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淼, 關熔珍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 南寧 530004)
典籍英譯是一種維護民族文化身份、構(gòu)建全球文化多樣性的跨文化傳播與交流活動,有利于促進世界各文化的平等和諧相處與共同發(fā)展。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高,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越來越受重視,典籍英譯研究已然興起,一些有關少數(shù)民族典籍的研究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壯族作為稻作民族,內(nèi)心情感細膩豐富,能夠承載其內(nèi)心世界激情的民間戲曲比較發(fā)達。因此,很多學者將研究方向拓展到壯族戲曲典籍領域。但是受制于自然和人文社會等因素,壯族戲曲典籍的英譯成果還不顯著?!侗甭穳褎鹘y(tǒng)劇目精選》(壯漢英對照)(以下簡稱《北路壯劇》)是2014年出版的一部壯族典籍,通過六個蘊含深意的壯劇劇本,向世人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是非觀、榮辱觀和價值取向。本文擬從翻譯美學角度對《北路壯劇》的英語譯文進行美學分析與批評,旨在總結(jié)民族典籍英譯的技巧與經(jīng)驗,供后譯參考。
翻譯美學就是運用美學和現(xiàn)代語言學的基本原理,來研究和探討語際轉(zhuǎn)換中翻譯的美學問題,包括對翻譯中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和審美關系的研究,對審美體驗的一般規(guī)律的研究,對審美再現(xiàn)手段以及翻譯美的標準的探討等[1]。
1992年奚永吉[2]所著的《翻譯美學比較研究》使用了“翻譯美學”一詞,是翻譯美學的萌芽。1993年,傅仲選[3]撰寫的《實用翻譯美學》是我國翻譯美學理論領域的第一本專著,具體研究了翻譯中的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審美活動、翻譯美的標準和美的再現(xiàn)等問題。1995年,劉宓慶[4]的《翻譯美學導論》構(gòu)建了翻譯美學的理論框架。他將審美要素分為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其中,審美客體由形式系統(tǒng)(符號集)和非形式系統(tǒng)(模糊集)構(gòu)成。前者包括“語音”“文字”“詞語”“句段”四個方面;后者包括“情”與“志”、“意”與“象”兩個方面。審美主體(翻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則體現(xiàn)在“情”“知”“才”“志”四個方面。毛榮貴[5]的《翻譯美學》對翻譯美學理論做了更進一步研究,比較了作為審美客體的英漢語言在詞、句層次上音美、形美和意美的具體體現(xiàn)。近些年,接受美學和格式塔心理美學的研究也推動了翻譯美學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6]。
翻譯美學理論的核心部分在于對語言層面音美、形美以及意美的研究。《北路壯劇》英譯文本作為一種文學作品,其形式美主要體現(xiàn)在文章的詞匯、句式、修辭、韻律等方面。本文將著重從這四個方面分析討論《北路壯劇》英譯文中的形式美。
《北路壯劇》作為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展示了不同于漢族的壯族文化和語言。壯語和壯文化緊密聯(lián)系、相互交融。壯語承載著壯族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最直觀地體現(xiàn)于詞匯用語層面,豐富多彩的詞匯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文化價值取向?!侗甭穳褎 肥状螌ν夥g成英譯本,注意了不同語言之差異,同時也盡力在翻譯的過程中重現(xiàn)這些差異。譯文沒有胡亂增減,遵循了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信”,基本做到了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凸顯地方特色。讓我們來深入探討譯文在詞匯方面所表現(xiàn)的形式美。
例1我不看熱鬧,無心聽嗩吶。
