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花,王豐平
(長興縣人民醫(yī)院 外四科,浙江 長興 313100)
不均衡的飲食方式結構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易導致脂肪堆積過多而造成肥胖。肥胖可導致很多其他疾病,對國民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而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1]。我國肥胖人群比重也越來越高,嚴重威脅著國民的健康[2-3]。對于肥胖的評估標準,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以18.5體重指數(shù)作為標準,小于18.5為低體重,大于等于25.0為肥胖超重[4]。本研究根據(jù)體重指數(shù)對研究對象進行分組,旨在探討體重指數(shù)對原發(fā)性胃癌患者短期手術及術后效果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長興縣人民醫(yī)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接受胃癌根治術的原發(fā)性胃癌患者180 例。納入標準:①術前接受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胃鏡以及胃部組織活檢確診為原發(fā)性胃癌的患者;②影像學檢查顯示無遠處轉移的患者;③接受胃癌根治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端胃切除術、遠端胃切除術以及全胃切除術的患者;④術后病理診斷為R0切除的患者[5];⑤患者或家屬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術前接受藥物治療或放射治療的患者;②有遠處轉移的患者;③轉移型胃癌的患者;④接受非胃癌根治性手術的患者;⑤合并其他系統(tǒng)腫瘤或嚴重疾病,心、肺、肝、腎有嚴重疾病,身體狀況較差的患者;⑥術后診斷為非R0切除的患者;⑦患者及家屬未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入組患者中男135 例,女45 例;年齡31~78 歲,平均54.5±4.6 歲;賁門部腫瘤56例,胃竇部和胃體部腫瘤124例。全部患者均經(jīng)過影像學檢查及胃鏡病理活檢確診為原發(fā)性胃癌,根據(jù)2002年第六版胃癌TNM分期標準進行分期[6]:I期42例,II期57 例,III期76 例,IV期5 例;術中發(fā)現(xiàn)肝單發(fā)轉移3例,橫結腸轉移2例。全部患者接受胃癌根治術治療,其中接受近端胃切除的患者12 例,接受遠端胃切除的患者71 例,接受全胃切除的患者97 例。本研究經(jīng)長興縣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分組方法 患者接受手術之前測量身高及體重,根據(jù)身體質量指數(shù) (body mass index, BMI)公式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體重/身高2)。根據(jù)2007年《中國肥胖病外科治療指南》[7]將所有患者按照體重指數(shù)分為三組,低體重組:BMI<18.5,共32例;正常體重組:18.5≤BMI<25.0,共103例;超體重組:BMI≥25.0,共45例。
1.3 觀察指標 術后隨訪1年,觀察比較三組患者手術總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shù)與轉移淋巴結清掃數(shù)、腫瘤發(fā)生部位、病理分期、病理學類型以及術后死亡率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比較 不同體重組之間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間淋巴結清掃數(shù)及轉移淋巴結清掃數(shù)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注:*與低體重組比較:t=2.019,P=0.047;#與正常體重組比較:t=2.293,P=0.028;&與低體重組比較:t=2.412,P=0.021;¥與正常體重組比較:t=2.207,P=0.031。
2.2 病理資料比較 相比低體重組和正常體重組,超體重指數(shù)組較好發(fā)于胃竇及胃體部,III~IV期病理分期的腫瘤患者比例增加,腺癌患者比例較多,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2.3 預后情況比較 三組患者術后死亡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超體重指數(shù)組比低體重指數(shù)組:χ2=3.563,P=0.054;超體重指數(shù)組比正常體重指數(shù)組:χ2=3.068,P=0.067;低體重指數(shù)組比正常體重指數(shù)組:χ2=3.275,P=0.061),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n(%)]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肥胖人群占總人口數(shù)的比例也不斷提高。2014年,全球肥胖人群已有6.41億人,其中男性2.66億,女性3.75億[8-9]。肥胖癥是一種受多因素影響的慢性代謝類疾病,即是一種獨立疾病,又是糖尿病、心腦血管病以及某些癌癥的危險因素[10-12]。通過大量隊列研究以及病例對照研究顯示[13-14],肥胖是胃癌的一種獨立危險因素,并且一定程度上促進胃癌的發(fā)展。有研究表明[11],超重或肥胖可能會增加胃癌手術的風險率和術后淋巴結檢出率,患者行腹部手術時,肥胖會增加手術的時長及危險度。而有學者則認為肥胖不會增加手術時長且對手術危險度無顯著影響,認為BMI指數(shù)與特定部位腫瘤分化程度有關[15]。
