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陽歷4月4日或5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清明,也是唯一一個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日子。2013年,清明節(jié)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陽光明媚的春天,梧桐花競相開放,一團團,一簇簇,把天空襯托得更加明凈。柳樹也開出了鵝黃色的小花,風吹柳絮滿天飛。田鼠為了避開刺眼的陽光躲進洞穴里,而喜愛亮光的小鳥卻從洞里鉆出來,于是古人便誤以為進入洞里的田鼠出洞后變成了小鳥。清明時節(jié)雨水增多,雨過天晴,我們經(jīng)常會看見美麗的彩虹。
清明時節(jié)也是春種春耕的大好時節(jié)。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俗。這一天,我們可以到戶外種下一棵屬于自己的小樹,并和小樹一起成長,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呢。
折柳、戴柳、插柳
清明時節(jié),楊柳依依。在我國民間,人們經(jīng)常折下柳枝插在頭上或?qū)⒘鴹l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有人將柳枝插在井邊、門框上。據(jù)說這是為了紀念“嘗百草”的神農(nóng)氏。
踏青
清明春暖花開,正是人們親近自然的好時節(jié),我國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有詩為證:“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薄皝y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p>
拔河
拔河這項運動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叫“牽鉤”。古時候,人們拔河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方先把另一方拉過中線,就算是贏。唐玄宗曾在清明節(jié)時舉行大規(guī)模的拔河比賽,從此,清明拔河就成了一大習俗。沒想到,拔河這項運動竟然也是歷史悠久呢!
掃墓祭祖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來到先祖的墓前,清掃墓園,擺上供品或插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這一天,人們還會來到烈士陵園,獻上鮮花,緬懷先烈。
寒食節(jié)在清明節(jié)前一兩日,也叫“禁煙節(jié)”。這個節(jié)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介子推,在這一天,要禁煙火,只吃冷食。
據(jù)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后來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功名,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他出山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后抱著一棵樹被火燒死。晉文公非常感動,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煙火,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由來。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