譯:I don’t care about the lion dance, or about the suona music.[7]186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五個劇本《朱買臣》第七場《善惡有報》,描寫了朱買臣的前妻在他考中狀元回鄉(xiāng)時要求復合的心理活動。這句話在中文里是一個主動句,采用了兩個簡單的主謂賓并列句式,語句短小。該句看起來很容易翻譯,但是通過分析“看熱鬧”和“聽嗩吶”兩個動賓結(jié)構(gòu)可以知道,“熱鬧”是虛義,“嗩吶”是實義,所以英譯時“看熱鬧”就不能像漢語這樣在動詞“看”后面跟虛詞“熱鬧”,而需要把虛詞“熱鬧”實化處理,即譯文中的“l(fā)ion dance”。如果將“嗩吶”譯為“music”,則沒有和前面的“l(fā)ion dance”相對應;同時那些沒有漢語背景的英語讀者則通常無法辨別到底是喜樂還是哀樂。舞獅和嗩吶是壯族民間慶祝重大或喜慶節(jié)日時必不可少的特色慶典活動,中國讀者看到這兩個詞語時通常會有“熱鬧、歡慶”的聯(lián)想。譯成“l(fā)ion dance”和“suona music”之后,就算是英語讀者看到“l(fā)ion dance”也會知道是一個熱鬧盛大的場面,聽到“suona music”就會知道有音樂有舞蹈,熱鬧、歡慶的意境自然而然地便在英文中體現(xiàn)出來了,且充滿了民族特色。這樣的譯文既能準確表達出原文的意思,又能還原其原文并列句式的特點,同時可以傳達出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和情感表達。如果只是單純讀懂意思,將其譯為“I care nothing about it”也能表達原文意思,但是卻不能展現(xiàn)說話者當時內(nèi)心“外面紛紛擾擾,而我卻有心事”那種強烈的對比,也體現(xiàn)不出文化特色。因此,翻譯不能僅僅局限于意思翻譯?;谝陨峡紤],譯文將“熱鬧”譯成“l(fā)ion dance”,將“嗩吶”譯為“suona music”,體現(xiàn)了詞匯層面的對仗美。我們要展現(xiàn)自己的文化自信,對外翻譯典籍的目的不是簡單地讓西方讀者讀懂意思,而是要努力把故事講得生動,讓西方讀者能更好地了解、讀懂中國文化。
翻譯美學強調(diào)審美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在《北路壯劇》中,譯者對于原文的美的欣賞和理解通過不同的語言方式和手段展現(xiàn)出來,靈活地運用了各種句式來充分表達壯劇所具有的原汁原味的壯文化特色。
1.倒裝句
倒裝句是為了強調(diào)、突出詞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倒裝句的使用會使文章表達更生動有力。
例2等窮夫回來,與他講明白。
譯:Once the poor man comes home, to him my decision I’d inform.[7]128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五個劇本《朱買臣》第一場《拋棄親夫》,描寫了朱買臣的前妻崔氏嫌其貧窮,想離之再嫁的心理活動?!皌o him my decision”經(jīng)過倒裝被放在了后半句的句首,正常語序應該是“I’d inform my decision to him”。倒裝后突出強調(diào)了妻子要和丈夫離婚的決心。譯文也符合英文習慣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首的規(guī)則。句中“the poor man” 和“to him”前后銜接、連貫,且滿足了“home”和“inform”最后一個音的前后押韻,既忠實于原句,又凸顯了譯文句式層面的連貫美。
例3想回應你一聲兩聲,又擔心你的愛妻把我罵。
譯:I’d like to talk in reply, into a rage your wife may fly.[7]198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六個劇本《七女與龍子》第一場《定情》,描寫了李家七女去河邊打魚邂逅龍王之子,倆人對唱山歌,這句是七女的唱詞。譯文巧妙運用詞組“fly into a rage”,意思是“to become suddenly very angry”。將“into a rage”倒裝至后半句的句首,既按照英文習慣強調(diào)了“擔心被罵”這個重要信息,又促成了“reply”和“fly”的前后押韻,朗朗上口。同時,原句是一個有漢語句式特色的簡單的無主句,也是一個連動句。漢語的無主句對于英文翻譯來講是很難的,英文要求一定要有主語。漢語連動句的動賓結(jié)構(gòu)是很明顯的,而英文慣用名詞結(jié)構(gòu)做主語。因此,譯文使用了名詞做主語,把多動詞的漢語句式用符合英文習慣的表達模式展現(xiàn)出來,實現(xiàn)了句式變換中的邏輯美。
2.省略句
