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與社會不斷進步,國內外學術界愈來愈重視傳統(tǒng)民族文化,而高中語文也逐漸將傳統(tǒng)民族文化內涵融入到教學中去。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要增強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底蘊重視,將傳統(tǒng)民族文化貫穿于語文教學中,不但能夠傳揚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對于推進素質教育發(fā)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育;傳統(tǒng)文化;滲透
作為高中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學的內容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文化素養(yǎng),所以高中語文教育教學對于學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要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文化素質,推動素質教育教學的全面開展。
一、 高中語文教育教學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意義
作為高中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與語言運用能力起著關鍵作用,其教學內容和教學質量受到社會普遍關注。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p>
二、 分析高中語文教學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狀況
1. 語文教師忽略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高中是學生形成思維和習慣的重要階段,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要注重教學模式和方法,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民族文化應當要注重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在學習古詩古文時要重視內容理解,并在理解基礎上來指導學生展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對于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有著重大幫助。
2. 過分依賴古文翻譯輔助書
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古典文學作品來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由于語文教師忽略學生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過度依賴古文翻譯輔助書,因此導致學生無法自主學習和理解古文作品。在學習古文作品時,沒有深入理解古文內容,同時還缺乏自主思考問題,因此無法領悟到古文中所蘊藏的思想內涵。
三、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
我在教學中一直注重有關的文化因素,只不過以往是以介紹性為主,近幾年,有意識地轉變?yōu)闈B透,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 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課堂上閃耀
1. 字詞教學中文化色彩的滲透
漢字是表意文字,字詞中文化色彩很濃,我借此使學生在活躍有趣的氣氛中領略中國文化,掌握字詞。
(1)從造字法入手讓學生感受漢字的特點。
漢字是象形文字,但不是只有象形這一種方法,指事、會意,特別是會意這一方法使?jié)h字走向豐富。世界上有許多種古老的象形文字,只有漢字發(fā)展得這么豐富,使用得這么久,這是我們先人的智慧。
漢字的另一特點是音義結合。這要歸功于“形聲”這一造字法,“形聲”使?jié)h字進一步走向科學化、系統(tǒng)化,走向豐富。
(2)讓學生了解初文的變化,增強對漢字的理解。
(3)揭示漢字中的民族審美意識:大羊為美。神“羊”正直斷訟,先民奉羊,羊是美味也是奉神首選物,漢字中以“羊”為文的字總是有美好意義:美、羹、羨、祥、羲、善、羞。
(4)揭示漢字中包含的得先民道德準則,為人處世心理。
2. 篇章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葉圣陶先生反對老師在課堂上包講到底,說有些老師教文言文就逐字逐句講,教現(xiàn)代文就講背景,講大意,講寫作特點……,包講到底當然不行,但適當講背景,講文化常識是必需的。
最典型的是,儒佛道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歷代都有許多人身上折射出這些思想,我在講授相關作品時,總是把作品作者放到這一文化背景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思想內容,藝術特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頌英雄豪杰,慨功名未就,悵早生華發(fā),嘆人生如夢,《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繪仙境,感慨古來萬事如仙境轉瞬即逝,如東流水一去不返,表示要訪名山,尋山水之樂,決不在官場“摧眉折腰”,為什么在一個作品中會有這么復雜、甚至矛盾的內容?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這是因為儒家思想要求文人志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佛道思想中的求仙隱逸、遠離濁世,可使窮士既暫時忘卻煩惱,又能獨善其身。這些文化知識的滲透,使學生不再覺得作品內容不可捉摸,作者思想不可理解。
中學教材中有隱逸色彩內容的作品是很難把握的一類。消極隱逸不是與積極入世相對立么,為什么陶淵明又是高潔的?難道遇逆境就退隱是值得肯定的么?這些問題在學生腦中成了解不開的謎團,于是,文化滲透又可發(fā)揮撥開云霧見青天的作用了。
(二) 糾正觀念,博采深鉆
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教師需糾正觀念,一是教材上的,甚至是課外的作品,不是孤立的,而是文化背景上的一顆顆珠子,珠子與背景之間,珠子與珠子之間都是有種種聯(lián)系的,而且棄去了背景,珠子就不是珠子,而是石粒。二是語文教學不只是教字、詞、句等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哲學文化、倫理文化、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滋養(yǎng),且語文知識的教學還得依靠文化的滲透才會有好的效果。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緊緊抓住文化滲透這把刻刀,刻出教材中作品的風貌,刻出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三) 區(qū)別優(yōu)劣,把握分寸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豐富深厚,有優(yōu)有劣,甚至有些優(yōu)秀的因素也或多或少有時代、階級的局限性。教學中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指導學生辨優(yōu)劣,知取舍。如隱士文化、道德文化等,更需要擦亮眼睛。
四、 結語
我的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對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閱讀、欣賞、寫作能力、心理精神品質有多么大的作用。它是一股活水、一把鑰匙,使我的語文教學血肉豐滿、生動有趣,所以我會繼續(xù)鉆研、實踐。我想,如果語文老師都能這樣做,是語文老師的大幸,是語文教育的大幸,更是學生的大幸。
參考文獻:
[1]陳軍科.人文精神的反思與重建——孔子的禮樂觀[J].寧夏黨校學報,2001,(3).
[2]張文彩.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禮”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36).
作者簡介:
李順卿,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