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義淇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公司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多,公司是一個多方利益集合體,是一個極其容易發(fā)生糾紛的組織。近幾年,關于公司決議瑕疵糾紛的訴訟案件逐漸增多,一些大型的公司決議瑕疵案件成為了輿論焦點,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對《公司法》相關規(guī)定的廣泛關注。然而在適用《公司法》時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逐漸增多,一些法律適用問題爭議較大,裁判觀點不一致的情況時常發(fā)生,同時又缺乏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使相關主體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發(fā)布了《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征求意見稿)》,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正式頒布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對公司決議瑕疵的法律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決議無效,決議可撤銷,決議不成立,瑕疵的治愈,訴訟救濟
公司是一個多方利益集合體,近幾年來公司糾紛案件逐漸增多,然而公司決議瑕疵糾紛案件占公司糾紛案件總數的60%多。隨著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征求意見稿)》,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正式頒布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以下簡稱:《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公司決議瑕疵案件成為了學術界以及司法實務界關注的重點。公司決議瑕疵在我國司法裁判中存在怎樣的問題以及研究怎樣適用與完善我國公司決議瑕疵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變得十分重要。
(一)公司決議不成立效力瑕疵類型的缺失
學術界對公司決議瑕疵效力類型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主要有“二分法”和“三分法”之爭。我國《公司法》采取的是“二分法”的模式。然而在司法實務中存在著本來應該是作出決議不成立的判決,但是由于立法對公司決議不成立效力瑕疵類型的缺失,作出決議無效的判決的情形,或者存在對“無效決議”和“不成立決議”混淆的情況。在司法裁判中應當將“無效決議”與“不成立決議”嚴格的區(qū)分開來,不應產生混淆。2017年頒布的《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增設了“決議不成立”的類型,構成了“三分法”的格局。
(二)司法介入公司決議瑕疵的界限不清晰
司法介入公司決議瑕疵的界限不清晰,具體如下: 1.司法干預與公司自治的平衡。公司是一個自治的機構,公司主要通過內部自治和自我調節(jié)機制來保持公司的日常運作。公司所作出的決議存在瑕疵時,可以通過公司內部治理來治愈,但是當公司內部治理出現問題,并且向法院提起訴訟來尋求司法部門的幫助時,司法干預與公司自治之間就會產生沖突,司法干預和公司自治如何達到平衡是司法裁判中亟待解決的問題。2.是否窮盡公司內部救濟。依據《公司法》第152條的規(guī)定,當公司出現矛盾時,可以書面請求監(jiān)事會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監(jiān)事不能執(zhí)行其職能時,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監(jiān)事會或者董事會收到請求后拒絕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公司的利益將會遭受難以彌補的損害時,股東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3.司法中立、適度原則的落實。司法中立原則決定了司法不能主動干預公司內部事務的管理,要充分尊重公司內部的自治。當公司自治被濫用,使相關主體的權益受到損害,公司向司法部門尋求幫助時,司法才能適度的干預公司的自治。司法權需要保持中立、適度,其不能代替公司和股東正常的商業(yè)判斷。
(三)公司決議瑕疵存在的訴訟問題
