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鈺,呂曉東**,龐立健,劉 創(chuàng),劉勇明,劉妍彤,張浩洋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沈陽 110847;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沈陽 110032)
慢性肺系疾病為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間質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屬中醫(yī)“咳嗽”、“喘證”、“肺脹”、“肺痿”等范疇[1]。本類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情反復、病勢綿延、病程較長等特點,臨床表現為反復咳嗽、咳痰、氣短或氣喘、納少、乏力等癥,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2]。
穴位注射療法,又名水針療法,根據所患疾病按照穴位的治療作用和藥物的藥理性能,將藥液注射到相關腧穴或特定部位,將針刺穴位與藥物作用相結,從而發(fā)揮其綜合效應,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穴位注射療法初創(chuàng)于20世紀50年代,自50年代產生至今,采用的穴位由少到多,所選藥物逐漸擴大,臨床應用日益廣泛[4]?,F代醫(yī)學采用“抗炎”“止咳”“化痰”等治療方法,但臨床效果欠佳,中醫(yī)藥以其多物質、多環(huán)節(jié)、多靶點的特點,發(fā)揮中醫(yī)優(yōu)勢,在防治慢性肺系疾病方面取得了顯著療效[5]。本文僅討論中藥注射液穴位注射在治療慢性肺系疾病的取穴規(guī)律。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維普和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自建庫以來至2017年11月關于慢性肺系疾病(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氣管炎)的穴位注射相關文獻。
應用CNKI、萬方、維普和CBM的高級檢索,選用主題檢索詞“穴位注射or水針”,分別“并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 COPD”“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進行模糊檢索,通過閱讀文章題目、摘要進行初步篩選,對選中文獻逐篇下載,閱讀全文,按照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最終納入64篇文獻。
表1 24個腧穴的使用頻次、頻率
表2 24個穴位歸經及使用頻數、頻率情況
①凡是有關穴位注射療法(或水針)防治慢性肺系疾?。宰枞苑渭膊 ⒙灾夤苎缀椭夤芟┑囊颜桨l(fā)表的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的數據;②文獻中須有穴位注射的穴位名稱和所用的中藥或中藥制劑。
①文獻綜述;②個案報道;③臨床應用性論文及經驗介紹性論文;④臨床應用中穴位注射不是主要治療手段者;⑤凡是穴位注射(或水針)的實驗性研究論文;⑥臨床研究例數在30例以下及有效治療率在80%以下的文獻;⑦重復發(fā)表的論文,重復記載或轉載的論文。
根據全國中醫(yī)藥行業(yè)高等教育“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針灸學》[6]進行規(guī)范,如喘息統(tǒng)稱為定喘。每條文獻均需錄入篇名、作者、所含中藥或中藥制劑名稱、穴位、臨床例數。通過Excel表格建立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肺系疾病的文獻數據庫,采用SPSS 19.0及IBM SPSS Modeler 14.1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檢索上述相關文獻并全文閱讀,按照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選擇文獻,根據上述篩選標準最終確定64篇文獻。其中針刺穴位24個、涉及經脈10條、中藥注射液(不重復)25種。
2.1.1 文獻中治療肺系疾病選穴概況
單個穴位使用頻次分析:收集到文獻中共涉及穴位24個,其中使用頻次最高的為肺俞,共46次,占總穴位組合的22.66%。其中,肺俞(46次)、足三里(25次)、定喘(24次)、腎俞(23次)這4個穴位的使用頻率較高,可達10%以上。24個穴位的使用頻次、頻率見表1。
2.1.2 穴位歸經使用頻數、頻率分析
