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婷 韓帥
摘 要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往往把教材視為經(jīng)典,而忽略了語文教學應該是用教材教學而不是教教材。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閱讀的積累,這便要求教師有整合的意識,用整合來打造生態(tài)的語文課堂,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高效、靈動。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材;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8)03-0096-02
1 前言
教材這一被奉為經(jīng)典的工具,往往成為束縛教師自由教學的枷鎖,把學習教材當作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霸谝酝恼Z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是一節(jié)課精讀一篇課文,精講一首詩詞,語文教學的模式是以篇為單位的,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是各自為政,教學內(nèi)容相對單一,信息量相對過小?!盵1]教學時總是挖下許多“知識點”,而挖的深淺卻不得而知。耗時多,效率低,重復教學,成為限制語文發(fā)展的代名詞。因而要轉(zhuǎn)變觀念,重組教材,使教材富有彈性,實現(xiàn)知識點縱向和橫向的延伸,真正實現(xiàn)教材的優(yōu)化使用,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靈動、高效。
2 整合的必然
教材的特點決定了整合的必要性。小學語文教材多為單元編排,設有單元導讀、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和語文園地。單元內(nèi)的課文彼此之間都由主題聯(lián)系著。編者淡化了文體,關注了文本內(nèi)容,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主題明確,人文性強,而作為工具性的寫法、語法等知識缺乏層次性、系統(tǒng)性的貫穿,這便造成語文教學時往往散漫無章,沒有一個整體的觀念,沒有由淺入深的層次性和系統(tǒng)性。因而這便需要對語文教材調(diào)整貫通,刪舊補新,進行重組,形成新的知識脈絡。這樣的語文課堂便猶如一顆茁壯成長的樹苗,有著主枝干,也有著細枝末節(jié),在避免教學內(nèi)容重復的情況下,由易到難地學習,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更鮮明地體現(xiàn)出來,也使課堂教學更符合學生的需求,真正實現(xiàn)以學定教。
3 單元整合
整合有很多種,有學科外的整合,課外資料的整合,跨年級的整合和跨單元的整合……而現(xiàn)行的魯教版語文教材多以單元主題的形式編排,如何在人文性主題不改變的前提下,實現(xiàn)工具性的整合呢?這就需要在宏觀整體性的觀念下,以單元為視角來重整單元教學內(nèi)容。
以魯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本單元以“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為主題,編排了《貓》《松鼠》《白鵝》《白公鵝》四篇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的內(nèi)容是介紹自己所喜歡的動物,習作則是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寫小動物。筆者的發(fā)現(xiàn)是體會本單元明貶實褒的重要表達方式。
整個單元以點帶面地為學生介紹了三種小動物:貓、松鼠和白鵝。如果還像以往那般教學,整個單元下來,學生也就只能感受這三種小動物的風采。同時,本單元所選課文的寫法也比較突出,特別是前兩篇課文都是圍繞事物的特點,把動物寫具體。如果單篇教學,則會造成教學內(nèi)容的重復,因而把《貓》和《松鼠》針對寫法進行整合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層次地進行。
本單元的后兩篇都是講白鵝的,無論是從人文性上,還是從工具性上,都可以進行整合。單就白鵝這一動物的特點來說,便可以進行整合教學。這兩篇課文所寫的白鵝有什么共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學生通過對比閱讀,白鵝的形象更加豐滿,躍然紙上。而寫法上,這兩篇課文最大的特點便是運用反語來表達對白鵝的喜愛之情,這里也可以整合語文園地的“我的發(fā)現(xiàn)”進行教學,讓學生學習這種明貶實褒的表達方法。以《白鵝》為定篇進行教學,在《白公鵝》這篇課文中學以致用,找這種明貶實褒的表達方法在文中是怎么用的,最后在“我的發(fā)現(xiàn)”里總結這種寫法的特點,并進行小練筆練習。這樣既學習了寫法,又練習了寫法;既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同時,在教學這幾篇課文時,提醒學生了解自己所喜歡的小動物有什么樣的特點?有什么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特點?(如《松鼠》課中)為后面的口語交際和習作打好基礎。
這里再以魯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展開整合。本單元有《日月潭》《葡萄溝》《難忘的潑水節(jié)》《北京亮起來了》四篇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語文園地中口語交際為“夸夸自己的家鄉(xiāng)”,還有一個寬帶網(wǎng)的環(huán)節(jié)。首先把前兩篇課文《葡萄溝》和《日月潭》整合起來,可用三個問題串聯(lián):兩個景點的位置分別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它們名字的由來是什么?文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呢?《難忘的潑水節(jié)》可以整合語文園地中的寬帶網(wǎng)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感受不同民族的風俗人情?!侗本┝疗饋砹恕愤@一課則需要進行單元外的整合。
4 單元外整合
脫離單元的視角進行單元外整合,則需要有整體的觀念,對小學內(nèi)所有的課文熟識了解。單元外的整合方法是多維度、多方法的,可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進行整合,如二年級上冊的《北京》這一課,可以整合二年級下冊的《北京亮起來了》,對比一下夜晚的北京和白天的北京有什么不一樣的光景呢?從而讓學生對北京的認識更全面、具體?!短枴泛汀短柺谴蠹业摹房梢哉掀饋斫虒W,特別是《太陽是大家的》這首小詩,對理解《太陽》這一課的最后一段很有益處。
