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明 黃荷葉 鐘敏 譚宇超 郭寶 張澤媛
【摘要】班團文化建設是學生生活集體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特有的價值觀,也是專業(yè)建設和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本文以工科專業(yè)為例,以高年級大學生為主體來探析工科高年級學生班團文化建設的內涵和意義,并對班團文化建設的目標、內容和具體措施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高年級大學生;班團文化建設;社會需求;工科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6-0067-01
在當前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支持下,高校人才培養(yǎng)得到更多的重視。而高校本科高年級大學生作為即將進入社會或繼續(xù)深造的主力軍,對其進行的教育應更加注重針對性、有效性和創(chuàng)新性。高年級學生的班團文化建設作為最普遍的組織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就當前的高校工科類高年級大學生的班團文化建設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并給出了相應建議。
一、班團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
班團文化是指班團內部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共同思想、作風和行為準則的總和[1]。建設好高校的班團文化是良好校園文化的內在要求,也能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由于種種關系,現(xiàn)今許多高年級大學生出現(xiàn)能力不足、消極懈怠等現(xiàn)象,更多的以“自我”利益為出發(fā)點,缺少團隊合作意識。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存在相違背之處。因此,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入到班團文化建設當中,如何將即將步入社會的高年級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進行重塑,使其適同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工科高年級大學生校企融合重要意義
高年級大學生班團文化活動是高年級大學生除接受課堂授課形式外的較為單一的塑造正確價值觀、思想觀的途徑,學校對于工科學生的培養(yǎng)方案大多是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往往會忽略社會企業(yè)對高校人才的素質性、思想性要求[2]。通過校企融合,將企業(yè)的特色文化以及要求融入班團文化建設中,對培養(yǎng)適合企業(yè)發(fā)展、擁有正確思想價值觀的工科專業(yè)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工科高年級大學生班團文化建設的目標
為解決“畢業(yè)就失業(yè)”嚴峻的社會形勢,在校企融合的培養(yǎng)模式下工科高年級大學生開展班團文化活動,其建設目標包括:
(1)將人文精神融入工科高年級大學生文化活動中,豐富工科生人文素養(yǎng);
(2)培養(yǎng)工科高年級大學生前瞻意識,有利于成為用人單位的領航者;
(3)培養(yǎng)學生成為懂知識、會技術、有思想的全能人才;
(4)以“校企融合”工科高年級大學生班團文化建設為驅動力,創(chuàng)新班團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加強構建學生與社會的溝通橋梁。
四、工科高年級班團文化建設問題思考
高年級大學生與社會接軌,是建設國家的中堅力量,通過對工科高年級大學生的調查,總結出工科高年級大學生班團文化建設的瓶頸有:
(一)工科高年級大學生想象力匱乏,班團文化建設載體形式單一
工科高年級大學生邏輯思維活躍,卻缺乏對既定形式的再創(chuàng)造,導致活動形式單一,內容陳舊,學生積極性低,因此在工科高年級大學生中有近3/4的學生不想把精力放在千篇一律的活動上,導致工科高年級大學生班團文化活動難以開展。
(二)工科高年級大學生人文精神薄弱
工科大學生在校期間除接受必修的思想教育課外,極少接觸人文思想教育,班團文化活動更是很少涉及思政教育,以至于學生的思想觀、價值觀不能緊跟時代甚至偏移,利己主義常態(tài)化,使得工科生缺乏道德標桿,社交能力弱,畢業(yè)后無法融入企業(yè)。
(三)班團文化建設機制有待改善
根據(jù)調查分析,工科高年級輔導員在班團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十分“雞肋”,然而,輔導員作為連接學生、學校、企業(yè)的重要橋梁,對于工科大學生,更是傳輸社會需求、矯正思想觀的重要紐帶。校企文化融合,要充分發(fā)揮輔導員這座“橋梁”作用,使得企業(yè)訊息有通暢的渠道傳輸,學生個人發(fā)展有順暢的通道反饋,在這種“反饋機制”中來更加全面的開展工科高年級大學生班團文化活動。
五、工科高年級班團文化建設方案
基于上述分析,要做好高校工科類高年級班團文化建設工作,既要綜合運用班團文化建設的常用方法,又要基于工科類學生的特點進行靈活變通,同時要注意與時俱進,注重創(chuàng)新性,讓“有意義”的班團文化建設也“有意思”。
1.加強思想認識。當前高校高年級學生班團文化建設效果不夠理想的主要問題都有學生本身和學校學工系統(tǒng)兩方面對高年級相關工作較為松懈有關。因此提高相關各方的思想認識,意識到高年級班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十分必要。
2.提高綜合素質。術業(yè)有專攻,由于工科類學生本科階段的主要精力均放在基礎學科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上,導致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等較為薄弱,這也是由學科特點所決定的。對于工科學子,更要注意在本科班團建設的過程中融入適量的人文精神教育內容,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3.注重校企聯(lián)合。工科類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專業(yè)知識,能夠對基本的專業(yè)流程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如果能有機會進入企業(yè)進行參觀、實習,將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途徑,也是深化對專業(yè)知識認識的決定性一環(huán)[2]。在實習過程中,學生還能通過互相學習、互幫互助增進情感,增強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于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也有促進作用。
4.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工科類高年級學生對當前的班團活動組織形式不夠滿意,認為其內容不能與時俱進,同時形式又單調乏味。因此要注意在廣泛聽取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對班團活動進行正確、及時引導,滿足學生對班團活動的合理要求。
高校工科類高年級學生的班團文化建設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一環(huán),能否進行有效組織直接決定了高校培養(yǎng)人才綜合素質的高低。同時,作為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要將其建設好也需要學生和學校做出不懈努力,只有二者協(xié)調配合,才能為未來的社會發(fā)展做好充足的人才儲備。
參考文獻
[1]祝小遷.理工科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01):144-145.
[2]赫英歧.基于校企融合的工科專業(yè)文化建設初探[J].科教文匯旬刊,2015(1):151-152.
[3]黃悅.校園文化建設對推進理工科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作用的創(chuàng)新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2003.
作者簡介:黃永明,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輔導員,博士生(湖南長沙4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