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摘 要?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貫徹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思想,努力優(yōu)化教學策略,重組課堂結構,激發(fā)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增強課堂教學實效。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探究體驗;合作學習;技術手段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2-0113-01
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貫徹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思想,努力優(yōu)化教學策略,重組課堂結構,激發(fā)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增強課堂教學實效。
一、綜合運用觀察、探究、體驗等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與解決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是能力提升的沃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綜合運用觀察、探究、體驗等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與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探究與實踐中,提升信息素養(yǎng)。
例如,“計算機中的文件管理”這一內容的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文件的管理方法和分類思想,培養(yǎng)學生科學管理文件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師應樹立問題意識,通過有效的活動設計與實施,引導學生去自主發(fā)現(xiàn)、提出并解決問題,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文件管理的重要性與科學性。過程比知識更重要,教學此內容,筆者尤其注重通過自己的演示講解和師生之間的討論來完成教學任務;同時,還運用了任務驅動及類比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分類思想,培養(yǎng)學生科學管理文件的習慣。教學過程中,筆者完成了如下的教學流程:情境導入→探索新知→遷移提高→歸納提高→概括提煉→拓展延伸。其中“探索新知”板塊是教學重點,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在“探索新知1”環(huán)節(jié),筆者引導學生觀察桌面存放凌亂的文件,產生了整理桌面文件的愿望。在愿望的支配下,學生溫故知新,進一步鞏固、運用文件的選取、拖動等方法;并通過對比分析,體會文件命名的意義所在;同時,學生還通過歸納總結,梳理出整理桌面文件的一般方法。在“探索新知2”環(huán)節(jié),筆者運用觀察法、舉例法和小組合作學習法,促進了學生對文件結構的認識,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觀察文件圖標、擴展名及多種排列方式,引發(fā)了學生的自主思考,領略了分類思想的價值所在。在“探索新知3”環(huán)節(jié),筆者運用多元分類思想,幫助學生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分類方法,以期實現(xiàn)查找文件更加快捷。在“遷移提高”板塊則通過類比法,促使學生直觀、全面地認識文件的“樹形結構”,體驗資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和“+”“-”的作用。在“拓展延伸”板塊,筆者引導學生將管理方法還原到實際生活中,彰顯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像上面這樣設計教學活動,線索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遞進,學生在實踐探索與交流互動中,學會了思考、歸納與總結,形成了科學的管理方法與分類思想。
二、遵循“合作性”教學原則,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務必遵循合作性的教學原則,實施合作教學,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為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需求,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生獲取不同程度的發(fā)展。教師既要關注知識的傳授與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合作學習的開展,關心學習需求及學習過程。
例如,筆者指導八年級學生進行“Flash綜合實例制作”。這次綜合活動課分為四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歸納復習和規(guī)劃設計。主要設置兩個板塊:一是欣賞動畫,復習舊知;二是小組合作,設計規(guī)劃。在第二板塊,筆者根據學生的動畫制作水平等因素把學生成為8組,每組4-5人,呈現(xiàn)Flash綜合實例小組合作規(guī)劃表。其中,在“小組分工”這個欄目,筆者要求學生進行合理的角色分工,包括組長、記錄員、設計員等角色。學生結合自身特長及Flash動畫設計水平對元件、場景等展開討論并分配相關的任務。第二課時的任務是建立元件,進行場景設置;第三板塊的任務是動畫設計,完成后期制作,第四課時的任務是進行作品展示,師生共同評價。在“作品展示”環(huán)節(jié),筆者要求各位成員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參與評價,彼此交流看法,完成評價表;然后進行組間互評。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筆者能夠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的平臺,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能與評價、完善的時空,從而促進每位學生信息技術能力最大限度的提升與發(fā)展。
三、綜合運用多種技術手段,改進“教”與“學”的方式
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技術的使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師要善于融合、運用多種信息技術手段,發(fā)揮其不同優(yōu)勢來改進教與學的方式,增強教學實效。
例如,《神奇的引導動畫》這一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在于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層的概念,掌握引導線的繪制方法和引導動畫的制作流程。筆者將教學步驟設計為:課外自主學習→課前欣賞作品→由復習舊知導入新課→探究交流,促進新知發(fā)現(xiàn)→完成兩個制作任務(一是太陽東升西落的動畫,二是地球公轉的動畫)→提交作品→評價與完善作品。教學過程中,筆者綜合運用多種技術手段來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最大的亮點是使用Learn?Site學習平臺為學生搭建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課前,筆者使用圖像、動畫等可視化的手段呈現(xiàn)資源,推進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運用平臺上的素材開展自主探究學習;課后,要求學生運用平臺完善作品,通過不同的評價方式進一步訓練與提升操作水平。多種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毋庸置疑,“實踐出真知。”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是在充分地思考與實踐的基礎上一步一步實現(xiàn)的。教師要善于根據信息技術教學的規(guī)律,優(yōu)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扎扎實實的“做”的過程中,不斷提升信息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