省略句在《北路壯劇》里是非常普遍的語法現(xiàn)象,是漢語文法在壯劇里的體現(xiàn)。壯劇因其更好地展現(xiàn)了山歌吟唱對仗工整的特色而把省略發(fā)揮到了極致,簡潔明了,但仍能保持完整的意思,這對其英譯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
例4第一拜天地,第二拜祖宗,第三拜高堂。
譯:First pay homage to the heaven and earth, second to our ancestors, and third to our parents.[7]43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二個劇本《農(nóng)家寶鐵》第五場《成婚》,是陳玉英和張愛田兩人成婚時互相說的話。原句使用了具有漢語特色的排比、對仗、遞進和重復的手法,三個短句的句式完全對應一致。但是英文不喜歡且要求盡量避免重復,所以譯文采用了承前省略的翻譯策略“first pay homage to…, second to…, and third to…”,這也體現(xiàn)了句式層面的排比美。
例5繡蝶蝶會飛,繡花花會動。
譯:On it butterflies are flying and flowers blooming.[7]100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四個劇本《蝶姹》第三場《訂婚》,描寫了壯族姑娘蝶姹在河邊洗鞋時一只繡花鞋被水流沖走,土司少爺經(jīng)過時正好撿到這只鞋并贊嘆鞋面做工精致。原文是一個并列的“動詞+賓語+主語+謂語”的連動句式,這個典型的漢語句式是很難處理的。如果將其譯為“If you embroider a butterfly, the butterfly can fly”,則無法展現(xiàn)句式上的美。譯文采取了承前省略的翻譯策略,通過承前省略代詞“it”(指繡品)和現(xiàn)在進行時的助動詞“are”,既突出了“flower”和“butterfly”,又形成了最后一個音節(jié)的押韻。同時,“繡出來的蝴蝶”和“繡出來的花”作為真實存在的物象,和“想象中會飛的蝴蝶”“會動的花”的對比使呈現(xiàn)出來的審美情感進入了“虛實”和“動靜”交替出現(xiàn)的狀態(tài)。譯文再現(xiàn)了原文想要表達的繡品栩栩如生的美,也給我們營造了一種似有似無、動靜結(jié)合的美妙意境,實現(xiàn)了句式層面的意境美。
3.口語句
《北路壯劇》中存在大量的山歌調(diào)口語句,為了使文章在形式和意義上顯得整齊勻稱,使語句更具韻味,給人以美感,原文巧妙使用了對仗這一手法,將作品中同類或?qū)α⒏拍畹脑~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xiàn)相互映襯的狀態(tài)。譯文在翻譯過程中也盡力還原壯劇這種特色美,將某些句子靈活翻譯成字數(shù)相等、詞性相對、結(jié)構(gòu)相同、節(jié)奏一致的句式,從而使譯文的形式美得以體現(xiàn)。
例6真是好體面,大家都稱贊。
譯:So decent it is, so great all praise.[7]3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一個劇本《太平春》的《喜事歌》部分,是鄉(xiāng)親們對一婚事場面的贊嘆。這句話是壯文化里獨特的口語山歌調(diào),而這恰恰也是《北路壯劇》中的典型句式,書中存在大量這樣的句式。原句在漢語里沒采用書面語的表達方法,而是用“大家都稱贊,真是好體面”的變體,是一種口語化的表述。原句呈現(xiàn)的是感嘆句型,譯文也用了感嘆句型,重點強調(diào)了“體面”和“稱贊”,且“is”和“praise”也實現(xiàn)了最后一個音節(jié)的押韻。具有地方特色的壯劇山歌調(diào)是壯文化的一種獨特表現(xiàn),這里譯文的感嘆句模式恢復了原句式的對等美。
例7走呀/ 走呀/ 快快走,/嘿,行呀/ 行呀/ 急急行/。
譯:Walk / and walk / I quickly walk, / go / and go / I hurriedly go /.[7]25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二個劇本《農(nóng)家寶鐵》第一場《求媒》,是商人梁生財在趕往壯族姑娘陳玉英家說媒的路上所說的話。原句是典型的口語山歌調(diào),強調(diào)了韻律上的美,表達了明顯而歡快的節(jié)奏,也會帶動大家和聲或者伴舞,翻譯時不能將其簡化省略。而且,這些動作的表達押韻,節(jié)奏感明顯,為典型的AB / AB / AAB式節(jié)奏,這就要求譯文一定要保持原句的特色。該譯文上下兩句結(jié)構(gòu)相同、詞性相對,恢復了原句的節(jié)奏,朗朗上口,達到了句式層面的對等美。
