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慕曉瑞
(河南省許昌市婦幼保健院 許昌 461000)
妊娠分娩是女性群體所經歷的自然生理過程,但臨床實踐中存在較明顯的過度醫(yī)療干預情況,使母嬰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幾率大幅提高[1]。近年來,會陰切開成為較顯著的醫(yī)療干預模式之一,其可明顯減少產婦生產中可能出現(xiàn)的會陰裂傷情況,但具有較多并發(fā)癥。有部分學者提出,臨床中應減少對會陰切開技術的使用率[2]。剖宮產主要適用于難產、妊娠并發(fā)癥明顯、妊娠合并癥較多的產婦群體,是保證安全生產的主要方式,但過度應用剖宮產技術并不利于母嬰的良好結局。本文旨在分析無醫(yī)療干預初產婦自然分娩的妊娠結局,結果如下。
選擇本院在2014年9月~2016年9月間收治的890例初產婦為研究主體,分成A組和B組,每組445例。A組中,年齡22~35歲,平均(26.47±1.89)歲;B組中,年齡20~32歲,平均(26.05±1.16)歲。入選標準為:均為初產婦,胎兒為頭位,單胎,產婦身高超過155cm,妊娠期并無合并癥和并發(fā)癥,不存在剖宮產指征等。對比以上數(shù)據(jù),不存在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A組給予無醫(yī)療干預自然分娩:不采用藥物引產等方式,待產婦自然宮縮。在第一產程時,叮囑家屬陪伴在旁,適當飲食,可容許產婦自由活動;助產士應嚴密監(jiān)測胎心情況,產婦的體位活動應自主選擇,采用左側臥位休息。在第二產程時,產婦選擇最舒適體位進行分娩,助產士不干預胎頭仰伸或是俯屈,也不干預其娩出的角度與方向;與產婦密切溝通,指導其在不同時間段的用力時機和具體力度,以控制娩出胎頭的速度;接生時采用無保護會陰方式,待胎頭順利娩出后,可緩慢、自然的娩出雙肩。在第三產程時,需等到臍帶不再搏動后剪斷臍帶,不進行胎盤的手工剝離處理;若胎膜或胎盤有所殘留,可清理宮腔。產后盡早進行母嬰接觸和乳頭吸吮。
B組給予程度不同的醫(yī)療干預:醫(yī)療干預方式包括加強宮縮、人工破膜術、靜脈滴注催產素、靜脈給予利多卡因+阿托品治療等。在產婦進入產房后,進行胎心的持續(xù)監(jiān)護,嚴格待產,不可自由活動;若產程延長,應立即給予相應處理。在第二產程時,叮囑產婦取半臥位,行會陰保護,指導其恰當用力;根據(jù)胎兒的體重等評估結果,確定是否給予會陰切開處理;協(xié)助胎頭的仰伸或俯屈,并在胎頭順利娩出后,協(xié)助娩出胎肩。在第三產程時,剪斷臍帶,并協(xié)助胎盤的剝離與娩出,若胎膜胎盤有所殘留,可清理宮腔。產后盡早進行母嬰接觸和乳頭吸吮。
利用新生兒Apgar評分判定新生兒出生1min的情況,包括肌張力、外貌、心率和呼吸等項目,總分10分,分數(shù)越高,新生兒整體情況越好。同時觀察會陰保留完整率、產婦自然分娩率、剖宮產率、會陰切開率、羊水被污染率、會陰再次裂開率、產后出血量、總產程、羊水總量、臍帶繞頸幾率、新生兒體重與入住NICU(新生兒監(jiān)護病房)的幾率等。
A組的自然分娩率高于B組,對比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457,P=0.000),見表1。
表1 對比分娩方式[n(%)]
分組例數(shù)自然分娩剖宮產會陰切開A組445355(79.78)23(5.17)67(15.06)B組44588(19.78)164(36.85)193(43.37)χ2-13.45711.2016.821P-0.0000.0000.002
A組的產時與產后情況均優(yōu)于B組,對比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產時與產后情況
分組例數(shù)會陰保留完整率(%)會陰再次裂開率(%)產后出血量(ml)總產程時間(min)A組44549.89(222/445)7.87(35/445)216.54±50.34335.24±160.51B組44529.89(133/445)22.02(98/445)275.48±57.90318.21±279.25χ2/t-6.7258.5438.7107.591P-0.0050.0000.0080.006
