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倡導構建高效課堂,要求教師在平淡、簡單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獲得最有用的知識與技能,做到一課一得。文章試圖從高效課堂概念入手,著重從精心備課、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提問三個方面提出高效課堂構建對策,希望能借此給其他教師一定參考借鑒。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通過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來高質量、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實踐來盡可能獲得最大化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否實現了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成長,是判斷一節(jié)課是否高效的重要依據。如果學生在一節(jié)語文課的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了學習方法,還獲得了知識與能力,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是看著熱熱鬧鬧,實際空虛無聊,那么這節(jié)課就是高效的。
一、 精心備課,奠定高效課堂基礎
備課在課程教學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教學地位,并在其中發(fā)揮著尤為重要的教學作用,所以有效的課程備課是高效課堂構建的基礎。而教師備課水平及能力的高低直接關乎課程備課是否有效,進而影響到高效課堂的構建。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首先應當立足于語文教材,全面深入地對語文教材進行研讀與整合,在備課和教案內容中要能夠使教材內容得到充分的反映與表達,避免出現知識系統(tǒng)性的殘缺和知識點的遺漏等問題。其次,語文教師應當對學生語文學習情況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把握學生現階段語文學習能力及水平,進而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水平來對備課內容予以不斷調整和完善,實現備課質量的提升。最后,由于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學習個體,所以在全面把握的基礎之上,語文教師還應當準確把握學生的差異化、個性化學習習慣和需求,在備課過程中針對學生學習層次以及學習能力的不同,采取有效的備課措施,設計出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備課過程中就將因材施教性充分體現出來。
二、 創(chuàng)設情境,又快又準走進文章
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表明了其能夠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情境教學法簡而言之就是指教師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運用一定的手法來創(chuàng)設一個與教學內容高度契合的模擬情境,讓學生能夠在這個模擬情境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認同感,最終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的時候,語文教師就可以先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及配合相應的圖片來導入課文并創(chuàng)設情境。師:小朋友們,冬天到了,寒風冷颼颼的,但是,我們最盼望的下雪天到了??吹竭@漫天飛舞的大雪,你會怎么辦呢?說說看!(出示冬天來了下雪的圖片)看,雪后的大地,白茫茫的一片。樹上,房子上,草地上,到處一片雪白。這時候,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就這樣通過語言及圖片的配合(甚至可以播放一些背景音樂)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雪地情境,幫助學生將注意力更好地融入到課文內容中去。又如,在教學《魯班造傘》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魯班是一個通過努力觀察、思考、實踐發(fā)明了好用的傘,給自己及他人帶來了方便,我創(chuàng)設一個魯班再游西湖的情境。師:造出了雨傘后,魯班和妹妹又去游西湖了,為了彌補上次的缺憾,他們特意選擇了一個下著雨的日子。撐著傘走在西湖邊上,雨水()從傘蓋上流下來,妹妹()對魯班說什么呢?補白設計引導孩子們想到用書上的詞語“不停地”“興奮地”,這是他們通過朗讀對課文的理解,“妹妹對魯斑說什么”這一問更觸動了孩子們的思維,他們發(fā)言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同時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即體會魯班勤思考,多觀察,愛動手的優(yōu)良品質。如此,借助語言、圖片、音樂等手段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特點,而且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受課文的意境,加深對課文的印象,進而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三、 有效提問,引導學生多思多用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激發(fā)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然而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提問的隨意性無疑大大降低了提問的有效性。具體表現在有些提問忽略了小學生當前階段的身心特點、興趣點以及學習能力與水平,使得學生對語文教師的提問沒有回答興趣,甚至產生厭倦、畏懼情緒,這無疑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使得語文課堂教學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tài)。所以在提問的時候,語文教師應當注意根據教學內容,并考慮到學生當前階段的身心特點、興趣點以及學習能力與水平,設置具有相應深度及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多思多用,來激發(fā)學生的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教師想要教授的知識。如在學習《麻雀》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與感受小麻雀的弱小,除了在第3自然段讓他們找出描寫小麻雀外形,神態(tài),動作的句子外,我還引導他們把2、3自然段合起來讀,讓他們感受在作者對比式的描寫中小麻雀顯得更加弱小了。師:從小麻雀的動作神態(tài)外形描寫中我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幼小與無助,如果把2、3自然段放在一起讀,這種感受會更加強烈,讓我們來試一試。你感受到了嗎?從哪里感受到的?是呀,獵狗的強大更加映襯出小麻雀的弱小,二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獵狗比,小麻雀是弱小的,在世界上有沒有比兇猛的獵狗更強大的呢?快速瀏覽這一部分,找一找。是的,在大自然面前小麻雀更顯得弱小可憐。兩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產生了再讀課文的動力,同時伴隨著的還有他們的思考。此外,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容易忽視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的作用。當學生的回答得不到教師有效的反饋與評價,這就無形中降低了提問的有效性。所以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有效提問的基礎上,還必須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效性的評價。如《魯班造傘》一課,當學生感受到魯班有了造傘的美好愿望時,用交談的方式問學生,師:孩子們,你們有自己的理想愿望嗎,說出來聽聽。小孩子是天真,向上的,他們說的不一定現實,但一定會很美,所以當他們帶著向往與激動說出自己的愿望時,我毫不吝惜地夸贊他們:同學們的愿望都很美好。有時及時的鼓勵性評價,更有助于促進學生對問題探索的動力,提高探究問題的興趣。
作者簡介:
趙海芳,遼寧省沈陽市,沈陽市于洪區(qū)于洪新城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