修辭層面在這里主要指修辭格?!侗甭穳褎 纷鳛閴炎逦幕浼拇?,書中多次出現(xiàn)修辭格的表達,均有著特殊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xiàn)了壯族文化獨特的魅力以及美學特質(zhì)。如何把這種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美學自身的修辭格相結(jié)合,通過英譯展現(xiàn)出來讓西方讀者了解,對翻譯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侗甭穳褎 酚⒆g本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貢獻。
1.明喻
例8河中流水清又清,潭中碧水明如鏡。
譯:Clear is the water in the river, and the pool reflects like a mirror.[8]196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六個劇本《七女與龍子》第一場《定情》,是七女在打魚過程中唱的歌調(diào)。原文中的“清又清”和“明如鏡”押ing韻,同時用了暗喻,把“流水清”比作“明鏡”,想要突出的重點便在于“水清”。在翻譯中為了突出“水清”,譯者一方面采用倒裝句式,另一方面又將原句的暗喻轉(zhuǎn)化為譯文的明喻,因為在英文詩歌中沒有辦法用暗喻的手法直接表達“水清如鏡”。而且在譯文中,“clear”被倒裝至句首表明強調(diào),也形成了句首“clear”、句中“river”和句末“mirror”三者的押韻。如果我們只強調(diào)翻譯的忠實性,完全可以不用倒裝,直接譯為“the water in the river is clear, and the water in the pool is like a mirror”也可以。但是詩歌有押韻的要求,唱出來時要娓娓動聽,這樣的翻譯符合了英語的文法卻體現(xiàn)不了押韻的特點。因此,該句譯文的表達是最切合壯劇和英文的一種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原文用潭水“明如鏡”的意象獨特地傳達了壯劇的神韻。譯文將暗喻轉(zhuǎn)寫成明喻,突出了壯族語言的豐富優(yōu)美,同時也展現(xiàn)了語言修辭層面的再現(xiàn)美。
2.夸張
例9谷粒如姜大,稻穗似馬尾。
譯:Wish the rice as big as ginger, the spike as long as horse tail![7]7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一個劇本《太平春》中的《保寨歌》,表達了鄉(xiāng)親們對豐收的喜悅之情。原句將谷粒形容得像姜那么大,稻穗有馬尾那么長,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譯文兩句話都使用了“as…as”,結(jié)構(gòu)對仗工整。此外,這句話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描寫了老百姓豐收時的喜悅之情。以“姜”和“馬尾”這樣想象出來的虛景來描寫“谷粒大,稻穗長”,生動形象。譯文添加了“wish”來烘托百姓企盼豐收的意境,句式工整,符合壯族作為稻作民族特有的文化氣息,突出了修辭層面的意境美。
3.仿擬
例10水獺難改吃魚的本性,烏鴉難改吃鴨的本色。
譯:The fox may change his color but not his habit.[7]152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五個劇本《朱買臣》第三場《不念舊情》,是朱買臣形容前妻的語句,句意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該句有意仿照人們熟知的諺語,巧妙使用仿擬的修辭手法,以使語言生動活潑,同時也起到了一定的諷刺嘲弄的作用,語言幽默詼諧。原文是典型的壯族諺語,且“水獺吃魚”和“烏鴉吃鴨”均為地方性認知,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jù),西方人會因為很難理解其中的深意而導致文化沖突。而英文中恰恰也有類似“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表達,這時就不需要再把原意譯出來。該句譯文符合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讀者接受理論即接受美學論,修辭的傳遞要重視讀者的接受度。譯文很好地處理了中西方讀者所處文化語境的差異,避免了造成理解誤區(qū),對于讀者透徹地理解原文實現(xiàn)了最佳的傳播,達到了修辭層面的美學效果。