公司決議瑕疵在司法裁判中存在的訴訟問題有:1.原告資格的確認問題。司法裁判中存在公司決議瑕疵的原告資格范圍的不確定的情況。學術界對無效決議,可撤銷決議,不成立決議的原告范圍也存在著爭議?,F行《公司法》第 22條的規(guī)定已經無法應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學術界對《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征求意見稿)》中公司決議原告資格的規(guī)定產生了激烈地討論。2017年頒布的《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對公司決議瑕疵訴訟的原告范圍進行了擴大,股東、董事、監(jiān)事等都具有公司決議瑕疵之訴的起訴資格。在適用新法時又會存在怎樣的問題,需要實踐去檢驗。2.訴訟時效的問題。我國《公司法》以及《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沒有對公司決議無效、公司決議可撤銷、公司決議不成立之訴的訴訟時效進行具體地規(guī)定,這樣會給司法實踐帶來操作的困難。3.公司決議瑕疵之訴的濫用。司法實踐中常發(fā)生決議瑕疵不確定、效力不清晰的情況,有些中小股東提起公司決議瑕疵訴訟的意圖在于謀取自身的利益,這樣不僅扭曲了訴訟本來的功能,還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也會給公司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如何對公司決議瑕疵之訴的濫用采取預防措施,是司法實踐和立法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公司決議瑕疵的非訴救濟途徑的不完善
公司決議瑕疵的救濟途徑除了訴訟途徑以外,應該還存在著非訴救濟途徑,當公司決議在程序上或者內容上存在瑕疵,公司通過其內部的一定的程序,滿足一定的條件,讓存在一定瑕疵的公司決議在效力上得到治愈,成為有效的決議。我國《公司法》以及2017年頒布的《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中對公司決議的非訴救濟途徑的規(guī)定并不完善。訴訟是權利救濟的最后一道防線,在解決公司決議瑕疵時做到非訴途徑優(yōu)先。
我國《公司法》對公司決議瑕疵的效力類型采取的是“二分法”的模式,即決議無效和決議可撤銷。2017年頒布了《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對決議不成立的類型進行了確認,增設了決議不成立之訴。筆者認為,應該對公司決議不成立之訴進行具體細化,才能更好地指導司法實踐。具體建議如下:1.對公司決議不成立之訴的適格原告的規(guī)定進行細化。2017年頒布的《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第1條規(guī)定了,股東、董事、監(jiān)事等有權提起股東大會或股東會、董事會的決議不成立之訴。筆者認為,將決議不成立之訴的原告范圍擴大至董事、監(jiān)事等是立法的進步,但是所有的股東是否都能提起公司決議不成立之訴,第三人能否提起公司決議不成立之訴等問題,我國立法應該將其規(guī)定細化,才能更好地指導司法實踐。2.對公司決議不成立之訴的訴訟時效進行完善。我國《公司法》沒有對公司決議不成立之訴的訴訟時效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2017年頒布的《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也沒有對此作出規(guī)定,筆者認為,公司決議不成立之訴應該有訴訟時效的限制,因為公司是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公司與外界發(fā)生法律關系頻繁,如果公司決議不成立之訴沒有訴訟時效的限制,那么公司決議將不具有穩(wěn)定性,不利于維護交易的安全和公司的穩(wěn)定。我國法律應該對公司決議不成立之訴的訴訟時效進行具體規(guī)定,這樣才有利于司法實踐的操作。
(一)公司決議無效之訴的適格原告的完善建議
2017年頒布的《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第1條規(guī)定了股東、董事、監(jiān)事等具有提起公司決議無效之訴的原告資格。此規(guī)定中的“等”字給司法實踐帶來了不確定性。1.是否與公司決議無效之訴有訴訟利益的人都能成為適格的原告。筆者認為,對于公司股東、董事、監(jiān)事等公司內部的人,公司決議的作出,對公司的所有成員具有法律拘束力,當公司決議被確認無效時,對公司的所有人員也會產生法律效力,而且公司決議無效之訴除了保護股東的利益之外,還是對公司決議行為合法性的保障。然而對于公司以外的的第三人來說,比如債權人,只有公司的決議與第三人具有利害關系時才能提起確認公司決議無效之訴,對于公司內部的事務,沒有侵害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下,債權人無權提起訴訟。2.關于原告的股東資格。是否所有的股東都有權提起公司決議無效之訴,法律未作明確規(guī)定,筆者認為應該將此規(guī)定進行細化。設置公司決議無效之訴的初衷在于審查公司決議的效力,而不在于嚴格的限制提起訴訟的股東的身份。公司章程、股東名冊中記載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股東、掛名股東、未出資的股東、由他人代為出資的股東,都具有提起公司決議無效之訴的原告資格。
(二)公司決議無效之訴的起訴期間
我國立法沒有對公司決議無效之訴的起訴期間作出規(guī)定。筆者認為,公司決議無效之訴不應該受起訴期間的限制。“無效的決議自始無效,不需要任何人主張也不需要法院作出判決,其效力就是無效的。無效決議的瑕疵比較嚴重,不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而被治愈,因此,不應限制其起訴期間。”。
(三)公司決議無效之訴判決的溯及力
對于公司決議無效之訴判決的溯及力問題,2017年頒布的《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第6條規(guī)定,法院對公司決議作出無效判決的,公司依據該決議與善意相對人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不受影響。筆者認為,此規(guī)定有不完善之處,對無效判決的溯及力有必要進行限制。判決的溯及力的核心在于對交易安全的保護和善意第三人的保護。當公司的決議涉及善意的第三人時,可以根據表見代理理論來處理,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不能使以決議為基礎的公司行為溯及無效。當公司決議的內容涉及惡意第三人時,此決議應該溯及無效,以該決議為基礎的公司行為也溯及無效。
