪畫形式,等級低于前兩種應用范圍廣于前兩種,主要用于亭臺廊榭或垂花門的額枋,起源于江浙一帶的私家住宅與園林,后來也被普遍采用,包括皇家園林,如坐落于北京的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頤和園中的一條長廊。蘇式彩繪主要特征是道枋和墊板上繪有“包袱”,“包袱”的輪廓以折弧線組成,有五層退暈的煙云和煙云托,也有不是枋心式的,畫面內容豐富,人物故事、山水自然、花鳥魚蟲,由建筑的主人的意愿喜好而定,如圖7所示。
4.解析南京市玄奘寺內鐘亭“六和亭”的彩繪裝飾
建筑裝飾是對建筑功能內涵的一種表達。在對中國古代佛寺建筑的初步考察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方面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另一方面更發(fā)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玄奘寺六合亭的梁、枋、檁、椽、斗拱、天花、藻井等部件都覆蓋滿裝飾圖案,感覺五彩繽紛、瑰麗迷幻。我們沿其規(guī)律和內涵進行解析,如圖8,大額枋的紋飾上,藻頭的旋花花心貼金,旋子三層花瓣,藍、綠色彩相間,更具層次感,一路瓣著綠色,二路瓣著淺藍,三路瓣著綠色?;ò暌韵蚕喾晷螒B(tài)展現(xiàn),藻頭的旋子圖形排列以“一整兩破”為基礎構圖,即一個是完整的旋花,另兩個是局部的,這樣能適應梁枋的寬窄、長短比例的不同,或在等長不等寬的同間木構中取得紋路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裝飾枋心部分的單獨紋樣是斗轉星移渾圓圖,中心是紅色的太陽,象征太陽系,四周以白色的太陽光芒與黑色的蝌蚪圍旋成圓形,圖形以動態(tài)的形式出現(xiàn),以表示斗轉星移。白色是各色光集合之色,象征菩提之心和光明高潔,象征天國。圖中的蝌蚪最初形象在遠古時期應該是表示宇宙中的星星,為了表示圍繞太陽系運行的動態(tài),在星星上加了個有動勢感的流線,就類似蝌蚪了,剛好也吻合了蝌蚪的諧音,蝌蚪也表征繁衍和旺盛的生命力,而有了進一層的象征寓意。斗轉星移,整體形似佛教中常用的曼陀羅,是個象征著無限能量的圖形,向宇宙釋放著光和能,同時也吸收宇宙的能量,補充自身。此圖平行重復排列、連續(xù)發(fā)展成二方連續(xù)裝飾紋樣,這種布局使圖像更具有層次感、穩(wěn)定感和平衡感。根據(jù)枋心的圖案不同,組合方式也很多,六合亭的下檐枋心是以花草枋心的旋子彩繪,上金枋心有以空心枋心裝飾,也有以寶相花和忍冬紋的組合紋飾,寶相花為吉祥、富貴、平安的象征,忍冬紋因原體越冬而不死,在佛教中的象征著人的靈魂不滅、輪回永生。富有歐式風格的忍冬草圖案,多用于佛像、佛座、佛臺、寶塔等的裝飾。
六合亭斗拱的彩繪裝飾上,挑出于檐椽末端飛椽部件都用了傳統(tǒng)圖案“卐”,金色繪之,與旋子花心的金色相統(tǒng)一呼應。“卐”字紋飾象征向四方放射光芒的太陽,其光芒簡化為十字形的四條線,形似太陽周而復始運動、旋轉。四條表示光芒的射線向同個方向旋轉,佛教以右旋吉祥,右旋為準,佛家舉行各種佛教儀式也都是右旋進行。佛祖如來胸部的“卐”字紋飾,被佛教徒認為是“瑞相…‘吉祥”之所集,“卐”字紋飾的運用也逐漸演變?yōu)椤昂眠\”“繁榮”的寓意,在很多的建筑彩繪中都繪有“卐”字紋。
四、結語
佛教文明對中國文明的影響具有歷史性和復雜性的特點,中國的傳統(tǒng)圖案歷經歲月長河和民族地域特征的洗禮和衍變,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身的獨立性與多元性。佛教文化的滲入,豐富其更深的內涵和象征性,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和云南地區(qū)佛教三大系,他們雖本體相同,但在圖案運用中,風格各具其地域特征,受佛教傳人中國的時間、地區(qū)、途徑、民族文明和社會不同而逐漸形成的,成了我們中國的佛教文化。在佛教文化藝術里我們在傳承的基礎上,同樣需要像各朝代一樣不斷的吸收和提煉各種外來文化的精華并加以改造和利用,創(chuàng)新出具有時代特征的佛教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