《北路壯劇》作為經(jīng)典的壯歌劇本,對韻律有著相當高的要求,通過聲音節(jié)奏來傳遞其文字的神韻,聲音節(jié)奏也是其情感風趣最直接的表現(xiàn)。所以對于英譯《北路壯劇》來說,首先要抓住的是其語言的聲音節(jié)奏,抓住了聲音節(jié)奏,也就成功了一半。
1.頭韻
例11花離土壤枯,孤兒真難過。
譯:Without soil flower will wither, without mother I live a hard life.[7]84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四個劇本《蝶姹》第一場《巧遇》,是蝶姹對自己身世的形容。原句主要突出了“離”和“孤”,句子并沒有明顯的押韻。譯文在處理時巧用了押韻方式,效果比原文更加明顯。首先兩個“without”形成的疊音頭韻突出了蝶姹喪母的可憐身世;其次,譯文中“flower、wither、mother”三個朗朗上口的連貫韻展現(xiàn)了壯歌便于吟唱的節(jié)奏感。整個譯文體現(xiàn)了韻律層面的頭韻以及連貫韻之美。
2.尾韻
例12十五月圓夜,人間樂開顏。
譯:It’s a full-moon night, everywhere happiness’s at sight.[7]42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二個劇本《農(nóng)家寶鐵》第五場《成婚》,是壯族農(nóng)民陳奉春在女兒成親后的內(nèi)心獨白。原句中“夜”和“顏”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對韻律中聲母韻的要求,譯文在處理過程中將“night”和“sight”構(gòu)成元音韻,在視覺和歌唱的韻律上都達到了尾韻的要求,對應了原文的押韻,朗朗上口,展現(xiàn)了韻律層面相互對應的尾韻美。
例13儂哥恩情/深似海,千秋萬代/不相忘。
譯:Like enormous sea is your favor, that we’d keep in mind forever.[7]77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三個劇本《儂智高招兵》第五場《招兵聚義》,是山王眾兵將拜儂智高為兄長之后所說的話。原句體現(xiàn)了壯歌中獨特的“四格對三格”的韻律,這在英譯過程中是很難處理的。譯文盡可能地還原了原句的效果,通過使用“favor”和“forever”在視覺和節(jié)奏上較好地處理了尾韻,用韻律傳達了原句的節(jié)奏。
3.混合韻
例14日出月落/天過天,歲月流逝/年過年。
譯:Sunrise and sunset day by day, year in and year out time won’t stay.[7]220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六個劇本《七女與龍子》第五場《探親》,是結(jié)婚多年后七女帶著兒子回家探親路上的內(nèi)心獨白。原句通過“天過天”“年過年”展示了典型的“四格對三格”的韻律,譯文也盡力還原了這種效果。譯文首先出現(xiàn)了“sunrise”和“sunset”,以及“year in”和“year out”兩個頭韻;其次句尾“day”和“stay”實現(xiàn)了對仗押尾韻;最后句中“day by day”也作為一個中間韻而獨立存在。整個譯文在視覺和節(jié)奏上音節(jié)清晰,混合了三種韻律形式,讀起來抑揚頓挫,給人以哲理啟示,也符合壯歌簡潔吟唱的特點,體現(xiàn)了韻律層面的混合美。
例15夫妻/相敬愛,名頭/賽官家。
譯:We base our union on love, we’d be happier than Jove.[7]40
該句出自《北路壯劇》第二個劇本《農(nóng)家寶鐵》第四場《對歌》,是農(nóng)家姑娘陳玉英唱的一句山歌。原句沒有明顯的押韻形式,但還是通過“名詞+動賓”的結(jié)構(gòu)彌補了韻律上的節(jié)奏。譯文通過形成頭韻的兩個“we”,以及最后一個音節(jié)形成尾韻的“l(fā)ove”和“Jove”,構(gòu)成了混合韻,其韻律規(guī)范,抓住了韻律層面的混合美。
通過對詞匯、句式、修辭以及韻律層面的翻譯美學分析和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北路壯劇》的英語譯文在詞匯層面主要反映了詞匯的對仗美;在句式層面主要反映了句式的連貫美、邏輯美、排比美和意境美;在修辭層面主要反映了修辭的再現(xiàn)美、意境美和傳播美學效果;在韻律層面主要反映了韻律的頭韻、連貫韻、尾韻和混合韻之美。該英語譯文在以上這些層面盡可能地還原了原文所具有的形式美,使讀者能夠欣賞到壯族民間戲劇的原汁原味,對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國門有著積極的作用和較高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