A組的新生兒1min評分和羊水被污染率均低于B組,對比有差異(P<0.05);對比羊水總量、臍帶繞頸幾率、新生兒體重與入住NICU幾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對比新生兒及其相關情況
分組例數(shù)新生兒1min評分(分)羊水被污染率(%)羊水總量(ml)臍帶繞頸幾率(%)新生兒體重(kg)入住NICU幾率(%)A組4459.24±0.346.07(27/445)492.15±130.2528.99(129/445)3.34±0.372.02(9/445)B組4459.80±0.6113.93(62/445)462.57±118.0430.79(137/445)3.50±0.413.82(17/445)χ2/t-4.0213.9870.2431.2470.3091.567P-0.0330.0460.8160.4870.7270.209
為實現(xiàn)較滿意的妊娠結局,臨床醫(yī)學指出:應降低對產婦自然分娩的醫(yī)療干預力度,包括減少剖宮產手術、控制會陰切開等[3]。
目前,我國剖宮產率較高,對產婦的分娩方式選擇造成嚴重誤導。其中,無指征剖宮產率占據(jù)總剖宮產比率的25%左右,而少數(shù)醫(yī)院甚至達到55%[4]。有數(shù)據(jù)顯示,剖宮產可以在規(guī)定情況下改善產婦的妊娠結局,但是在無指征的情況下采用剖宮產手術,會增加母嬰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死亡率[5]。例如導致產婦瘢痕妊娠、產后感染或是大量出血、新生兒窒息等。同時,剖宮產手術可能造成新生兒潛在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或是感覺綜合失調癥,嚴重影響新生兒的未來發(fā)育。所以臨床中應注重剖宮產的科學應用,不可盲目選擇該術式。本研究中,A組的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B組,說明減少剖宮產手術的使用率,能夠改善妊娠結局。
會陰切開技術能夠增大初產婦在陰道分娩過程中的娩出空間,減少會陰裂傷情況發(fā)生。而在胎兒窘迫或是肩難產的情況下采用該種技術,可以保證母嬰安全,且能縮短產程時間。但是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該技術會明顯加重產后性交痛與會陰疼痛度,且不會降低新生兒窒息、產后尿失禁等發(fā)生幾率。所以,在產婦生產過程中,應嚴格依照會陰切開的臨床指征進行干預,不可過度使用。本研究中,兩組新生兒的體重、臍帶繞頸幾率等對比無差異(P>0.05),說明不采用會陰切開技術,同樣利于胎兒安全。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的分娩方式與母嬰結局均優(yōu)于B組(P<0.05),提示為低危產婦實施無醫(yī)療干預分娩方式,有助于產婦自然分娩,能夠降低會陰切開和剖宮產的應用率,最大程度上避免會陰水腫與疼痛,并能減少出血量,且母嬰安全性系數(shù)大,還可有效提升醫(yī)療服務質量水平,值得推廣。
1 張愛清,嚴素紅,宋秀美,等.低危初產婦自然分娩中無保護會陰接產法研究.護理學雜志,2014,29(14):6~8.
2 李旻,張巧.初產婦產后早期盆腔器官脫垂相關影響因素分析.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6,24(6):399~403;414.
3 徐麗梅,郭建民,鄧勇梅,等.孕婦體操配合拉瑪澤減痛分娩法促進初產婦自然分娩和降低剖宮產率的作用分析.安徽醫(yī)藥,2015,9(5):939~940.
4 劉婷婷,曾紅梅.護理干預對自然分娩初產婦焦慮及產后疼痛出血的影響.河北醫(yī)學,2015,6(10):1721~1724.
5 孫梅玲,賀夢雅,馬玉燕,等.無醫(yī)療干預初產婦自然分娩的妊娠結局分析.現(xiàn)代婦產科進展,2016,25(8):600~60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