本研究通過觀察低體重指數(shù)組、正常體重指數(shù)組和超體重指數(shù)組三組患者手術總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shù)與轉移淋巴結清掃數(shù)、腫瘤發(fā)生部位、病理分期以及術后死亡率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分析體重指數(shù)對原發(fā)性胃癌患者短期手術及術后效果影響。結果顯示,超體重指數(shù)組手術時間和手術中出血量明顯多于低體重指數(shù)組和正常體重指數(shù)組,原因可能是超重的胃癌患者腹壁及腹腔都有大量脂肪組織堆積,術中需消耗時間進行脂肪和淋巴結清理,也可引起術中出血量的增加。相比低體重指數(shù)組和正常體重指數(shù)組,超體重指數(shù)組明顯較好發(fā)于胃竇及胃體部,III~IV期病理分期的患者比例明顯增加,腺癌患者比例明顯較多。三組患者術后死亡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體重指數(shù)并不影響原發(fā)性胃癌患者短期手術的效果,此結論與李彬[5],張力等[11]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結果還需擴大樣本規(guī)模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體重指數(shù)可影響原發(fā)性胃癌在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過程中的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以及原發(fā)性胃癌的發(fā)病部位、病理分期和病理學分型。
參考文獻:
[1] 賈愛華,徐少勇,明潔,等.我國不同診斷標準下肥胖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7,9(4):221-225.
[2] Wang Z, Zhang X, Liang J,etal. Short-term outcomes for laparoscopy-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 for body mass index ≥30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J]. J Surg Res, 2015,195(1):83-88.
[3] Tsai S, Choti MA, Assumpcao L,etal. Impact of obesity on perioperative outcomes and survival follow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for pancreatic cancer: a large single-institution study[J]. J Gastrointest Surg, 2010,14(7):1143-1150.
[4] 閆世賢, 佟偉華, 陳羽佳,等. 肥胖對行全胃切除術的胃癌患者圍手術期的影響[J]. 胃腸病學, 2016,21(7):409-413.
[5] 李彬, 張惠玲. 體重指數(shù)對胃癌患者術后預后的影響[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5,31(10):1620-1623.
[6] 趙平武, 鮑峰, 鄧志剛. 肥胖胃癌患者行腹腔鏡全胃切除術的臨床效果[J].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4,19(11):814-817.
[7] Attaallah W, Uprak K, Javadov M,etal. Impa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number of lymph nodes retrieved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J].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4,61(136):2425-2427.
[8] Bickenbach KA,Denton B,Gonen M,etal. Impact of obesity on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long-term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J]. Ann Surg Oncol, 2013,20(3):780-787.
[9] 于龍, 劉林, 王海江. 體重指數(shù)增加對胃癌根治術近期臨床療效的影響[J].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5,95(16):1235-1238.
[10] 胡林, 李昌榮, 李偉峰,等. 體重指數(shù)對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短期結局影響的Meta分析[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5,18(8):826-831.
[11] 張力, 徐阿曼, 韓文秀,等. 胃癌患者體重指數(shù)對術后結局的影響[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6,19(3):296-299.
[12] Chen Y, Liu L, Wang X,etal. Body mass index an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a population with more than ten million from 24 prospective studies[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3,22(8):1395-1408.
[13] Park SW, Lee HL, Ju YW,etal. Inverse association between visceral obesity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gastric cancer[J]. J Gastrointest Surg, 2015,19(2):242-250.
[14]Chen CH, Lo YF,Tsai HP,etal. Low body mass index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undergoing breast conserving therapy[J]. Chang Gung Med J, 2009,32(50):553-562.
[15] 朱正倫, 李琛, 陳軍,等. 體重量指數(shù)及腰圍不影響胃癌病人的短期手術結局[J]. 外科理論與實踐, 2011,16(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