(一)公司決議可撤銷之訴中的適格原告的確認
我國《公司法》第22條第2款規(guī)定了提起撤銷之訴的原告為股東。2017年頒布的《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四)》第1條規(guī)定,對公司決議可撤銷之訴的原告的范圍進行了擴大,但筆者認為應將其細化。1.關于無表決權的股東。即使股東不享有表決權,但其仍然享有提起公司決議撤銷之訴的權利。因為無表決權的股東雖然不享有表決權,但是其具有股東的身份,股東所具有的其他權利,無表決權的股東都應當享有。公司所作出的決議對所有的股東具有約束力,包括無表決權的股東也要受到約束。撤銷權的權力來源于股東的身份,而不在于是否享有表決權。2.關于缺席會議的股東。筆者認為,缺席的股東仍然享有撤銷權。因為出席會議是股東的一種權利,股東可以選擇出席也可以選擇不出席,這是股東的權利而不是股東的義務。股東缺席公司的會議并不是對表決權的放棄,只是對撤銷權的放棄。3.關于董事、監(jiān)事。筆者認為,董事、監(jiān)事應該有權提起公司決議撤銷之訴。董事會、監(jiān)事會作為公司的組織機構,公司所作出的決議對董事和監(jiān)事都具有約束力,而且董事、監(jiān)事分別對公司的日常經營進行管理、監(jiān)督,對不利于公司的決議能夠更準確地作出判斷。
(二)公司決議可撤銷之訴中起訴期間的完善
我國《公司法》第22條第2款規(guī)定,股東可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60日內,向法院提起決議撤銷之訴。筆者認為,起訴期間的起算點應該以“股東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決議作出之日起60日”。因為起訴期間的起算點以:“自決議作出之日起60日”,這不利于保護股東的利益,比如在股東對公司決議的作出不知情的情況下,公司決議作出后發(fā)生法律效力并且開始執(zhí)行,那么不知情的股東的權益將遭到損害,但是該期間也不能沒有限制,以60日為限,這才有利于公司決議的穩(wěn)定性,從而維護交易安全。
公司決議瑕疵的非訴救濟途徑與訴訟救濟途徑相比較而言,是一種節(jié)約成本、高效率的途徑。公司瑕疵決議通過公司內部機制在法律允許的自治空間中得到解決,有利于公司規(guī)范運作、自我約束和發(fā)展,同時也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公司決議瑕疵的非訴救濟途徑主要有:公司決議瑕疵的治愈,公司決議瑕疵的撤回,公司決議瑕疵的追認。
(一)公司決議瑕疵的治愈
公司決議瑕疵是在內容上或程序上存在瑕疵的決議,由于瑕疵程度不同,對于輕微瑕疵且對股東大會或股東會和董事會并不能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且并不對股東和相關利益主體造成損害的公司決議,可以經過公司內部的機構進行治愈。1.內容瑕疵的治愈。 通說認為,如果公司決議的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決議無效,此種決議不能被治愈。有學者認為:“公司決議的內容違反公司的章程,由于公司的章程是自治性的,因此此種決議為可撤銷的決議,法律應當允許公司通過修改章程對瑕疵決議進行治愈?!惫P者贊成此種觀點。2.程序瑕疵的治愈。一項程序存在瑕疵的決議,欲將其治愈必須滿足的條件有:“(1)程序瑕疵顯著輕微,不會對當事人的權利造成實質性的影響;(2)股東一致同意確認此瑕疵決議的效力或者是放棄通過訴訟的救濟途;(3)瑕疵決議的治愈更有利于公司和股東的利益。”
(二)公司決議瑕疵的撤回
撤回制度是指當事人自身對已經作出的法律行為予以否定,使原本想要達到的法律效果不能得到實現,并通過自身的行為阻止其發(fā)生法律效力?!俺坊亍笔侵缸柚股形窗l(fā)生法律效力的行為,終止其法律效果的生效。公司的決議在存在瑕疵的情況下,相關主體可以通過法律途徑進行解決,否定公司決議的效力,也可以通過相關主體通過自我否定的形式對瑕疵決議進行撤回。通過自我否定的方式對瑕疵決議進行撤回,這樣降低了公司的成本,也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行使撤回權的前提條件為:公司的決議只有在對內或對外沒有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情況下,才能通過法定途徑對瑕疵決議進行撤回。如果公司的瑕疵決議已經被執(zhí)行,決議已經產生法律效力,對相關主體之間已經產生了法律約束力且對相關主體已經的權利已經造成影響,此時就不能撤回此瑕疵決議。
(三)公司決議瑕疵的追認
《德國股份法》第244條規(guī)定:“股東大會可以一項無瑕疵的新決議來確認一項可撤銷的決議。”筆者認為,在公司決議出現瑕疵時,在提起公司決議訴訟之前可以通過對瑕疵決議進行追認從而確認瑕疵決議的效力。大多數的國家都肯定了公司決議瑕疵的追認制度,這是一種高效節(jié)約成本的處理公司決議瑕疵的制度。
參考文獻:
[1]朱慈蘊.公司法原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陳開梓.論公司決議瑕疵司法救濟制度的完善[J].行政與法,2008(10).
[3]龍燕.公司決議瑕疵法律問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0.
[4]錢玉林.股東大會決議瑕疵的救濟[M].現代法學,2005(05).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