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婕
【摘要】當今,高等教育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從而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身為一名高校黨員教師,更需立足崗位,深入思考如何通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加強德育工作。本文從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的高職英語課堂及學生現(xiàn)狀出發(fā),探討了如何利用幾大載體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從而努力做到“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結(jié)合。
【關鍵詞】立足崗位;德育教育;有機結(jié)合
一、引言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fā)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yōu)美的品質(zhì)。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也說過:“教學中如果沒有進行德育教育,那它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工作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當代大學生處在網(wǎng)絡化、信息化、國際化的時代,會面臨著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信息沖擊。同時,學生追求多樣化、個性化成長的欲望強烈。在這種環(huán)境下,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極容易受到影響。因此,這對課堂上的德育工作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英語教學是高職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英語課程是高職學生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作為一門語言課,學生不僅要看重語言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則是文化素養(yǎng)的習得。《國家英語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jīng)歷、開發(fā)思維能力、培養(yǎng)合作精神、發(fā)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傳授知識是一方面,更重要則是以德促學,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學生接受品德教育,鑄造美好的人格。
二、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高職英語課堂及學生現(xiàn)狀分析
目前,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的英語課堂及學生現(xiàn)狀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英語能力參差不齊,絕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多數(shù)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因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沒有英語方面的畢業(yè)要求,學生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課堂參與度低,其中一半以上的學生為“低頭族”。這些都造成了他們英語學習的懈怠懶惰。在這種現(xiàn)實情境中,最走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運用全新的教學思想及方式,從“德育”的角度來鼓舞學生,喚醒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教學活動中以德化人、以德育人,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其英語水平及應用能力的目的。
三、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實現(xiàn)“教書”“育人”有機結(jié)合(一)以教材為載體,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
教材是育德的重要載體,依據(jù)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是課堂活動中“以德促學”的前提。為了在課堂活動中有效地開展德育工作,身為教師,我們必須在課前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每一個單元的教學目的,抓住“知識”與“道德”的結(jié)合點,規(guī)劃好教學活動及環(huán)節(jié),有計劃、有目的地將道德知識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之中。比如某一單元的閱讀文章是選自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這是他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發(fā)表的著名演講,內(nèi)容是關于黑人民族平等,對美國甚至世界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主題“黑奴解放”的背后,更能夠從中領悟到為自由而戰(zhàn)、為希望而戰(zhàn)的偉大勇氣和堅定決心。這些正是大學生們在面對艱巨困難時值得借鑒的精神武器。因此,教師在講解文章時,不光是教會學生明白文章中單詞、句子的具體意思,而更應讓學生領悟文章背后的深層“道德”含義。
(二)以生活為載體,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
語言的學習不應只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素材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促進語言知識的習得。因此,在準備課堂教學內(nèi)容時,作為教師,要以生活為載體,積極地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包含德育教育的教學素材。比如公共場所中經(jīng)常見到的英語標語,例如“不準亂丟垃圾”(No Littering)、“禁止踩踏草坪”(Keep off the Grass)等。教師可以將這些標語搜集起來,分門別類將它們匯編成教學素材,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它們的用法,更能讓這些生活化的知識形成一條德育鏈,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及品德。
(三)以語言交際活動為載體,融入德育教育
英語課是一門語言課,與其他科目不同,更看重所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就外語而言,真實有效的語言環(huán)境下的學習則更加有效。因此,在安排教學內(nèi)容時,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使用外語進行交流的機會,比如不同主題的情境對話的訓練、學生輪流上臺就有關主題做PPT展示。教師需要在課前充分思考如何將不同的德育點滲入到這些活動中。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口語,更能開闊視野,學到課本之外的道理,而學生的表現(xiàn)之后,教師的贊揚更能給學生帶來更大的鼓舞,也會無形中讓學生學會贊揚別人,發(fā)現(xiàn)別人的閃光點。
四、結(jié)語
德育工作依靠的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作為教師,我們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做個“有心人”,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和發(fā)展,找準機會和途徑,適時、適度地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融入德育教育,讓學生自然地受到德育的熏陶,從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道德意識。作為教師,我們更應加強自身的學習及修養(yǎng),“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用自身的知識水平及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真正地做到“潤人無聲”。
參考文獻
[1]王娟.淺談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北方文學旬刊,2015(07).
[2]鄭先梅.英語課堂中的德育教育[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