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琳
[摘要] 血液中心的采血護士在完成采血工作時要快速地做好檢測、熱合、留樣、針眼按壓及醫(yī)療廢物的清理等工作,同時護士在進行采血工作時需要接觸的血樣比較多,極易受到血液中病原體的感染,對護士的健康和安全都會造成一定的威脅。血液中心的采血護士職業(yè)暴露的因素主要有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環(huán)境、心理因素等。
[關鍵詞] 血液中心;采血護士;職業(yè)暴露;防范對策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2(a)-0115-02
[Abstract] Blood collection nurses in the blood center should quickly perform tests, heat sealing, sample retention, needle eye pressing and medical waste cleaning when completing blood collection work. At the same time, nurses need to contact more blood samples during blood collection. It is susceptible to infection by pathogens in the blood and poses a threat to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nurses.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factors of blood collection nurses in the blood center mainly include chemical factors, physical factors, biological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Key words] Blood center; Blood collection nurse;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eventive measures
由于職業(yè)的原因而使自己暴露在危險因素之中,因而出現可能會有害健康甚至是危及生命的情況稱為職業(yè)暴露。醫(yī)務人員的職業(yè)暴露是指在進行護理活動、醫(yī)療診治過程中接觸到傳染病的病原體、有害物質以及有毒物質,從而對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血液中心采血護士在采血的過程中被針頭刺傷、血液接觸、血液感染、環(huán)境污染、不良習慣以及心理等因素的影響都會導致職業(yè)暴露,職業(yè)暴露對采血護士的健康和生命對會產生較大的印象,為了能夠有效的減少采血護士感染情況的發(fā)生,除了要正確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之外,還有提高采血護士的自我保護和防范的意識[1]。該文就血液中心采血護士職業(yè)暴露因素及防范對策進行了綜述,具體如下。
1 采血護士職業(yè)暴露的因素
1.1 采血針頭刺傷
采血護士在采血的過程中會由于采血操作空間小,周圍的人比較多而發(fā)生碰撞,導致護士在操作過程中被刺傷;由于長時間的工作,采血護士在采血的過程中處于一種比較疲憊的狀態(tài)也很容易被針頭刺傷;在進行采血過程中,護士將采血針用雙手回套時由于針頭放置不當而被針頭刺傷;護士在采血時,有些獻血者常常會由于疼痛突然將手回抽,此時針頭也有可能會將采血護士刺傷;采血護士在工作過程中也有可能會由于針頭掉落在腳上或者是腿上而被刺傷,尤其是夏天。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采血針頭刺傷在采血護士執(zhí)業(yè)暴露因素位居第一[2]。
1.2 皮膚接觸
采血護士暴露的皮膚上有傷口時在接觸到采血物品或者是被血液污染的工作臺之后容易導致感染;血液中心的采血護士皮膚無意中與感染性的廢物接觸后導致的感染;在采血的過程中護士與醫(yī)療廢物接觸后發(fā)生職業(yè)暴露。
1.3 血液接觸
采血護士在血液采集的過程中進行靜脈穿刺時方式不當,針頭刺入表淺的靜脈時容易血液飛濺到護士的身上,這就極易發(fā)生血液接觸性的感染;在將血液注入到試管的過程中血液濺出;在完成采血之后,拔針時針頭還帶有血液引起的漏血;護士在熱合時由于操作不當,使得血袋中的血液飛濺或者滲漏出來等,上述的諸多因素都有可能會導致采血中心的采血護士因為血液接觸而發(fā)生感染[3]。
1.4 心理、環(huán)境因素
當采血護士在采血車內工作時會由于車載冰箱、發(fā)動機等發(fā)出的噪音而產生煩躁的心情,從而影響采血護士的注意率和工作效率,容易使其在采血工作中出現差錯,同時采血車內的空間也比較小,車內又儲存著比較多的消毒液;采血中心使用的空氣消毒劑、紫外線燈會對采血護士的呼吸道及皮膚造成一定的損傷[4]。
2 防范對策
2.1 采血針頭防護措施
