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揚枝
扶綏縣特殊教育學校 廣西崇左 532100
近年來,智障人士作為社會弱勢群體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扶持,為使智障兒童在社會上能立足,更好地融入社會,進行融合教育十分必要。為提高智障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班風,形成互助友愛的整體氛圍,使每一個智障生在學校能與班集體相融合,能與校友相融合,最終能與社會相融合。班集體是以教學班為單位,按集體主義原則組建起來的學生群體,是學生學習知識和培養(yǎng)技能的重要場所,班集體的氣氛友好包容,同學間互相支持,學生也能受到良好影響,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因素,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筆者認為,對于智障生來說,實施班集體的融合教育對于個性化教育有很大效果,可使智障生更好地走向社會。
特殊教育學校的班級通常有十多位學生,每位學生的生理、病理、心理等特征不同,成長環(huán)境、家庭情況也有差異,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對每位學生都要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教師可先對學生家長的教育目標、教育方法和教育習慣以及家庭環(huán)境特點等進行多方面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背景和現狀。另外,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如疾病情況、發(fā)病原因、治療方案等進行了解。最后,把學生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綜合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等的意見對每一類別的學生制定相應的教育教學目標,盡量做到全面具體同時具有針對性。
1.營造良好班風,注重言傳身教
班主任在班集體中具有重要的領導和組織作用,班主任更重要的是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以自身的學識、品德、能力等引領學生,教師的高尚人格對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如同陽光般具有不可或缺的影響。這提示我們教師的榜樣非常重要,言傳身教可使學生在潛多默化中受到影響。智障學生在學校和班主任、科任教師接觸機會很多,他們是學生模仿的首要對象,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對于班級制度和規(guī)范,教師首先要自己做到,如不遲到、不早退,不無故缺席等,教育學生做個遵守紀律的人,以后在工作崗位上才能做得更好。
教師要讓智障學生明白只有學好文化知識和生活技能,才能更好地與家庭、社會相融合,才能有安身立命的資本。學習對于智障生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下苦功夫是不會得到好成果的。我為了激勵學生,向他們講了自己年輕時勤學苦讀最后拿到大專文憑的故事,學生聽了深受感染。為培養(yǎng)學生樂于助人的美好品德,我經常講一些助人為樂的新聞故事,對幫助他人的學生特別提出表揚,使班級里涌出一股友愛互助的精神。同時我也親身實踐,積極幫助學生和他們的家庭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在長期耳濡目染下,學生慢慢領悟了很多生活中的道理,能主動向榜樣學習,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學生的臉上也漸漸多了真心的笑容。
2.組織具有影響力的融合活動
為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開拓視野,我經常組織各種各樣的融合活動。例如,春天外出郊游,事先讓全班學生共同討論要帶什么東西,怎么選購新鮮食品?學習詩歌后組織朗讀比賽,每位學生可以自選喜愛的詩歌進行朗誦,談談為什么喜歡它。開展主題班會,讓學生聊聊未來、人生理想,或者長大想做什么。組織義賣活動,讓學生學會買賣物品,同時又培養(yǎng)了愛心……
就這樣,我經常組織豐富多彩的融合活動,既能使學生和社會、集體相融合,又培養(yǎng)他們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美好的道德情操,社會適應能力不斷提高。
教育教學活動都是為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而服務的,要想令活動有意義有實效,教師要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況,善于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每個學生個性、愛好、潛能、學習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師要仔細觀察分析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如有些學生動手能力強,喜歡畫畫、做手工藝品,教師可以給他們選擇一些材料,鼓勵他們多加練習,有些學生好動,在課間休息時間,我就帶他們在操場上活動,打羽毛球、打籃球、丟手絹、跳皮筋等,提高他們的運動能力。有時還和他們個別地聊聊天,給予合適的指導和情感支持,讓學生知道有人在關心他們。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樹立自信,增長知識和見聞,提高生存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并加以培養(yǎng),也提高了他們生存技能。
在我校已經畢業(yè)的學生中,許多輕度智障的學生能較好地與社會融合,基本上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謀生。這也使我更加體會到融合教育對于智障生發(fā)展的益處,可促進個性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