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文
【摘 要】傳統(tǒng)村落道路設施保護迫在眉睫。本文以黃埔古村實地調研為契機,對黃埔古村的地理氣候特征、道路格局以及營建技藝的現(xiàn)狀做一個梳理與分析,意在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村落道路設施也是傳統(tǒng)村落保護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傳統(tǒng)村落;道路設施;傳統(tǒng)風貌;黃埔古村
中圖分類號: TU-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2-0164-002
【Abstract】The protection of road faciliti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imminent.In huangpu, an ancient village field research as an opportunity, on the geographic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pu,an ancient village,road landscape,and a comb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craft,to embody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road facilities is also an essential link i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Road facilities;Traditional style;Whampoa,an ancient village
1 黃埔古村區(qū)位地理特征及歷史由來
黃捕古村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琶洲島東部,與黃捕區(qū)長洲隔江遙望,面積63.57公頃,東接新洲,南望倉頭,西連琶洲村[1]。黃埔古村系珠江三角洲沖擊平原,屬于平原類型,絕大部分地區(qū)地質分區(qū)為Ⅲ(淤泥砂覆蓋區(qū))。該地區(qū)屬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的平均氣溫約為21℃,年降雨量約為1800mm。該地區(qū)的主導風向為北風,其次為東南風,全年平均風速約為2m/s。
圖2-1 黃埔古村街巷示意圖
(圖片來源:作者根據(jù)資料繪制)
黃埔古村由來歷史悠久,該村始建于北宋年間,并已經在清朝時期作為作為中外商船停泊的地方。而黃埔古村的發(fā)展歷程與黃埔古港的發(fā)展密不可分,黃埔古港歷史地位的凸顯,則是發(fā)生在1757年,即乾隆二十二年,當時清政府下令撤銷江、浙、閩三海關,獨保留粵海關,指定廣州為唯一對外貿易口岸。在這之后,直至1837年西方國家敲開清廷的大門,黃埔古港一枝獨秀盛開了80年[2]。
關于“黃埔”二字的由來的有一個很有趣的傳說:傳說古時有一對鳳凰飛臨并棲息在該地,因此該村便有了“凰洲”和“鳳浦”的美譽。當時因海上貿易興旺,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國人,慢慢地,“凰洲”、“鳳浦”便被外國人傳誦為“黃埔”。現(xiàn)在,在黃埔村東西兩頭,還聳立著刻有“凰洲”、“鳳浦”的彩色牌坊;后因河道堵塞變窄,黃埔古港遷至對面的長洲島,屬于黃埔區(qū),名字沿用“黃埔港”,黃埔港與古港隔河相望,新舊相對[2]。
2 黃埔古村街巷道路格局
從圖2-1中可以看出,黃埔古村被珠江水系圍繞著, 村中的主路基本都是依附著水系布置,形成很多親水道路與親水平臺。而巷道則多是垂直于一級道路或者湖布置,這是因為巷道的功能不僅是聯(lián)系各級道路以及建筑,還具有通風、排水的功能。
圖2-2 黃埔古村路網示意圖
(圖片來源:作者根據(jù)資料繪制)
圖2-3 黃埔古村公共空間實景圖
(圖片來源:作者根據(jù)資料繪制)
圖3-1 黃埔古村道路實景圖
(圖片來源:作者根據(jù)資料繪制)
圖3-2 黃埔古村巷道鋪裝
(圖片來源:作者攝于黃埔古村)
黃埔古村的道路格局呈現(xiàn)棋盤般布置,非常整齊。道路之間功能非常鮮明,一級道路(寬4~10m)負責古村外圍的主要交通;二級(寬2~3m)則負責一級道路之間的聯(lián)系,還有古村內部分建筑與以及道路之間的交通聯(lián)系;三級道路(寬1~2m)則主要負責古村內建筑與一、二級道路之間的交通聯(lián)系。(如圖2-2)
黃埔古村的公共空間多聚集在南邊臨江廣場以及中心廣場附近,也有部分宗祠在村子里面,許多宗祠現(xiàn)在除了祭拜功能外,也會有具備一些商業(yè)功能,通常是賣紀念品之類的業(yè)態(tài);而中心廣場除了宗祠之外,同時也發(fā)展了一條商業(yè)街,是餐飲以及紀念品之類的業(yè)態(tài),這個現(xiàn)象跟當?shù)芈糜螛I(yè)的發(fā)展不無關系。(如圖2-3)
3 黃埔古村道路設施現(xiàn)狀淺析
筆者的調研路線為:從西北邊的入口進入黃埔村,從北至東南由巷道一直走至中部的中心廣場,再向著東南方向由巷道走至南邊的臨江廣場(如圖3-1)。
從調研我們可以總結出黃埔古村的道路設施大致具有以下特點:
(1)黃埔古村的道路面層材料基本上為麻石石板鋪設而成。黃埔古村無論是一級道路(寬4~10m)、二級道路(寬2~3m)還是三級道路(寬1~2m),基本上都是由麻石作為面層的鋪裝材料鋪設,而麻石的尺寸不一,最常見的尺寸為600x1200(mm)。麻石的長端作為道路的指引方向朝著著道路的方向鋪設,這種情況在巷道尤為明顯。(如圖3-2)
(2)黃埔古村的道路多數(shù)已被硬化,少數(shù)還保留著傳統(tǒng)道路設施的原貌。由于現(xiàn)代交通工具的沖擊,再加上現(xiàn)代技術的盛行,傳統(tǒng)的道路設施未必符合現(xiàn)代的要求,于是多數(shù)的一級道路(寬4~10m)和部分的二級道路(寬2~3m)被硬化,部分的三級道路(寬1~2m)也被硬化。中心廣場也有部分道路被硬化。(如圖3-3)
圖3-3 黃埔古村道路硬化情況
從左至右分別為黃埔古村一級道路、二級道路、三級道路以及中心廣場的道路硬化情況
(圖片來源:作者攝于黃埔古村)
(3)黃埔古村的巷道排水設施多為暗溝排水,而臨水的道路則為向著水系方向排水。從圖2-1就能看出,黃埔古村的的格局類似梳式布局,巷道既起到交通作用,也起到排水作用。另外,村子遠離水系的巷道則是使用暗溝排水。
【參考文獻】
[1]魏志梁.康澤恩學派視角下廣州黃埔古村形態(tài)特征及演進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16.
[2]蔣月月.黃埔古港[J].源流,2011(2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