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摘 要:董豫贛設計的清水會館與斯卡帕設計的利雅得別墅,兩者相似的平面卻隱含著諸多不一樣的設計邏輯。本文基于對兩位建筑師設計思想的學習,從四方面將兩份設計對比閱讀。
關鍵詞:清水會館;利雅得別墅;
利雅得別墅是斯卡帕在1978年(去世那年)做的紙上建筑之一,從為數不多的草圖資料中我們可以窺見西方古典建筑美學對其深厚的影響。設計清水會館與董豫贛寫博士論文是同步的,那是他從西方的建筑理論研究轉向中國園林研究的時期,因此,“東西方的東西在我頭腦中交織的非常厲害?!奔词谷绱?,董豫贛還是在其中努力地掙脫西方建筑美學帶來的一系列規(guī)訓,尋找一種差異于西方的建筑觀。
(1)整體與片段
在面臨規(guī)整、束縛條件較少的相似基地時,我們從斯卡帕的平面和一點透視草圖可以看出,整份設計被一條貫通南北的軸線控制,各個小房間緊密排布組合,并呈集中式對稱布局于整個基地的中心位置,其余的“非房間”功能布置于建筑四周。
而受中國詩、山水畫都有片段獨立特點的啟示,董豫贛發(fā)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沒有人工與自然、物與我的分離。我們去看中國園林里一面粉壁上開啟著形態(tài)迥異的漏窗門洞時,不會意識到它們是否有統(tǒng)一的問題。因為我們關注的重點不在窗自明的裝飾形狀,而在窗與景媾和出的多樣關系里。因此,清水會館在設計的伊始,董豫贛將在各個場合曾經打動過他的空間——繪制成獨立無憑的圖紙片段,然后將他們賦予一些功能。
李允鉌發(fā)現,西方建筑以“房間”為單元,小房間組成大房間,建筑單體以體量向四周膨脹,形如氣球。這使得西方建筑需要更多地處理建筑本體問題,古典建筑學要用比例與均衡來將建筑要素連接為一個有限而完整的整體。此時,軸線、中心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規(guī)訓手法與基準。而中國建筑以“幢”為單元,單體建筑以門廊連接成群體院落。所以,相比于將建筑要素連接成一個有限而完整的整體,中國園林的設計更加關注如何經營片段與片段之間的相互演繹關系。董豫贛便是致力于用中國園林的思考方式進行建筑創(chuàng)作。
那么,在尋得片段之后,將以何種方式經營?
(2)對稱與對仗
從山水畫家“搜盡奇峰打草稿”、每一詩句意境往往可獨立入畫的山水詩、鄭元勛在山水經營中提出的“異宜”里,董豫贛發(fā)現了“對仗”。
對仗,中古時詩歌格律的表現之一,其前提是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即相反的異象,是對仗的基本要求。就好比一個園林里需要具備山水、林木、建筑這些差異相反的形象。于是董豫贛將差異性片段以對比的方式聯誼起來,以“對仗”進行最直接的空間對比操作——大小、高低、明暗、狹闊:“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因此在清水會館中,董豫贛通過狹闊不一的院落、幽敞不一的墻體、高低不同的建筑相互圍合與轉折,完成“對仗”原則的經營。
對稱,類似于對仗中的合掌對,即對句和出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雖然斯卡帕在此也有意打破草圖中一開始呈現的對稱性布局,但其采取的破解方式是“不對稱”的手法。不對稱雖能體現物象兩邊的差異性,但并不一定具有優(yōu)秀的“對仗”所要求具備的“相反的可配對差異”內涵,因此也不一定能發(fā)動優(yōu)秀的“反成”關系。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用“對仗”形容北京故宮如“左祖右社”差異布局比用“對稱”來的貼切。
(3)精確與精微
斯卡帕認為“不精確的透視在他看來很容易歪曲建筑的本來面貌。”為逼近形式的精確性,最經典的就是5.5cmX5.5cm模數的鋸齒形線腳,斯卡帕甚至會花數個小時討論細節(jié)的問題,比如,一個鑄鐵基礎與墻體的距離該是1cm還是1.5cm這樣的問題。
對于清水會館,董豫贛說“這個設計的很多東西都是現場定的”,甚至會采取工人的意見?!岸ペM做設計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無圖的境界,沒有事先設計好的平面,只有如中國傳統(tǒng)匠人造園那般臨場發(fā)揮的意境?!?/p>
董豫贛在為清水會館挑選植物時,也感悟到像歐陽修一樣,對精確地描述樹種并沒有興趣,所要描述的是“對的”感官意象。雖然他也將樹進行規(guī)整種植,但那是營造感官意境的一部分。比如槐序樹影婆娑的意象(在而后的紅磚美術館里繼而營造出了槐谷的意象),于銀杏間增設條案以小憩對談的情境,十字墻的四個角落分植4棵合歡樹賦予合家合歡的詩意。他還用植物命名這些抽象特征的院落,為的是謀求一些難以觸及的情境。
(4)自明與互成
董豫贛而后在留園的啟發(fā)中意識到,景物還具備對建筑改觀變形的能力。它們不僅是作為建筑“借景”的配置,還能與建筑展開“互成性”的相互賦形。中國文化生成機制中的陰陽媾和,這是他在園林里面得到的最大理論支撐,即互成性,他稱之為相互成就。以此來比照西方建筑美學里的重要屬性“自明性”。
他發(fā)現,西方文化用以分類的“實體性”依據,支持了其“本體論”與“自明性”邏輯,中國文化用以分類的“關系性”依據,支持了其“因借性”與“互成性”原理。比如計成談到掇山的分類時,是廳山、書房山、榭山,基本單元就是不同建筑加山的復合關系,一定要加個別樣東西才能媾和一對關系單元。
在設計清水會館的時候,他還沒能從對仗尋得互成性這一可以對比西方建筑學自明性的賦形核心。在而后設計的紅磚美術館中,董豫贛基于清水會館設計的反省,運用“互成性”原理,通過對水形的意象操作,反過來成就了石徑的器形,經營出互成性山水的互成兩面。也運用了景物具備對建筑改觀變形的能力,與建筑展開“互成性”的相互賦形。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