采血護士要提高自我防護的意識,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防護工作,提高采血和穿刺的水平,并且嚴格按照標準操作程序(SOP)開展采血工作;在進行采血操作之前,護理人員要將工作衣穿好,將工作帽佩戴好并將口罩和手套戴好;在采血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被刺傷,盡量不要用雙手去回套采血針頭。采血護士一旦被針頭刺傷后或者是暴露的皮膚接觸到血液之后,要及時地按照相關的防護程序進行有效的處理,用75%的乙醇酒精或者是絡合碘對傷口進行消毒,如果沒有發(fā)現傷口時可用流動水沖洗被污染的皮膚,用對皮膚不會造成損傷的消毒液在污染部位進行涂抹,同時還要對職業(yè)暴露的情況進行登記報相關科室[5]。
2.2 皮膚接觸的防范措施
采血護士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識,并且認真學習職業(yè)暴露的防護措施以及防護規(guī)則等,在工作中處理感染性的廢物以及醫(yī)療廢物時要規(guī)范地佩戴手套和口罩,避免將感染性的廢物或者是醫(yī)療廢物與皮膚接觸;在比較狹小的空間進行采血時采血護士更應該小心,不要過于急躁和慌亂,要有條不紊地將工作做好;血液采集中用到的器械,如剪刀以及止血鉗等要用消毒液清洗干凈;在操作的過程中手套、帽子以及口罩被污染后要立即更換,同時做好相應的處理措施;在工作時不要將污染物隨意堆放和丟棄,要妥善地進行處理;當采血工作完成之后,采血護士要注意徹底清洗雙手并進行消毒[6]。
2.3 改善血液采集的環(huán)境
采血室內或者是采血車內的各種設備和儀器要妥善地進行擺放,盡量擴大工作的空間;采血車內可以選擇噪音比較小的冰箱和空調等;對采血工作臺進行消毒時要嚴格地按照相關的操作規(guī)定和流程進行,不能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隨意地進行處理。
2.4 消毒液及有害氣體的防范措施
采血護士要盡量選擇毒性小、刺激性的氣味也比較小且消毒效果比較好的消毒液;在進行消毒時護理人員要規(guī)范地穿好工作衣、戴好手套、口罩及帽子,一方面能有效地避免消毒液對護理人員皮膚的腐蝕,另一方面又能減少刺激性氣體對護士呼吸道的刺激[7]。
2.5 對采血護理進行安全教育以及培訓
血液中心要定期地組織采血工作人員進行專業(yè)技能的培訓,使其在采血時的操作更加規(guī)范、科學,并告知相關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時導致職業(yè)暴露的行為和因素容易,同時針對職業(yè)暴露的因素對其進行安全教育,提高采血護理的安全防范意識,減少職業(yè)暴露的發(fā)生。
2.6 對采血護士的進行心理疏導,使采血護理在工作時能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
血液中心的工作比較繁重和枯燥,加上有的時候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采血護理比較容易產生煩躁、焦慮等負面的情緒,這些情緒會影響護士的工作狀態(tài),從而在操作中極易發(fā)生職業(yè)暴露[8]。因而采血中心的管理人員在多關注采血護理的情緒變化,對存在負面情緒的護士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舒緩不良情緒,同時也可對其工作時間做出合理的調整,使采血護士能夠以愉悅、舒暢的狀態(tài)來開展工作。
3 小結
采血護士在采血過程中產生職業(yè)暴露的因素比較多,對于血液中心的采血護士來說加強職業(yè)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首先采血護士自己要提高防范意識,在工作中要嚴格地按照相關規(guī)定進行操作,并定期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和學習,提高采血護士穿刺的水平,從而減少職業(yè)傷害發(fā)生的情況,在進行采血之前要把工作衣穿好,帽子、口罩及手套等規(guī)范的戴好,避免血液直接接觸皮膚及有害氣體或物品對護士的傷害。
[參考文獻]
[1] 李波,陳立平,楊麗娟.門診采血護士職業(yè)損傷危險因素及防護[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6,14(24):96-98.
[2] 張海霞.采血護士職業(yè)暴露因素及預防措施[J].醫(yī)藥與保健,2014,22(12):167-168.
[3] 覃映嬌.門診采血護士血源性職業(yè)暴露的危險因素及防護措施[J].醫(yī)學信息,2015,29(20):268.
[4] 宋海燕,陳艷,張杰.采血護士職業(yè)暴露的危險因素及防護措施[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11(6):263-264.
[5] 李云國.血站采血護士職業(yè)暴露因素及防范對策[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18):28-29.
[6] 韋海蘭.血站采血護士職業(yè)暴露的預防與控制措施分析[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5(10):195-196.
[7] 蘭艷紅.血站采血護士的職業(yè)暴露與防護措施[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6):290.
[8] 李云國.血站采血護士職業(yè)暴露因素及防范對策[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18):28-29.
(收稿日期:2018-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