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智穎
(赤峰學院 學生工作處,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是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但在我國入讀高校的學子中,卻有大批學生面臨著經濟方面的困難,對學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身心健康發(fā)展都造成了一定障礙.多年以來,中央及各地政府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力度不斷加強,資助規(guī)模不斷擴大.據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政府及各類社會組織、愛心人士對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的資助人次達到了4281萬人次以上,總金額超過955億元人民幣,在十年時間內,增長了3.6倍.但當下我國高校的資助工作仍然呈現出精準度不足的問題,使得資助工作不能夠有效滿足貧困學生的需求.在本文中,筆者力圖對我國當下高校資助工作中存在的精準度缺陷進行解釋,有的放矢地提出具有建設性的解決建議,解決家庭困難學生的燃眉之急,為我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有所助益.
所謂的資助對象識別困難是指在眾多的高校學子當中,難以有效地區(qū)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非困難學生,而在貧困生內部,也難以有效地甄別其經濟困難程度.可以說資助對象的識別是高校精準自主工作開展的前提基礎,一旦在資助對象方面發(fā)生判斷錯誤,即便后續(xù)工作安排地再科學合理,程序完善,對真正有需要的貧困學生來說也是于事無補的,反而會助長騙取補助者的氣焰,浪費國家及社會的扶貧財政資源.之所以出現此種情況,根源在于我國高校中普遍采取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法和程序方面過于僵化.目前,高校貧困學生的認定方式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出具相應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材料,由本人提出申請,經過集體民主評議、所在學院、學校相關機構的審核之后提交地方教育部門的方式來進行.采用此種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較為敏感脆弱的心理,學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和需求來決定是否參與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當中.從整體角度來講,多年來,我國高校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規(guī)范的對象認定方式.但此種完全由學生自主申請啟動的資助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近年來,隨著功利主義思想在大學校園內部的蔓延,部分學生在價值觀念方面發(fā)生了不良傾向,在面對金錢時,往往不能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選擇,許多家庭經濟狀況并未達到貧困標準的學生,通過虛構經濟困難證明材料,虛假陳述等方式獲取了貧困生資格,而學生所在班級、學院、學校在對此進行審核的過程中也往往流于形式,僅僅進行形式審查,難以精準地識別資助對象的現實需求.在此種情況下,此類并非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通過虛假申報獲得了相應的經濟補助,而在名額有限的條件下,其他有真實幫扶需求學生的名額則被擠占,精準資助工作的開展也就成為了無稽之談.
資助力度存在不足,主要是指在資助資金的數額及資助對象的廣泛程度上仍然不夠.近年來,雖然來自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社會助學組織、愛心人士的高校資助力度不斷加大,覆蓋面顯著提升,但這并不意味著針對我國高校貧困生開展的各項資助活動已經能夠完全滿足貧困學生的生活所需.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其中即包括基本的生存、生活需求,也包括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發(fā)展需求.長期以來,受制于填補主義思想的影響以及對艱苦奮斗思想的錯誤理解,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時,竭力避免受資助對象獲得相對較高的金錢資助,而是將這一數額限定在滿足學生基本的生存需求的層面上,并且嚴令禁止受資助學生在生活上的奢侈消費.但這一資助方式在如今看來,顯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剛剛結束的黨的十九大中,習總書記明確提出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已經發(fā)生了轉變,換言之,多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騰飛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使人民擺脫了物質資源嚴重匱乏的歷史問題,而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當中,社會矛盾的解決在于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問題上.我國的高等院?;痉植荚诟鞔笾谐鞘挟斨?,城市基本消費水平較高,學生除了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外,也需要充實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基本的社交生活,從時代的發(fā)展角度來講,實現社交需求、自我實現等目的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物質條件的充實.高校資助工作的老舊觀念對當下的高校貧困生來說是一種束縛和過度限制,反而會使得貧困生因得不到基本文化、社交需求的滿足而落后于他人,甚至在心理層面出現更為嚴重的問題.因此,從這一層面來分析,高校貧困學生能夠得到的發(fā)展性資助尚且存在不足.
多年來,我國高校的自主管理體制一直處在更新緩慢的境地當中,與我國經濟文化的建設速度和高校學生的實際需求轉變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我國的高校資助管理體制是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高考恢復后逐漸建立起來的,因此在管理體制方面仍然保留著一些計劃經濟時期的色彩,管理體制較為陳舊,管理程序煩瑣,形式主義的審核方式和疏于管理的事后監(jiān)督體制都嚴重制約了高校資助精準化、有效化的實現.而在長期的建設發(fā)展過程中,此種冗雜又相對低效的資助管理體系既欠缺內生的完善動力,又缺乏外來的重構因素.此種管理體制的陳舊一則使得家庭貧困的學生在獲取相應的自主過程中必須歷經較為漫長的審批手續(xù),從申請到相關款項發(fā)放甚至要歷經半年之久.二則往往只能在每學年或每學期的固定時段中開展,對于家庭突發(fā)事故,造成經濟困難的學生沒有設置相應的應急資助制度,使得此類學生往往會陷入困境,只能依賴非程序化的募捐手段來緩解燃眉之急.三則此種陳舊的管理方式也使得資助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弊端難以有效地暴露出來,家庭貧困的學生得不到相應的救濟,騙取資助的學生也不會被輕易篩查出來,得不到相應的懲戒,甚至有部分高校工作人員從中牟利,將腐敗的黑手伸入貧困學生的資助資金當中,嚴重制約了高校精準資助工作的有效開展.