還有寫法上的整合,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和《慈母情深》這兩篇課文可以進行人物外貌、神態(tài)、語言寫法上的整合;《梅花魂》和《落花生》可以進行托物言志的整合;《搭橋》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兩篇課文都有以小見大的特點。
還可以進行文體上的整合,例如:《趙州橋》《太陽》《各具特色的民居》等,可以進行說明方法的整合,以《趙州橋》為定篇進行精講,以《太陽》和《各具特色的民居》為樣本找說明方法;《記金華的雙龍洞》《頤和園》可以以作者游覽順序為特點進行整合。
除了工具性的整合,還有人文性的整合,例如:整合《“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與《地震中的父與子》,感受不一樣的父愛;整合《草》《詠柳》《春日》《宿新市徐公店》,感受不一樣的春日;《一次有趣的觀察》可以整合《爬山虎的腳》,體會觀察的樂趣;《給予樹》可以整合《掌聲》,體會愛的溫暖……
諸如此類的文章還有很多,而且這些文章跨學期、跨學年,如若能優(yōu)化重組進行多維度整合,必然會讓學生的知識脈絡有了縱向的貫穿。教師還可以在縱向貫穿的基礎上,進行同知識點分層次性教學。
此外,單元外的整合還可以整合教材中的選讀課文。例如:《爬山虎的腳》這一課可以整合教材內(nèi)的選讀課文《蟋蟀的住宅》,體會觀察的樂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可以整合《給予是快樂的》這一選讀課文。利用教材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實現(xiàn)課內(nèi)的海量閱讀。
5 整合的模式
既然進行單元整合,就是把已有的教材知識點進行重組,就是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中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拓展閱讀。因而,單元整合課的教學模式可以劃分為單元預習課、精讀感悟課、略讀訓練課、綜合實踐課、習作指導課、群文閱讀交流課以及單元復習課等課型。
單元預習課中一般要解決好字詞、熟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并對單元主題有所了解滲透。精度感悟課則需要教師打破傳統(tǒng)的一課一課講解的模式,整體把握本單元的課文以及課文中所包含的知識點,哪些有異曲同工之妙,哪些有層層遞進之意,哪些有補充說明之妙,在此基礎上,選取相應知識點,重點講解。略讀訓練課則是根據(jù)單元內(nèi)的略讀課文,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這些知識點相對簡單,或者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原則,稍微一提升就能達成目標。綜合實踐課則是根據(jù)本單元的主題,結合語文園地中的綜合實踐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習作指導課和口語交際進行整合,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習作指導并評改。群文閱讀交流課旨在增加學生課內(nèi)閱讀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
“單元整體教學,孩子們在主題探究,悟清得法模塊中習得了方法,然后,我們就從一個單元出發(fā),連接到一種文體;從一篇文章出發(fā),連接到一本書;從一組文章出發(fā),連接到一類文章;從一位作者出發(fā),連接到一個時代。將語文教學和課外閱讀、綜合實踐、寫作整合為一個整體?!盵2]教師拓展相應題材,或相同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實現(xiàn)對教材閱讀的補充、拓展,從而進一步強化知識,在課堂上就實現(xiàn)閱讀的拓展,避免課后學生的懶散、松懈。最后,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總結,展開單元復習課,使知識能夠再現(xiàn)于學生的腦海之中,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
以魯教版《語文》五年級下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的單元主題為“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包含《老人與海鷗》《跑進家來的松鼠》《最后一頭戰(zhàn)象》《金色的腳印》四篇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首先通過單元預習課,結合自主學習任務單,讓學生認讀生字、詞語,正確朗讀本單元課文并會寫本單元中難寫的生字。此外,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通過讀文,初步體會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礎上,整合《老人與海鷗》和《跑進家來的松鼠》,讓學生感受運用不同方法表達人物情感,從而感受作品的異曲同工之妙;并在《最后一頭戰(zhàn)象》和《金色的腳印》中聚焦動作神態(tài),走進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借此開展解說《動物大觀園》的綜合實踐,開展口語交際并指導寫作。
根據(jù)單元主題,選編《珍珠鳥》《小獅子愛爾莎》兩篇講述人與動物之間建立深厚感情的文章,和《新聞兩則》《鳥兒的偵查報告》兩篇展現(xiàn)人類對動物的無知和殘忍的文章。在美與丑的對比中,喚起學生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
6 結語
可以說,課內(nèi)整合教學改變了以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學模式,是比單篇教學站位更高的教學模式。它要求教師不僅要對課標認知明確,對教材有整體性把握,充分考慮每一個單元聽說讀寫的教學內(nèi)容和層次,而且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已有知識、能力有清晰認識,并對學生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甚至是整個小學的認知水平與能力培養(yǎng)進行整體規(guī)劃。心懷學生,胸有大局,眼觀細節(jié),這就是整合所必需的!
參考文獻
[1]劉燕.課內(nèi)整合 追求高效[J].新課程:小學,2011(11):56-57.
[2]程杰蘭.彰顯整合的智慧:小學語文“單元整組教學”實踐探索[J].科學咨詢,2013(3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