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春(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稱謂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的研究相對于稱謂語的研究要稍微滯后一些,并且迄今的研究一般只是關注在稱謂語的缺位或者缺環(huán),或者是兩種語言對比之后的不對稱,并沒有整體意義上的不對稱研究。稱謂語內部缺位的研究主要有郭熙《當前社會稱謂缺位現(xiàn)象小議》,
盛麗春在《人稱稱謂語的不對稱性淺析》中分析了個人稱謂不對稱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并闡述了造成這種不對稱的因素。劉洋的《社會稱謂語缺位現(xiàn)象及其補位形式式研究》,在對南寧社會成員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社會稱謂語的使用,總結了社會稱謂語缺失的類型和原因。漢語和英語稱謂語的不對稱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親屬稱謂語的研究上,其中邵黎黎《漢英語中親屬稱謂詞的不對等性》比較突出。
綜上所述,本體研究是稱謂語研究較為完善的一個方面,尤其是親屬稱謂語的研究上。從最早的《爾雅》至今,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使用上,對稱謂語的對比研究都在興起。如今的對比研究主要從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探究兩種語言的異同。而且大多數(shù)研究都是基于親屬稱謂語的對比。稱謂語的不對稱研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處于空白狀態(tài),直至20 世紀 90 年代,稱謂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才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大部分的研究稱這種現(xiàn)象為“缺位”或“缺環(huán)”。很多研究沒有以一個統(tǒng)一的類標準對不對稱現(xiàn)象進行分類,只對比了零散的詞語,而且很多研究也只是關注到了稱謂語的“缺位”現(xiàn)象,并未對“缺位”或者“不對稱”現(xiàn)象作出系統(tǒng)的科學的解釋。在漢英稱謂語的對比研究中,親屬稱謂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是以往的研究的重點,而且探討的都是文化原因造成的差異。事實上,文化因素是不可避免且十分重要的原因,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一些其他因素。因此,筆者希望通過研究,對漢英社會稱謂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作出簡單分類,并嘗試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其不對稱的原因,以期對學習和教學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在《稱謂語》中,馬宏基和常慶豐一開篇就說:“當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時,我們必須首先準確地理解這個術語的含義;只有掌握術語的含義,我們才能清楚地討論討論對象和范圍,以便我們能夠深入地分析問題?!痹谏钊胙芯壳?,有必要對稱謂進行準確的界定。從古到今,稱謂語的定義可以用多種方式來描述,英國著名語言學家Fasold給出了最簡單最明了的定義。他提出:“稱謂語就是說話者在說話時稱呼其說話的對象所用的詞語?!保‵asold,2000)從其定義可以知道,稱謂語包括稱呼者、被稱呼者和反映雙方關系的稱謂詞三個方面。在我國,“稱謂”二字最早出現(xiàn)在《晉書·孝武文李太后傳》里,“雖幽顯而謀,而稱謂未盡,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該“稱謂”指的是對人的稱呼。而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稱謂”的定義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別的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由于身份、職業(yè)等等而得來的名稱,如父親、師傅等”。
根據上述對稱謂語的定義,筆者認為社會稱謂語就是除了親屬稱謂語之外的稱謂語。社會稱謂語是指在社會交際過程中,在不具有親屬稱謂關系的人之間使用。由此可知,社會稱謂語比親屬稱謂使用更廣泛更普遍(馬宏基,常慶豐,1998)。田惠剛(1998)認為:“社會稱謂語主要指人們在交往中根據雙方的社會地位時所使用的社會用語。該社會地位一般指職務、職稱、學銜或其他頭銜等。它還指除了親屬稱謂語外,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相互關系。與悠久歷史的親屬稱謂語相比,社交稱謂更局限于社會生活和時代,極具鮮明的時代特征、民族特征、階級特征和社會分工特征,個性突出、交流性強。使用靈活性強。