根據全國中醫(yī)藥行業(yè)高等教育“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針灸學》[6]中穴位歸經,24個穴位共涉及10條經脈,每條經脈的使用頻數及頻率情況見表2,表2顯示,穴位歸經使用頻數及頻率最高的是足太陽膀胱經(50次,占34.25%),其次是足陽明胃經(31次,占21.23%)和經外奇穴(24次,16.44%),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陰腎經,手少陽三焦經使用頻率僅為0.68%。
2.1.3 穴位注射治療肺系疾病的取穴聚類分析結果
通過對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肺系疾病的常用穴位進行聚類分析(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聚類結果并不理想,無法聚為較為合理的數類,也因此不能通過此法探討常用取穴規(guī)律??梢?,對于治療慢性肺系疾病的注射穴位,各個醫(yī)家的取穴規(guī)律仍存在較大差異,本類疾病在穴位注射治療方面尚無一個統(tǒng)一、科學且規(guī)范化的診療標準。因此,關于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肺系疾病仍需醫(yī)者開展更多的工作及臨床試驗,以得出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及相應的取穴規(guī)律探討,這將對于將來的穴位注射治療及推廣具有深遠的臨床意義。
2.1.4 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肺系疾病的穴位關聯分析
根據關聯規(guī)則,設定參數:支持度≥10%、置信度≥80%,運用Apriori算法進行關聯分析,關聯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可見穴位注射的穴位配穴的主要方法有:定喘→肺俞;腎俞→肺俞;腎俞、足三里→肺俞;脾俞→肺俞;定喘、足三里→肺俞;天突、肺俞→定喘;天突、定喘→肺俞;豐隆、肺俞→定喘;腎俞、定喘→足三里;腎俞、定喘→肺俞;豐隆、定喘→肺俞;曲池→肺俞;腎俞、定喘、足三里→肺俞;腎俞、定喘、肺俞→足三里;曲池→足三里。由支持度和置信度可見,定喘搭配肺俞,腎俞搭配肺俞關的取穴方式得到了大多數醫(yī)家的認可,但是其他穴位配伍支持度最高僅為18.75%,大多集中在支持度為20.00%—10.00%之間,并不是很具說服力和代表性。由此可見,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肺系疾病的選穴配伍并不集中,比較分散,沒有一個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臨床取穴方式與方法。
數據庫共涉及中藥注射液25種,由表4結果得知,使用頻數最高為黃芪注射液,占中藥注射液的21.43%。第二、第三分別是喘可治注射液(10次,14.29%)和魚腥草注射液(7次,10.00%),第五、第六分別是參附注射液(4次,5.71%)和當歸注射液(4次,5.71%)。痰熱清注射液以下的使用頻次較低,僅為1次,頻率僅為1.43%。
慢性肺系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根據其臨床表現,屬于中醫(yī)學“咳嗽”“哮證”及“喘證”等范疇。葉天士云:“久病多虛多瘀”“久病入絡”。當邪氣侵襲肺絡或久病入絡時,可導致絡脈瘀阻,瘀血、痰濁、熱毒等邪氣,瘀滯于絡脈,氣機升降受阻,氣血運行失常,病變日久,痰飲伏肺,損傷脾陽,久則及腎。故此,呂曉東教授總結慢性肺系疾病的主要病機為,“虛”、“痰、瘀、熱、毒”[7]。穴位注射將穴位刺激和中藥對穴位的滲透作用相結合,有效的發(fā)揮其綜合作用,以達到宣肺平喘,扶正祛瘀的功效。
由上述分析結果可知,穴位歸經使用頻次最高的是足太陽膀胱經,其次是足陽明胃經,經外奇穴和任脈,24個穴位中使用頻次最高的是肺俞,其次是足三里、定喘和腎俞。大多選用肺俞為主穴,配以定喘、腎俞、足三里、天突、豐隆等穴。
足太陽膀胱經為巨陽,陽中之首,布達衛(wèi)氣行于周身,保障并供給氣血,改善慢性肺系疾病的陽氣虛損癥狀,肺俞穴作為治療慢性肺系疾病的主穴,屬于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位,與肺內外相應,具有調補肺氣、補虛清熱、止咳平喘的功效?!夺樉募滓医洝酚涊d肺俞主治為:“肺氣熱,呼吸不得臥,上氣嘔沫,喘,……”。肺經起于中焦,其經氣的產生和運行依賴于胃氣,胃氣行于足陽明胃經之中,上達于肺脈。足陽明胃經為十二經脈之長,不僅可化生氣血,還可充養(yǎng)奇經八脈。
圖1 穴位聚類分析結果樹狀圖
表3 穴位注射治療慢性肺系疾病的穴位關聯規(guī)則
