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陽,任媛媛
(1.陜西中醫(yī)藥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咸陽 721046;2.陜西省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21)
近年來發(fā)現(xiàn),肩周炎常與肩關節(jié)周圍肌肉的激痛點相關[1-2],包括三角肌、肱二頭肌、胸大肌、胸小肌、喙肱肌等。臨床治療中若能準確定位到相關受累肌肉的激痛點加以有效的治療,效果會顯著提高。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用針刺結(jié)合牽張訓練治療肩周炎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住院及門診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40~60歲,平均(48.27±5.15)歲;病程1~12個月,平均(6.23±2.89)個月;VSA評分(6.60±1.65)分,前屈ROM評分(45.47±3.63)分,外展ROM評分(50.43±5.48)分,外旋ROM評分(37.53±4.54)分。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0~60歲,平均(48.67±5.72)歲;病程1~12個月,平均(7.07±3.13)個月;VSA評分(6.50±1.48)分,前屈ROM評分(45.03±3.91)分,外展ROM評分(49.23±4.89)分,外旋ROM評分(39.60±5.23)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2005年的肩周炎診斷標準[3]。①40歲以上中老年人為主要發(fā)病人群,女性高于男性,體力勞動者多見;②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肩部疼痛,其中以壓痛、放射痛為主,并且夜間疼痛較明顯;③以上肢前屈、外展、外旋等肩部功能活動障礙為主;④X線檢查多無陽性結(jié)果,或有肌腱鈣化、骨質(zhì)密度降低或者肱骨頭增生病變。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三角肌、肱二頭肌、喙肱肌等肌肉可觸摸到條索狀筋節(jié),擠壓時疼痛,上臂前屈、外展、外旋時疼痛加重;③X線放射檢查肩部無特殊病變;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血管、神經(jīng)曾經(jīng)損傷或患有心、肝、腎疾病,妊娠及哺乳婦女,有嚴重外傷現(xiàn)尚未痊愈,頸椎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痛風疾病,X線提示骨質(zhì)異常。
觀察組:依靠激痛點定位的三項指標,即受累肌上明確痛感的結(jié)節(jié)樣壓痛點、牽涉痛和抽搐反應[4-6]。根據(jù)牽涉痛位置去觸發(fā)尋找肌肉激痛點的痛性結(jié)節(jié),結(jié)節(jié)處要有明確的痛感,然后給予針刺治療。選取激痛點,前屈受限選取三角肌前部纖維、肱二頭肌長頭處、喙肱肌、胸大肌鎖骨部激痛點,外展受限選取三角肌、岡上肌處激痛點,外旋受限選取岡下肌、小圓肌、三角肌后部纖維處激痛點。選取肩關節(jié)周圍激痛點,在相關受累肌肉壓痛最明顯的部位定點后,常規(guī)消毒,用0.30mm×40mm華佗牌針具,從不同方向反復穿刺痛點,針刺時要引發(fā)受累肌肉的抽搐反應,反復針刺后不再出現(xiàn)肌肉的抽搐反應表明這一區(qū)域不再存在激痛點。每周3次,連續(xù)3周。針刺后根據(jù)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的病理特點采取相應的肌肉牽張訓練療法[7],持續(xù)5min,每天3~4次。
對照組:用傳統(tǒng)毫針刺法。取患側(cè)肩髃、肩貞、肩外俞、肩中俞、臑俞、曲垣、天宗、秉風、條口等穴位,用安爾碘消毒后直刺或斜刺約1~1.5寸,得氣后予提插捻轉(zhuǎn)等強刺激,留針30min,每周治療3次,連續(xù)3周。牽張訓練同治療組。
疼痛程度(VAS)評分[8]。分別于治療前、2周后及3周后依據(jù)VAS評分法評估肩關節(jié)疼痛程度。0分代表“沒有疼痛”,10分代表“疼痛最嚴重”?;颊吒鶕?jù)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從0至10 分中標記分數(shù)以表示感受到的大概疼痛強度。
關節(jié)活動度(ROM)評分[9]用肩周炎臨床療效評估(ROM)關節(jié)活動度評分?;颊咦换蛘玖⑽?,盡量使其手臂自然下垂置于體側(cè),然后進行自由活動,給予肩關節(jié)測量,測量其關節(jié)的最大活動度。
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 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1周 治療3周觀察組 30 6.60±1.65 2.38±0.35*△ 1.98±1.32*△對照組 30 6.50±1.48 3.15±0.63* 2.60±0.67*
兩組肩關節(jié)關節(jié)活動度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前屈ROM評分 外展ROM評分 外旋ROM評分觀察組 治療前 45.47±3.63 50.43±5.48 37.53±4.54治療1周 98.88±7.43*△ 88.49±7.02*△ 70.34±5.94*△治療3周 134.72±10.66*△116.03±7.80*△ 75.38±4.05*△對照組 治療前 45.03±3.91 49.23±4.89 39.60±5.23治療1周 85.67±5.20* 73.88±6.28* 57.21±4.21*治療3周 102.91±9.03* 78.79±8.23* 60.06±3.19*
許多與疼痛相關的疾病如肌筋膜疼痛綜合征、腰三橫突綜合征、骨科疾病等的疼痛常與周圍骨骼肌被激發(fā)激痛點和其引起遠距離牽涉痛有關[10]。肩周炎的發(fā)生也與激痛點的被激發(fā)有關。激痛點針刺法要求對受累肌肉的激痛點準確定位,針刺時要引出相關受累肌肉或其他位置的抽搐反應,達到滅活激痛點,緩解疼痛的目的。針刺后可能出現(xiàn)一些并發(fā)癥,如局部青紫、小血腫和局部針眼處疼痛,一般不需要處理,如果較重可以進行微波治療,既可以緩解癥狀,還可以增強痛處的微循環(huán)。牽張鍛煉可以幫助松弛骨骼肌痙攣。由于激痛點是骨骼肌內(nèi)肌束的痙攣條束,所以牽張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受累骨骼肌內(nèi)條束樣的痙攣,特別在針刺治療后效果更好。因此,針刺治療之后,對受累肌的自我牽張或治療師牽張治療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 黃強民,莊小強,譚樹生.肌筋膜疼痛觸發(fā)點的診斷與治療[M].第1版.廣西: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1-246.
[2] SIMONS D G, TRAVELL J G, SIMONS L S.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M]. Vol 1:upper half of body. 2nd edition.Baltimore: Williams& Wikins, 1999: 250-550.
[3] 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的指南(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分析)[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349.
[4] 黃強民.肌筋膜觸發(fā)點疼痛或肌筋膜痛性綜合癥[J].頸腰痛,2004,25(5): 360-362.
[5] 黃強民,敖麗娟,劉燕.肌筋膜觸發(fā)點疼痛特征的要點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3):4822-4824.
[6] 姚明華,黃強民.肌筋膜觸發(fā)點疼痛動物模型的研究[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 2009, 28(4):417-420.
[7] 譚樹生,莊小強,黃強民,等.觸發(fā)點針刺配合牽張訓練治療急性期肩關節(jié)周圍炎60例[J]. 河南中醫(yī),2012,12:1672-1674.
[8] 嚴相默.臨床疼痛學[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1996:57-58.
[9] 諸毅暉.康復評定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62.
[10] YAP E C. Myofascial pain-an overview[J]. Annals A-cademy of Medicine,2007,36(1): 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