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通稱稱謂語是指社會上不區(qū)分被稱呼者的年齡、身份、職業(yè),廣泛使用的稱謂語。這種稱謂語使用頻率高,數(shù)量少,而且被廣泛使用?!币话阏f來,根據時代的發(fā)展,出現(xiàn)以下常見的稱謂語:小姐、女士、美女、先生、帥哥等?!跋壬庇糜谀行?,“小姐”、“女士”用于女性。它們既可以直接用來面稱,也可以附加在姓氏、名字、姓名、職銜后面。比如:李先生、梁女士、林小姐、王班長等。
在英語中,常用的通稱稱謂語有:Sir、Madam、Miss、Mrs.、Ms.等。通??梢苑譃槿悾旱谝活愑?Sir、Madam、Miss,于陌生人之間使用。Sir、Madam通常大寫,用于比較正式的場合。Miss.可以單獨使用表示對陌生女性的稱呼,還是小學生對女教師的尊稱。第二類是 Mr.(Miss.、Mrs.、Ms.)+姓,比如:Mr.George,Miss.Elisabeth 等這種用法是最常見的。通常而言,Mr.用于任何年齡的成年男子;Mrs.用于已婚女性;而Miss.用于未婚或單身女性,不受年齡的限制。Ms.是西方社會女權運動后新出現(xiàn)的詞,可以指任何年齡的成年女性。第三類是 Mr./Madam +軍銜、官銜。Mr.Major、Mr.President等。通過以上描述,筆者發(fā)現(xiàn)漢語和英語社交稱謂語中都存在通稱稱謂語,但是它們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意義上都不一一對應,即它們之間存在著不對稱現(xiàn)象。
筆者發(fā)現(xiàn)除了通稱稱謂語存在不對稱現(xiàn)象外,恭敬稱謂語也同樣存在使用不對稱現(xiàn)象。恭敬稱謂語指的是為了表示對稱呼者的尊敬,對對方的尊稱?,F(xiàn)代漢語中,常見的表示恭敬的稱謂形式有以下幾種:
①姓氏+“老”:梁老、黃老等。
②姓+“公”:周公、葉公等。
③名+“老人”:冰心老人等。
④“老”+姓/同志:老同志、老林、老李、老王同志等。
⑤“貴”、“尊”、“令”+其他稱謂:貴人、尊夫人、令尊、令愛等。
⑥特殊的敬稱:先生、夫人、老師等。對受人尊敬的學者或者德高望重的長者用“先生”稱呼是一種尊稱,這種稱呼不分男女。
⑦現(xiàn)代漢語中對長輩使用擬親屬稱謂語也是一種恭敬稱謂語。比如:稱呼陌生人的老人為“爺爺”、“奶奶”,除了表示親近外,還有尊敬之意。稱呼年紀較高的學生為“學長”、“學姐”也是一樣,除了親近,還有尊敬之感。
英語中常用的表示恭敬的稱謂有以下幾種形式:
①通用頭銜 Mr./ Mrs./ Miss/ Ms.+姓氏,Mr./ Mrs.Green,Miss Brown
②Mr./ Madam +官 銜 / 軍 銜,Mr./ Madam President,Mr./Madam Major
③特殊敬稱:Sir, Lady, Lord, Ladies and Gentlemen等。
筆者發(fā)現(xiàn)漢語和英語都經常使用恭敬稱謂語,但是漢語使用更加頻繁。漢語中一般不會直呼長輩的姓名,這是不禮貌的行為。當然,漢語中使用的擬親屬稱謂語部分也是恭敬稱謂語,這在英語中基本是不存在的。由此可知,恭敬稱謂語的使用頻率和范圍在漢語和英語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和英語使用恭敬稱謂語相比,漢語中使用恭敬稱謂語的頻率較高,范圍較廣,兩者在恭敬稱謂語的使用上存在不對稱現(xiàn)象。
漢語和英語都可以使用姓名稱謂語,但是在使用時用法有所不同。漢族人的姓名由“姓”和“名”兩部分組成,其中,“姓”是家族傳下來的,不可以更改,“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取的。英語國家的人姓名結構和漢語中姓名結構相反,名在前,姓在后。結構是:given name + fi rst name ,通常信教的人還有教名。有的英美人有好幾個名字,全部放在中間,稱為“middle name”。我們主要討論漢語中姓名使用的頻率和英語中姓名使用的頻率的不同。漢語中姓名的使用是有講究的,尤其是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一般不能直呼其名,這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但英語國家中沒有這種說法??傊?,英語中的姓名稱謂語的使用較漢語中姓名稱謂語的使用頻率高,范圍廣。因此,在漢語中可以直呼其名,那么在英語中也可以直呼其名。由此,我們知道,英語中姓名稱謂語的使用較漢語中姓名稱謂語的使用普遍,這兩者在使用范圍上存在不對稱。
語言是在一定范圍內受社會的影響的。語言會隨著社會變遷而變話,但二者的變遷卻不會同步。通常來說,社會變遷有突變和漸變兩種類。社會的突變一般不會導致語言的突變。相比之下,社會的漸變是絕對的,語言也是在社會的漸變中不斷發(fā)展的。性別稱謂語的使用出現(xiàn)了不對稱的現(xiàn)象,其表現(xiàn)為對應的稱謂語缺失,比如:
光棍——* 單身漢——*流浪漢——*
該類稱謂語僅僅是表示男性的稱謂語,沒有對應的表示女性的稱謂語。根據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可得而知:社會發(fā)展變化,語言也在發(fā)展變化,但是語言的變化不一定和社會的變化保持一致。男性占主導地位,這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是常態(tài),因此,所有的社會活動包括語言都以男性為主體。這就導致了語言中有很多詞語只有表示男性稱謂。同樣,在很多詞語中,女性總是在男性的后面,例如:夫妻、男女、父母、兄妹等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男女社會地位變得平等。但是因為語言與社會變化發(fā)展有時不同步,此時稱謂語就會出現(xiàn)不對稱。
