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01)
在央視大片《新聞?wù){(diào)查》的工作手冊里,對記者的要求第一條就是“質(zhì)疑的精神”?!缎侣?wù){(diào)查》的記者必須要有懷疑一切的介入態(tài)度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工作作風。
在此基礎(chǔ)上,他們又提出“質(zhì)疑是我們的生存方式”,并以此為核心,層層剝筍,步步追問,構(gòu)建了調(diào)查采訪獨有的話語機制?!吨袊嗄陥蟆吩氨c”主編李大同這樣評價:在提問的水平上,《新聞?wù){(diào)查》的記者越來越表現(xiàn)出個性,這會讓觀眾對他產(chǎn)生信任。
筆者當年供職于山西電視臺《記者調(diào)查》欄目時,對《新聞?wù){(diào)查》進行過仔細的觀摩研究,并付諸于自己的新聞實踐,學以致用,收獲頗豐。
要成為一名出色的電視調(diào)查記者,本著質(zhì)疑的精神去提問至關(guān)重要。因為記者的提問觀眾是能夠看到、聽到的,好則畫龍點睛,成為風景;劣則畫蛇添足,成為敗筆。
周密的訪前準備對記者來說不可或缺,必須圍繞采訪主題,全盤考慮為什么問、向誰問和問什么的問題。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
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將采訪事件的來龍去脈,掌握必要的資料,大到大政方針,小到新聞背景,具備與人交流的相應(yīng)知識;其次要充分了解采訪對象,分析掌握其心理,做到知彼知己,營造好交流平臺;第三在收集資料并經(jīng)過分析、整理、提煉之后,形成采訪思路,精心設(shè)計每一個采訪問題,讓問題引出你想要的回答;第四要擬定一個全面的采訪提綱,一定把各種可能性都設(shè)想到,未雨綢繆能讓記者把握采訪方向,避免采訪無關(guān)緊要的人、問無關(guān)緊要的話,遇到意外情況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電視采訪的提問與紙媒不同,紙媒的采訪比較自由,而電視采訪受到時間、空間等多方制約,提問需簡明扼要,通俗易懂。
采用通俗短句,一次就問一個問題,提問越簡單越好。這一方面可以使采訪對象及時聽懂記者的問題,縮短思考時間。另一方面對電視觀眾來說,可以迅速領(lǐng)會傳播內(nèi)容。
電視采訪稍縱即逝,如果提問的句子過長,或者一次問多個問題,采訪對象往往一下記不住、不清楚,理解費勁,顧此失彼,使采訪停頓而不流暢。
提問要盡量具體、確切,讓采訪對象有話可說,并切中要害。不能漫無邊際,也不能大而不當。
記者要善于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讓采訪對象更容易理解。只有具體細化的發(fā)問,才能得到具體、有效的回答。而籠統(tǒng)、缺乏針對性的提問,往往讓采訪對象茫然無措,無所適從,或者答非所問,或者含糊其辭,使采訪陷入尷尬。
央視記者敬一丹說:“自從干了記者這一行,我就給自己定了一個戒律,不許問‘請問您有什么感想’這類的問題”。
觀察就是“用眼睛采訪”。一個稱職的記者應(yīng)該是“眼觀六路”的觀察家,在提問過程中善于察言觀色,捕捉到容易被常人忽視的細節(jié),隨機應(yīng)變。遇到對方精神緊張時,要想辦法緩和一下氣氛,聊聊題外話。說到其難言之處,要巧妙地進行引導(dǎo)。
觀察技巧的掌握,要求記者觀察時有明確的目的,事先要心中有數(shù),要選擇好時空,確定好觀察的角度,學會用掃描獲取細節(jié),抓住富有特征的東西以達到認識、反映主題的目的。
采訪中,記者除了提問,更多時候要認真傾聽采訪對象的回答。傾聽是獲取更多信息的一種有效方式,是訪問者的一種虛懷若谷的品質(zhì),也是對被訪者的一種尊重。你有這樣的姿態(tài),被訪人自然樂于同你對話,回答你的問題。
好的采訪有時就是得益于記者耐心的傾聽,并從受訪者的回答中捕捉事件關(guān)鍵點進一步發(fā)問,深入事件本質(zhì)。
這就需要學會“一心多用”:一邊傾聽采訪對象所說的話,一邊理解、消化、思考,及時抓住回答中出現(xiàn)的新線索、隱藏的新問題,調(diào)整思路,不失時機地進行追問,直至水落石出。
顯然易見的事情,就不要再明知故問。比如,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有人向天鵝拋灑食物,就不要跑去問,“請問你在干什么呀?”看到觀眾剛剛從《芳華》電影放映室出來,就不要再問“你剛才看的是什么電影?”
因為這樣的提問是重復(fù)、是浪費時間,無異于畫蛇添足,只能讓采訪對象和觀眾反感。
1939年電影《飄》放映前,費雯麗在紐約機場接受媒體采訪。一個初涉新聞業(yè)的記者搶先問道:“你在《飄》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費雯麗回答說:“我無意與你這樣無知的人交談?!?/p>
有的記者因為已經(jīng)掌握了情況,便迫不及待地將答案藏在提問中,使被采訪者沒有回話的余地。
問:“近來我市的蔬菜市場品種十分豐富了,是嗎?”
答:“是的?!眴枺骸皟r格也比過去便宜了,對嗎?”
答:“對!”
與其說這是采訪,倒不如說是誘供。記者已將被采訪對象要說的話說盡了,還想讓他說什么?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既失去了生動感,更失去了信服力。而且,還有誘導(dǎo)、左右新聞之嫌,是采訪提問的大忌。
總之,帶著質(zhì)疑的態(tài)度去采訪提問,是一種尋求真相的有效手段,可以增強新聞的可信度。如果再熟練地掌握一些提問的技巧,讓你的提問成為亮點,成為一道風景線,還可以提高節(jié)目的可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