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馬 梁冬梅
位于德國斯圖加特的戴姆勒總部,在2月26日迎來了一位特別的客人—李書福。這位中國同行和新晉老板,親臨戴姆勒拜訪各大高層。
并購是企業(yè)加速發(fā)展的一種高效方式,2017年中國企業(yè)的海外并購十分活躍,達成了1 405億美元的跨境交易,是目前中國海外并購史上的第二大年份。而吉利絕對是這一年中國海外并購大戲中的主角之一。
2017年,吉利以39的億美元入股沃爾沃集團,成為這家卡車制造商最大股東;收購了陷入困境的馬來西亞車企寶騰 49%的股份,以及英國跑車品牌蓮花汽車的控股股權;11月收購飛行汽車企業(yè)Terrafugia等。
并購融合海外企業(yè)并不是一件易事,吉利頻頻出手的底氣,源自于它與沃爾沃成功融合的經驗。
2010年,吉利歷經波折終于拿下沃爾沃。
并購之后的事情千頭萬緒,而李書福此時做得最多的卻是打氣—為這個老牌團隊注入信心。
自1999年被福特收購之后,沃爾沃董事會逐漸開始失去話語權。在沃爾沃工作超過30年的工會代表格林稱過去的董事會是“紙上董事會”,重要事項都是,由福特汽車總部迪爾伯恩的人直接做決策。
在福特汽車董事會上,圍繞沃爾沃汽車的話題通常在15分鐘內結束。公司超過5 000萬美元的投資計劃都必須通過福特董事會批準。習慣了被忽視的沃爾沃團隊,在并購的第一次正式董事會上,沒人知道該何去何從,未來會發(fā)生什么。
吉利收購沃爾沃是要進攻全球市場,而不是想養(yǎng)個大小姐裝點門面。
第一次開會,李書福就說明了吉利與沃爾沃的關系:“沃爾沃是沃爾沃,吉利是吉利,兩者是兄弟關系,而非父子關系。自由發(fā)展,充分釋放活力和闖勁?!?/p>
被束縛已久的沃爾沃需要空間,這就是李書福提出的,要放沃爾沃這頭“老虎”歸山,再讓其重新出山。
據沃爾沃高管約克·安沃回憶:“李董事長總是鼓勵我們說,沃爾沃最大的風險就是不敢冒險,你們需要去冒險,明智地去冒險,要有雄心壯志?!?/p>
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李書福曾經在一次集團內部演講中,對比了沃爾沃與奧迪、寶馬、奔馳三家公司,自1982-2009年的銷量情況,并得出結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沃爾沃汽車管理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受到制約,戰(zhàn)略上失去主動權,從而被寶馬趕超。
被捆住的沃爾沃需要松綁,需要恢復主觀能動性。
李書福對于沃爾沃管理層的多次信心喊話在某種程度上有了效果:沃爾沃轉型項目小組快速成立,新的愿景規(guī)劃很快提出。到2020年,沃爾沃將實現全球銷售80萬輛,其中通過在中國建廠要實現20萬輛,占據中國豪車市場20%的規(guī)模。
“目標定好了,你們干吧!”李書福說到做到,給錢、建廠、最大限度放權,沃爾沃也沒有辜負這位中國老板的信任。
2014年,沃爾沃XC90橫空出世,這是沃爾沃1988年以來最為豪華的扛鼎之作,是基于吉利110億美元技改項目投入開發(fā)的第一款新車。這款車一推出就收到來自全球的30 000多份訂單,這對沃爾沃的發(fā)展來說是一個極其成功的突破,意義重大,沃爾沃人開始真正意義上找回曾經的王者風范。
被收購的7年,沃爾沃整體呈現向上發(fā)展趨勢,各項數據快速復蘇。2017年,沃爾沃銷量創(chuàng)下新的紀錄,全球銷量對比2016年增長7%,達到57.1萬輛。中國是沃爾沃全球最大的市場,去年在中國地區(qū)的銷量同比增長25.8%,售出11. 4萬輛。
在管理、市場等主線外,合作協同與之是同時展開最重要的事。
協同效應是幾乎所有并購項目的目的之一,李書福希望通過雙方合作,把沃爾沃的成本降下來;反過來,通過沃爾沃的技術合作,將吉利汽車的技術提升起來。
2011年,受美元貶值、歐元升值影響,沃爾沃匯兌損失達30億~50億元。打通合作協同、降低成本,沃爾沃扭虧為盈迫在眉睫。
但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沃爾沃都認為自己和吉利的合作,并沒有基礎。
為了打消沃爾沃的疑慮,李書福在忙著為沃爾沃融資的同時,著手邀請董事會成員來中國近距離看看吉利的實力。
當時的董事漢肯·塞繆爾森來中國仔細看了看吉利的實力,通過對吉利供應鏈價格的了解,發(fā)現其有出色的議價能力,產品有很好性價比,他認為如果和吉利匯聚各自的能力,將有更大的“當量”。
合作的基礎產生了。2011年,沃爾沃-吉利對話合作委員會成立后,雙方正式開始技術合作。
“也許沃爾沃從沒有經歷過這么快速的成長?!痹?012年加入沃爾沃負責制造、并于2013年肩負起采購的拉爾斯·鄧看來,吉利與沃爾沃的合作,帶來了真正的雙贏局面。尤其是在采購上,可以說是“成果顯著”。
沃爾沃有八成的增值服務要依靠外購,產品的增值空間很大程度依靠供應商,因此將采購與制造整合,吉利為此成立了成本委員會和采購委員會,規(guī)定沃爾沃側重供應商質量管理,吉利側重商務談判。但當吉利完成商務談判后,沃爾沃卻遲遲不肯簽字。
沃爾沃還是在遲疑。當吉利實現了在張家口建立發(fā)動機廠,并在原有合同上降低20%的成本承諾后,沃爾沃漸漸相信了吉利。這個過程中,吉利“為了用戶而設計,不要浪費錢,如果客戶不打算為某個功能或設施付錢,就不要提高配置”的理念,打破了沃爾沃“對每個細節(jié)都要精益求精”導致成本過載的思路。
通過合作協同,吉利全新的工作方式讓傳統的沃爾沃找到了收支平衡點,并讓沃爾沃加深了對中國市場的理解。
曾有人問李書福,吉利成功融合沃爾沃,靠的是什么?
他的答案很排比:靠溝通互信;靠合規(guī)合法;靠和而不同;靠與工會組織坦誠相見,同舟共濟;靠尊重歐洲成熟的商業(yè)文明。通看吉利與沃爾沃的融合過程,發(fā)現“放低姿態(tài)、放遠目光,彼此成就”可以基本概括吉利的融合思路。
隨著國內資本的成熟,類似吉利這種成熟企業(yè)跨國并購將成為常態(tài)。拿下一家企業(yè)并不難,如何完成并購之后的管理才是真正的重點。上汽當年并購韓國雙龍倒虧幾億元的教訓仍歷歷在目。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吉利與沃爾沃8年的融合經驗,或許能為這個日漸熱鬧的市場,貢獻值得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