資助方式的不科學是指高校中針對貧困學生的資助方法過于刻板,資助力度、資助對象都與貧困學生的實際需求不吻合.多年來,在資助方式方面,我國高校的資助體系可以分為有條件資助和無條件資助.有條件資助是以參加校內勤工助學工作或達到一定成績標準的為主的,以付出一定勞動、刻苦學習成績優(yōu)異換取獎助學金的助學方式,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學校自設的各類獎學金、勤工助學收入等皆在此范圍之內.無條件資助則是以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為主要評定標準的物質幫扶,國家助學金、學校自設的各類助學金屬于此類.從資助比例和資助力度來講,后者要遠高于前者.無條件資助雖然可以使學生更輕易地得到相應的金錢或物質補助,也不需要為此付出一定的時間或勞動,使學生能夠將時間和精力放在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當中去.但此種資助方式是存在一定弊端的.無條件資助的比例過高,容易在學生中滋長“坐、等、靠、要”的思想,而有條件資助更有利于學生奮發(fā)自強,養(yǎng)成勤勞獨立的良好價值觀念.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資格認定方面的精準化是高校精準工作機制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在現有的認定框架模式下,應加強對學生家庭情況的實質性審查,綜合考量學生的家庭收入情況、負債情況、家庭成員的勞動能力等因素,合理調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在這一過程中,在高校內部,應當整合歷年來的貧困學生檔案,提煉其中的關鍵信息和基本情況,結合高校所在地的實際消費需求,學生的文化發(fā)展需求,設計出一套評估判斷方案,更為具體地量化認定標準.在貧困學生的認定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逐項打分,思想政治輔導員、各二級學院對此也應當進行嚴格的把關和二次審查,對比學生的檔案情況,有條件的可以對學生家庭所在的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組織進行電話、網絡調查,避免弄虛作假的情況發(fā)生按照盡可能地實現評定結果的公平.在校內構建互聯網監(jiān)督平臺,暢通反饋機制,嚴厲打擊虛假申報的現象.
從總體上來講高校資助工作力度的精準化要求拓展資助的種類及方式,設定更為靈活機動的、層次多元化的資助形式.在高校的資助實踐中可以發(fā)現,即便在真實的貧困學生群體當中,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個人情況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對于不同情況的學生給予相同數額或力度的資助支持顯然是不夠精準的.對于家庭赤貧的學生來說,政府及學校所提供的資助僅僅能夠保證其在校期間的基本生活問題,而難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物質需求,而對于家庭情況僅是略有困難的學生,大額的獎助學金又超出其生活發(fā)展所需,可能助長奢靡消費.對此,筆者建議,各高校應當在下一步的資助工作中,進一步細化資助的分配方式,例如,將現有的三類資助等級細化,構建資助檔案制度,建設學生家庭因突發(fā)事故或大病致貧的應急資助機制,更為合理機動地調整資助的力度及范圍.
在資助管理方式的精準化構建當中,筆者建議,應當轉變現有的資助管理方式,而以無條件資助為主,有條件資助為輔,健全全方位資助體系.雖然學校內部往往設置由一些勤工助學崗位,但此類崗位的收入往往低于同等社會工作的收入,因此許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會選擇到校外打工.大學生相對來說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而校外工作又良莠不齊,稍有不慎便可能上當受騙,甚至將自身陷于危險的境地當中.在此種情況下,高校在必要時可以與校外企業(yè)進行合作,開設校外勤工助學崗位,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色,利用空余時間參與到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校外勤工助學工作當中去,拓展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時通過學校的制度保障,盡可能地避免學生在校外期間的安全隱患或勞動糾紛,有利于校企合作平臺的完善,促進了學校與社會的銜接.
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時,要針對具體的問題選擇恰當的方法,真正實現資助工作的價值.不斷完善“以國家助學貸款、獎助學金為主體,勤工助學、減免學費、困難補助等為輔的自主助渠道”.在此框架下,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幫扶和疏導,減緩其因家庭經濟因素所導致的心理壓力.也可以就此切實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為資助方式精準化奠定基礎.
〔1〕索文斌,聞羽.高校發(fā)展型學生資助工作芻議[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90.
〔2〕馬彥周.大學生發(fā)展型資助體系構建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2.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0-2020年)[J].中國高等教育,2010(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