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梅
【摘要】隨著教學方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進步,課堂的形式變得豐富多彩.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隨意跟風、刻意追尋形式美,導致小學數(shù)學課堂成了“看電影”,小學生貌似津津樂道,課堂氛圍輕松自然,實則小學生根本沒有掌握課堂所講的知識點,只是一味地觀賞,成了課堂的旁觀者.面對這樣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筆者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目前,我們數(shù)學教師要做的就是讓數(shù)學課堂回歸本色,教師踏踏實實地講,學生認認真真地聽.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學;思考
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方式是為教學本身服務的,然而有些教師本末倒置,在課堂上一味追求形式多樣,而喪失了課堂的教學意義.尤其是在學校公開課上,教師幾乎使盡全身解數(shù),一節(jié)課的時間,運用了情境創(chuàng)設、動手實踐、多媒體、小組合作等,教學形式幾乎用了個遍,小學生的熱情也被調(diào)動得十分高漲.表面看上去,這節(jié)數(shù)學課是十分成功的,但是形式的背后真的是這樣嗎?面對學生課后作業(yè)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不得不做深入的思考.
一、脫去華麗的外衣,多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新課改要求我們小學數(shù)學課堂要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從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讓小學生從已知到未知.筆者也十分肯定情境教學的好處,好的教學情境能引導小學生深入地思考,撥動了學生的心弦,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好奇的心理,讓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也形象了起來.然而,有些教師在運用這一教學方法時,煞費苦心,一味追求情境的“新”“奇”“特”,在情境設計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課堂效果卻并不理想.設計的情境并沒有很好地與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有甚者會誤導學生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對于這樣的“無效”的情境設置,教師一定要及時制止,不能再繼續(xù)上演下去,教師的精力浪費了,學生也沒有從根本上學到數(shù)學知識.
教師的情境設計一定要從知識點出發(fā),為小學數(shù)學課堂服務,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案例一 通分知識點的講解
教師提問:爺爺家有一片菜園,爺爺想種12的黃瓜,13的蘿卜;奶奶想種35的西葫蘆,15的芹菜;小明想種25的西紅柿,13的西藍花;請根據(jù)他們的種菜比例判斷他們各喜歡吃什么菜?
學生1:爺爺喜歡吃黃瓜,因為12比13多.
學生2:奶奶喜歡吃西葫蘆,因為35大于15.
對于小明喜歡什么?學生們安靜了下來,不能給出答案.學生表示對于25和13,他們不能判斷大小,因為分母不同,無法比較.
教師:以往學過的知識還不足以解決今天遇到的問題,接下來大家一起學習新知識——“通分”!
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既符合學生的心理,又巧妙地引入了新知識.在復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新知識的教學活動.好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必須和知識點相通,對新知識有衍生的作用,通過這個情境讓學生產(chǎn)生一個知識鏈,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斷深入.在以后的教學中切忌創(chuàng)設華而不實、沒有實際效用的情境,對于所使用的教學情境,我們要多多思考,它是否蘊含了數(shù)學知識,能否激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邏輯思維,價值有多高?
二、摒除低效課堂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來負擔.”有效的課堂活動能夠促進教師教學的開展,讓小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課堂的趣味性和邏輯性,打消對數(shù)學課的畏懼心理.然而,目前的課堂活動實效性很差,讓學生動了手和口,卻沒有動心和腦,動手動口的活動多了,氣氛看似活躍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和心理感悟卻少了很多.
案例二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課堂教學片段
教師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教學活動:小明上學是走直路近還是繞道上學近?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很直觀地就能做出答案來,盡管這樣,數(shù)學教師還是讓學生們拿出筆和尺子,畫出了小明的上學路線讓學生們測量,然后再提出“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一知識點.
這個教學活動是有效的嗎?它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衍生性?毋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筆者認為真正的教學活動必須具備以上兩點基本要素,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對新知識點的探究.而這個教學活動不用探究,學生便能知道答案,這樣的活動有什么意義呢?因此,在今后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摒除低效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
三、減少空泛的提問,促進師生思維交流
提問是任何一門學科教學都會運用的方法.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巧妙地設置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成長,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思維交流.思維的發(fā)展是從提問開始的,提問是師生在課堂上產(chǎn)生共鳴的催化劑,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好奇心,提高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效果.教育學者曾說過:“教學的藝術在于如何恰當?shù)靥岢鰡栴}和巧妙地作答.”可見提問是否具備藝術性,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十分重要,提出的問題越巧妙,對于學生來說越有效果.然而,有的小學數(shù)學教師讓提問貫穿了整個課堂,并且提出的問題毫無質(zhì)量可言.教師對學生的答案也是簡單地肯定或否定,沒有做出科學、深度的評價,造成學生和教師之間根本沒有深度的思維碰撞過程.課堂由于貫穿了提問,表面看起來熱鬧非凡,其實并沒有達到教師想要的教學效果.提問不僅沒有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卻讓學生產(chǎn)生了厭煩的心理.由此可見,空泛的提問并不適合課堂教學,作為小學數(shù)學教師,我們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改正,減少課堂教學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