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英語中有一類稱謂詞語,它們的發(fā)展態(tài)勢與社會的發(fā)展保持一致。這類詞有:
Chairman——chairwomanpoliceman——policewoman
Salesman——saleswomanstatesman——stateswoman
上述詞語中,左側是傳統(tǒng)意義上指稱這一類人的稱謂語,既可以指稱男性,也可以指稱女性;右側詞是隨著女權運動新興起來的稱謂語,只指稱女性。隨著右側這些專門指稱女性詞語的興起,左側的詞語也開始專門指稱男性。不得不說這是語言的一個發(fā)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男女地位的平等,使用明顯有標記男性的詞通稱男女,很明顯是語言滯后的一個表現(xiàn)。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必然會導致語言越來越具體。語言發(fā)展的表現(xiàn)之一正是男女稱謂語的分用。
除了眾多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導致社會稱謂語中使用不對稱的文化因素,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杰布朗在社會語言學語言稱代問題和社會稱謂語的研究上作出了巨大貢獻。學者楊永林總結了布朗的研究:(1)代詞對稱所內含的權勢語義所反映出的權勢社會關系是一致的,在實際應用中,語言反映出說話人雙方的社會地位、身份等方面不盡相同,且不可互換;(2)代詞對稱系統(tǒng)中, V 與和T 兩種形式的非互換性原則及其選擇是有權勢關系所決定的(V 指代語言使用過程中的一切“禮貌形式”,T 指代語言交際中出現(xiàn)的所有“熟悉用法”);(3)由于社會成員關系的異同與權勢并非完全有關聯(lián),因此代詞對稱系統(tǒng)又有了等同的語義表現(xiàn)(楊永林,2004:79)。根據以上發(fā)現(xiàn),可得而知: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地位、意識形態(tài)、職業(yè)性質,甚至某方面專業(yè)水平或生活經驗的多寡,都會構成抽象意義上的“權勢概念”,這就決定不同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稱謂語。布朗的另一項研究表明,美國社會中的稱謂系統(tǒng)存在著以下語義模式:(1)彼此直呼其名;(2)彼此采用頭銜加姓氏的方法;(3)非對稱性選擇方式。由于文化的影響,支配非對稱性選擇的因素可以是職位、年齡、性別等等。稱謂系統(tǒng)中語義關系的選擇呈現(xiàn)出一種權勢,即其中一方擁有首選權利的互動發(fā)展模式(楊永林,2004:81)。
其次,部分稱謂語在面稱上也存在著不對稱現(xiàn)象。眾所周知,關系稱謂語一般是成對出現(xiàn)的,如:老師——學生,同學——同學,醫(yī)生——病人等。若雙方是同學關系,在面稱時,可以相互稱呼對方為“同學”。但并不是所有的關系稱謂語都可以成對稱呼,比如,學生可以用“老師”來稱呼老師,但是老師一般不會以“學生”來稱呼學生;同理,“病人”可以直接稱呼“醫(yī)生”,但是“醫(yī)生”一般不會直接稱呼病人為“病人”;正由于權勢和等同關系的差異,這類稱謂語在面稱時才不能互相稱呼。在交際中,處于權勢的一方在選擇稱謂時有首選的權利,因此在實際稱謂中會出現(xiàn)不對稱現(xiàn)象。
同理,權勢和等同原則也同樣適用于英語稱謂語中。雖然西方人大多追求平等和自由,但是英語國家對“直呼其名”只是不禁止,(不像“直呼其名”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不禮貌),并不提倡。處于交際權勢的一方有優(yōu)先選擇權的,比如:boss 對 employee 的稱呼要比 employee 對 boss 更隨意,選擇性更強,既可以直呼其名,也可以以“Mr.+名字”稱呼;employee 對于 boss的稱呼相對比較局限,通常情況下優(yōu)先使用“Mr.+名字”的形式稱呼,如果員工和老板關系融洽,工作中才會考慮用姓名稱呼。
本文簡單歸納了現(xiàn)代漢語與英語中社會稱謂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通過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分析和歸納,筆者對稱謂語的研究有了一個全新的角度。稱謂語和語言一樣,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變化,有新的稱謂語產生,同時也會有舊的稱謂語消失。稱謂語的使用背后折射出的社會、文化因素更體現(xiàn)了其在整個語言系統(tǒng)中的重要性。新的語言觀告訴我們,學習一門語言意味著學習一種新的異族文化,需要我們敏銳的文化感悟力。該研究讓筆者深刻地了解了語言、文化和社會三者的關系。更重要的是,這種社會文化視角能促使我們思考語言學習的意義、方向和途徑,而這都將推動我們的英語學習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