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伶 渤海大學
1930年前后,總經(jīng)理史量才開始醞釀申報館新一輪的機構(gòu)改造。1931年元月正式成立申報館總辦公廳,設(shè)編輯部、業(yè)務(wù)部、年鑒辦公室、月刊辦公室。編輯部又下設(shè)社評科、電訊科、采訪科、圖書參考科等14個科室。圖書參考科就負責“剪報資料”的收集、整理、庋藏等工作。
著名新聞學家戈公振是申報館剪報室的“鑿壁者”。他早年出國考察了世界發(fā)達國家的新聞業(yè),吸納了歐美等國現(xiàn)代報業(yè)理念,回國后加盟申報館,親自擔任總管理處設(shè)計部副主任,就《申報》的新聞內(nèi)容、廣告營銷、創(chuàng)辦畫刊等方面,提出了一套建設(shè)性意見,包含成立“圖書資料室”的提議。1929年5月,戈公振準備了圖書資料參考部,增加了各類照片和圖畫的搜集整理,并親自剪貼粘貼各種新聞,把剪報裝訂成集。這就是申報館剪報室的雛形。
戈公振曾在《東方雜志》上發(fā)表了《報館剪報室之研究》一文,可能是近代中國剪報原料研究的奠基之作。文章開宗明義:“剪報者云,即將一人或一事之新聞散見于各報者,剪報而匯聚之整理是也……世事篆繁,千變?nèi)f化,忽有一事之發(fā)生,一人之出處,足以引起社會之興味者,欲借記憶之力,則事多輒致遺忘,若欲翻撿舊籍,則正如大海撈針,何從覓得,而新聞記者又安有如許功夫。有此剪報,早于素日預(yù)為貯藏,則綱舉目張,一檢即得……”戈公振以為,行使剪報原料可提高辦報的效能,約有四種好處:節(jié)省時間、可得要領(lǐng)、保存便利、考察本源。文章還細致地介紹了紐約世界報社的剪報室,“美國報館之剪報室,以世界報(World)為最大。室與典籍并列,延十余人司其事,門首張以銅網(wǎng),非室員一概不準入內(nèi)。借閱資料,則由銅網(wǎng)之窗口傳遞,其手續(xù)與圖書館同?!边€對《世界報》的剪報分類作了詳細描述,“剪取之材料,大率出于各報紙……每件必記其發(fā)行日期于背面,且有兼記報紙名稱者,然后裝入一堅固之大封套內(nèi)而保存焉?!弊掷镄虚g流露出戈公振為今后籌建資料室而作的理論準備,以及繪制規(guī)劃的藍圖。
有關(guān)申報館資料室初創(chuàng)期的情景,原中國文化部部長、文聯(lián)主席周巍峙回憶:“我曾在申報館跟戈公振作過兩年練習生,1930年初進申報館,一·二八戰(zhàn)后離開。當我第一次進入報館時,我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我是戈的外甥,在《申報》‘改良、革新’圖書參考資料室,主要做剪報、編輯分類材料的瑣事……薪水,在兩個月試用期是5塊,期滿10塊。我們資料部在3樓,隔壁是排字房?!?/p>
1947年,申報館出版了一冊內(nèi)刊《館內(nèi)通訊》,《館內(nèi)通訊》又登載了一則團體采寫的文章《一張報紙的誕生》,此中有一篇“資料:新聞還是舊聞”,特意簡述了資料室的做事情況:“‘舊聞’準備庫以收集資料為主要工作。本埠報紙二十八種,外埠報紙一百七十余種……報紙上的材料,從剪、帖,到分類裝訂,工作量最為繁重。本報、新聞報和大公報,都是當天剪貼結(jié)束,別的則在次日剪貼。至于外地報紙,它們還沒有剪輯,只是將其藏起來供以后參考和查閱。報紙上的相片和圖紙也由資料室收集。這許多照片、圖畫,一部分由本館拍攝,一部分由外面供給,分別藏在特制的紙袋中,紙袋按照編次順序排列。名流照相,其余編排,連同簡歷,所有的都可供檢查。最初報社參考室,只收集一些名人照片和經(jīng)歷,以便身后發(fā)表,這切實為他的第一事情?!?/p>
這篇文章提供了大量生動的細節(jié),或許可以還原剪報室成長期的工作情況:在1930年初及以后的近二十年里,在申報館大樓三層的一間辦公室,由最初三四人逐漸增加至十余人,每天面對近兩百份隔日或當天出版的報紙(如《大公報》《新聞報》《時報》《中華日報》《大美晚報》《時事新報》《立報》《世界晨報》《和平日報》《益世報》《東南日報》《經(jīng)濟日報》《金融日報》等),開始“剪刀+漿糊+裝訂”的全手工作業(yè)。每份被剪下來的剪報,均被實時蓋上兩枚矩形的藍色圖章,一為報名章,如“大公”、“新聞”、“大美”,解釋新聞本原;一為年月日章,注明出刊日期。
《館內(nèi)通訊》第九期在報社出版了《民國三十六年六月人事科統(tǒng)計》,在編輯部登記了23名編輯、16名采訪人員、11個資料室、2名編輯、13名審讀校對員,9名電訊科員。從人員編制刊,可見其對資料工作的重視程度。除了周巍峙的回憶外,截至1948年,能夠確認的資料室成員有蔡正華(主任)、夏征農(nóng)(主任,負責文學指導(dǎo))、嚴晉(副主任,《館內(nèi)通訊》主編)、孫恩霖等至少14人。1947年9月,申報館資料室隨著最后一期“舊報新抄”的終結(jié)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留給今人一座百科全書式的民國史料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