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黎 貴州民族大學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直譯為“一切你想知道又不敢問的性問題”,伍迪艾倫最喜歡的爵士樂在片中作為配樂再度出場,伴隨著歡快的節(jié)奏帶來了極強的隱喻含義。
兔子作為一種繁殖能力最強的動物,我們在觀看時,一種對生物生命力既欣慰又恐懼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對于歷來成為禁忌和隱晦的話題,伍迪艾倫大膽地發(fā)問,大聲地宣言,哪怕矯枉過正,用出荒誕的手段去表現(xiàn)也在所不惜。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采用多段式結構,由七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每一個小故事都代表了一類難以啟齒的關于禁忌話題的所謂尷尬內容。七個故事各有特色,接下來選取幾個最符合其影片特質的來進行解讀。
第一個故事主要講述了國王為王后設置的鐵內褲成功懲罰了希望與王后私通的小丑。小丑從一出場便是一個乏味令人生惡的形象,而他的角色背景竟然與“哈姆雷特”的背景相同,這時候,私通被賦予了高尚而悲壯的使命感,小丑所代表的被迫反抗的人民最終也只能做鬼也風流了。故事中多處惡搞莎士比亞經典臺詞的橋段以及伍迪艾倫故意呈現(xiàn)出來的間離效果加深了其異化經典的性質。其舞臺表演式的戲劇表演風格再次展現(xiàn)出伍迪艾倫對于形式的多樣化嘗試。
第二個故事講述的一個愛上綿羊的牧羊人被綿羊棄愛后到診所向醫(yī)生求救,結果醫(yī)生也愛上了這只綿羊。醫(yī)生愛上了綿羊黛西,為它神魂顛倒,甚至為他買了華貴的首飾,事情敗露后醫(yī)生身敗名裂,而黛西又被牧羊人帶走,被背叛與失望籠罩的醫(yī)生最終喝羊毛柔順劑自殺。這個故事其實正是包裹著獸交這個主題,探討的其實是在婚姻中的男女關系,綿羊也可以是任何一個女人,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溫柔,特別,撫慰男人的心,其實婚姻中的男人需要的不就是這些嗎?這個片段利用類型電影中都市愛情片的拍攝手法展現(xiàn)了一段人獸之戀。
第三個故事中,伍迪艾倫再次玩轉形式,他充分利用了作者電影的特點,在色調與人物情緒的處理上吸收了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導演的特點,將人物情緒與影片色調統(tǒng)一,不管是在人物的穿著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還是影片整體構圖都處理得充滿哲理,用這樣一種影像風格去解構“Sex apathy”這一主題將人存在的荒謬性聯(lián)系在了一起。
第二、三個故事有伍迪艾倫標志性探討主題的影子,即存在主義。存在主義強調個體的虛無,道德的無序,人的一切都不應被一切外在事物所束縛。伍迪艾倫電影中多描述都市中的精英階層,他們衣食無憂,但精神卻極度的空虛,沒有追求,得過且過。他們的存在是荒謬的,沒有什么道理可言,傳統(tǒng)的道德束縛與人欲望產生了強烈的對立。
早期伍迪艾倫澎湃的想象力,無厘頭的情節(jié)與對社會無情的諷刺調侃,比如《傻瓜大鬧科學城》、《香蕉》、《結構愛情狂》等等。
伍迪艾倫作為新好萊塢電影浪潮中的代表人物,一直以來都在對抗舊好萊塢僵化的體制。他自帶的嚴肅而認真的知識分子氣質在電影中隨處可見。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電影導演,他不在乎社會的禁忌與拷問,毅然決然地去觸及這個人人都想了解卻又都感到不堪的話題。美國長期以來遵循的清教思想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頂峰,它隨著美國的強大向全世界傳播開來,使得它的性觀念也潛移默化的也影響到了世界各國的文明之中。而這種打著清教思想的深深烙印的資本主義觀念,在其本源上,卻是以追求《圣經》中的美好社會為最終目標的。在這種思想中,性與愛情都被歸屬到婚姻的統(tǒng)治之下,一切容光都獻給虛無縹緲的上帝。只要脫離了婚姻和它賴以存在的家庭,那么一切性與愛的接觸都將是不道德,也是應該防范與唾棄的。
但愛情與婚姻之間畢竟存在著分裂的可能性,而且這種可能性伴隨著人類社會交往模式的改變,其速度和程度都有加快的趨勢。而自從20世紀以來,這種傳統(tǒng)的資產階級的道德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和拋棄。伍迪艾倫摒棄舊道德束縛,提倡新道德觀念,倡導人的自由,這與當時的社會語境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