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敏
摘要: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眾所周知,在國際學界公認高校主要有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將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新職能提出來,確認了學界一直在呼吁作為高校第四職能的“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把國際交流與合作作為大學的“第五項職能”,是大學建設理念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對于扎根中國辦大學,對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跨文化;國際交流;56+
在市場經(jīng)濟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日益加速,我國高等院校的國際交流合作活動也呈現(xiàn)系統(tǒng)化、多樣化趨勢。國際化在給高校帶來廣闊市場前景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高校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著力提升自身形象。本文通過分析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的研究意義、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等問題,深刻剖析當前國內(nèi)高等院校構建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的重要性、創(chuàng)新性,并對其給予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構建意義
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構建應依托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民族院校,探索設立56+民族跨文化國際交流中心,力圖促進我國56個民族文化和國際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在交融中自信、在自信中繁榮。具體價值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1)跨文化國際交流:在民族文化交流的基礎上,融入國際文化因素,使民族院校同學不僅能跨民族,而且跨國家地進行文化交流,從自己的民族文化中走出去,包容其他民族、其他國家文化,實現(xiàn)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充分利用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的獨特優(yōu)勢,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促進56個民族與國際文化的深入交融,在交融中實現(xiàn)“民族文化自信”;
(2)平臺主題交流:通過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菲斯科舍),采取“線上+線下”、“固定+移動交流”等途徑,開展文化沙龍、歷史文化典型地參觀、文化主題體驗、夏(冬)令營俱樂部等活動,探索有效方式,使之具有可行性。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國家戰(zhàn)略方針,通過探索設立“固定+移動”的方式,促進我國56個民族文化與國際接軌。同時應積極倡導與支持國內(nèi)高等院校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充分發(fā)揮院校優(yōu)勢,實踐高校的第五大職能——“國際文化交流”。
二.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構建背景及其實踐功能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依附于任何組織的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都應具有如下功能:
(1)“線上+線下”:借助跨文化交流中心,研究56個民族文化“線上+線下”的深度交流方式,即在現(xiàn)有56個民族文化的現(xiàn)有交流過程中,利用網(wǎng)絡在線,促進線上認識,線下交流。
(2)“固定+移動”:借助跨文化交流中心,研究56個民族文化“固定+移動”的國際交流方式。在促進民族文化與國際友人的交流過程中,逐漸固定下有效的交流方式(比如文化沙龍)和移動交流方式(比如民族文化典型地體驗)。
三.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構建過程中應研究的內(nèi)容
(1)民族文化交流、國際文化交流的現(xiàn)狀調查與成因分析。通過實地調查,現(xiàn)場訪問等方法,了解各民族同學之間、國際同學(留學生)與國人之間交流的狀況,分析同學們對外民族的看法;通過查閱文獻等方法,探索形成文化交流現(xiàn)狀的成因,并基于此構建文化交流平臺。
(2)統(tǒng)計同學對跨民族、跨國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和了解需求,并基于此作出多樣化平臺設計。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了解我校民族學生對他民族、他國家飲食、婚俗、語言文化的了解程度,并在調查過程中了解對異族文化、異域文化的需求與渴望。
(3)“56 International Culture Center”(56+ 跨文化國際交流中心)的設想并構建?;陂_展文化沙龍、歷史文化典型地參觀、文化主題體驗、夏(冬)令營俱樂部等活動,探索出有效的文化交流方式,并建立切實可行的文化交流網(wǎng)絡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以、固定移動相銜接,實現(xiàn)資源有效配置。
四.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構建過程中擬解決的關鍵問題以及研究方法
(1)網(wǎng)絡平臺問題:網(wǎng)絡平臺是破解我國民族高校大學生乃至全社會文化交流形式局限、文化交流不暢問題的創(chuàng)新途徑,但建立這樣一個平臺需要網(wǎng)絡技術的有力支撐,尤其需要深度挖掘微信平臺的功能,也需要相當?shù)挠⒄Z水平;
(2)移動平臺問題:移動平臺是打破各民族文化與國際文化各自為陣局面的又一新途徑,但如何適應各方需求、采取何種方式達至各方需求是需要深入調研的。
為了解決上列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在構建跨文化國際交流平臺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如下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相關的研究文獻,了解當下民族文化交流、國際文化交流的現(xiàn)狀,整合并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從分析和研究中得到啟示,也發(fā)現(xiàn)不足并有所創(chuàng)新。
(2)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制定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對校內(nèi)外各民族同學以及研究生同學進行是實地調查,獲得有針對性的現(xiàn)實材料,了解受眾關于文化交流的態(tài)度與看法,探索有效的文化交流方式,為最終建立跨文化交流平臺奠定基礎。
(3)實踐嘗試法。通過具體的實踐運作,在實踐中總結理論預期與實踐的差異,再進一步總結和實踐。
當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當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謀求更大貢獻時,對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通曉國際事務和規(guī)則、業(yè)務精湛、外語嫻熟的新時代國際化人才的渴求愈加強烈。發(fā)揮好大學的第五功能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現(xiàn)實選擇,是樹立文化自信、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的客觀需要。我們要時刻清醒,發(fā)揮好大學的第五功能絕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改建中國的大學,絕不是拿起西方的尺子來測量我國的高等教育;既不要仰視也不要俯視外部世界、外來文明,而是以平視的眼光和謙遜、理性、積極的心態(tài),去穩(wěn)步推進國際合作交流。[1]
參考文獻:
[1]張小鋒(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北京教育》雜志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801/t20180122_ 941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