配伍的定喘屬經外奇穴,具有宣肺解表,理氣化痰,降氣平喘的作用,能夠協同加強主穴的作用。是治療慢性肺系疾病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穴位,也是臨床治療肺系疾病,如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要穴。脾俞、腎俞同主穴均為背俞穴,《素問·長刺節(jié)論》云:“迫臟刺背,背俞也”,具有扶正溫陽,振奮陽氣,促進肺脾腎三臟功能恢復,體現了背俞穴的特定作用。足三里和豐隆穴均是位于下肢的穴位,突出了腧穴的遠治作用。慢性肺系疾病后期正氣不足,體質虛弱,足三里可補脾胃、益氣血,有培元扶正、抗病祛邪之功。豐隆穴被稱為“化痰要穴”。臨床研究發(fā)現[8],針刺豐隆穴可以減少咳吐之痰。如明代的《醫(yī)學入門》載“主痰暈,嘔吐、哮喘”。在這些被選取用于治療慢性肺系疾病的腧穴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腧穴還有很多是分布在任脈上的。例如,任脈的天突穴能夠宣通肺氣、消痰止咳,與肺俞、定喘配伍可有效治療咳嗽、哮喘、咽喉腫痛等,體現了局部取穴的思想。
表4 中藥注射液使用頻數、頻率情況
由表4可知,用于治療慢性肺系疾病的中藥注射液共有25種,使用頻率最高的為黃芪注射液。慢性肺系疾病病程日久,多存在肺氣虛表現。中藥黃芪性甘溫,具有補氣升陽,固本祛毒的功效,是臨床常用的補氣之品。黃芪注射液從中藥黃芪中提取有效成分,含有黃芪皂苷、多糖、生物堿、黃酮等,促進T淋巴細胞轉化,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保護患者肺功能。且養(yǎng)肺補陽,能夠緩解患者多痰、易咳等癥狀。
其次,應用頻次較多的是喘可治注射液和魚腥草注射液。喘可治注射液是由巴戟天和淫羊藿組成,具有溫陽補腎,平喘止咳的功效,通過調節(jié)下丘腦對神經一內分泌一免疫系統(tǒng)(NEI)的作用,改善機體免疫及內分泌功能。腎為生痰之本,腎陽虧虛,不能壯火暖土,脾失健運,聚濕成痰。故而,喘可治注射液適用于治療腎陽虛衰,反復發(fā)作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癥。
魚腥草注射液具有清熱解毒,化痰的作用,魚腥草本身沒有直接的止喘作用,主要是通過穴位注射刺激而起作用,如與定喘穴這樣具有平喘作用的穴位相結合,發(fā)揮藥物與穴位的綜合作用。
另外,還有參附注射液、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等,紅參、附子回陽救逆,益氣固脫,改善心肺功能。若肺失宣降,氣機不暢,則可導致津液和氣血運行障礙,血滯為瘀,津停痰凝,易發(fā)生呼吸困難、嘴唇紫紺、咳嗽痰多等癥,當歸、丹參活血化瘀,可調節(jié)免疫,改善微循環(huán)。
綜上所述,肺絡虛、痰、瘀、熱、毒相互膠結是慢性肺系疾病發(fā)病的主要病理機制。選取補氣溫陽、清熱化痰止咳的中藥注射液穴位注射肺俞、腎俞、定喘、足三里等穴,不經過肝臟及胃腸道的吸收代謝,能維持較為持久的治療作用,操作簡單易行,副作用少,且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在取穴規(guī)律方面仍需廣大醫(yī)學者展開探討,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研究。
1 劉勇明.呂曉東.龐立健.從體質學說探析慢性肺系疾病防治價值.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18(09):81-83.
2 茹麗先.基于數據挖掘的防治慢性肺系疾病膏方用藥規(guī)律研究.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6.
3 李孟漢,郭義.穴位注射研究進展與展望.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0):69-72.
4 許曉康,賈春生,王建嶺.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穴位注射療法效應特點研究.針刺研究,2012,37(02):155-160.
5 滑振,龐立健,劉創(chuàng).基于文獻的穴位貼敷防治慢性復雜性肺疾病取穴、用藥規(guī)律探究.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09):56-60.
6 王華,杜元瀕.針灸學.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
7 呂曉東.慢性復雜性疾病“絡虛邪瘀”病機發(fā)微.第四次中華中醫(yī)藥科技成果論壇論文集.北京:中華中醫(yī)藥學會,2014:3.
8 李秸萍,李曉泓,李蔚.豐隆穴化痰作用及機制探討.針灸臨床雜志,2006(01):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