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湘玲
1953年,受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鄭振鐸先生的邀請,錢鐘書開始編選《宋詩選注》。錢鐘書首先制定了“六不選”標準:押韻的文件不選;學問的展覽和典故成語的把戲不選;大模大樣的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選;把前人的詞意改頭換面而絕無增進的舊貨充新不選;有佳句而全篇太不勻稱的不選;當時傳誦而現(xiàn)在看不出好處的不選。
遵照這“六不選”,錢鐘書不管詩人當時或現(xiàn)如今的名氣,只看詩本身。在宋朝,詩人兼大哲學家葉適是個風云人物,然而在《宋詩選注》中卻找不到一首葉適的詩,而他的學生徐璣的詩竟入選了。鄭振鐸就此提出疑問時,錢鐘書表示:“葉適的詩過于追求煉字琢句,卻忽略了語氣不貫、意思不達,當然不能選用了;而徐璣的詩則個性鮮明,意致靈秀。”他還幽默地說:“盡管葉適是聲名遠播的‘大儒,卻不能跟小詩人排在一起;這仿佛麻雀雖然是小鳥兒,飛得既不高又不遠,終不失為飛禽;而那龐然昂然的鴕鳥,力氣很大,也生了一對翅膀,可是絕不會騰空離地,只好讓它跟善走的動物賽跑去吧?!?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4/28/qkimageszrcszrcs201802zrcs20180244-1-l.jpg"/>
有領(lǐng)導(dǎo)發(fā)現(xiàn)錢鐘書沒有選文天祥的《正氣歌》后,鄭重指出:“自建國以來的宋詩選本中,這首詩都是必選之作,《宋詩選注》也不能例外?!卞X鐘書振振有辭:“《正氣歌》理大于象的毛病極為顯著,理應(yīng)被排除。”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領(lǐng)導(dǎo)認為他這么做實在太欠妥,也不夠明智,便給予嚴厲的批評,而錢鐘書依然堅持己見。
按照慣例,入選的詩都應(yīng)該有作者簡介,錢鐘書也做了這項工作,只不過他只說明了詩人的生卒年、姓名、籍貫及著作,根本不提及身份。有學者對此很不理解,問他:“宋朝那些詩人大多是有功名的人,都有一官半職的,特別是晏殊、寇準、歐陽修、王安石他們都是位高權(quán)重的中央級官員,您怎么不介紹下他們的身份呢?”錢鐘書認真地說:“官職是一回事 ,詩文是另一回事。我要編的是詩選,這和詩人們的官職大小沒關(guān)系。在詩文面前,沒有身份地位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 一切與詩無關(guān)的東西在詩選中都是沒意義的?!?/p>
正是由于錢鐘書堅持原則,勇于創(chuàng)新,才讓《宋詩選注》成為獨具特色的詩選著作。
(編輯/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