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欣
【摘要】新媒體具時代的到來,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的環(huán)境,著重探討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臨的新問題,并就如何改進思政工作方法提出相應建議,以期促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方法 建議
一、新媒體已成為當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任何時代都會有相對而言的“新”媒體。今天的新媒體是指“以數(shù)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為基礎,通過互聯(lián)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shù)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tài)和媒體形態(tài)?!彼ňW絡電視、虛擬社區(qū)、博客、播客、搜索引擎、門戶網站、手機短信、數(shù)字電視等,新媒體不僅實現(xiàn)了多媒體的統(tǒng)合,延伸了人的視覺、聽覺、觸覺,還使得信息在人類社會中的范圍內實現(xiàn)了完全的共享,逐步影響著個體生活的方方面面,掀起了規(guī)模空前的傳媒革命。
特別是對于青少年,他們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事物,對具有時代特色和時尚特性的新媒體有很強的認同感,開放、互動且信息混雜的虛擬新媒體環(huán)境極大地改變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和常規(guī)學習方式,并給予其思維方式和交往方式以極大的影響。但是,青少年階段也是人生一段極為特殊的發(fā)展期,處于此時的他們還并未形成穩(wěn)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政治態(tài)度和認知社會的思維方式易受外界各種思潮的沖擊和左右,從而造成較大的思想波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這種沖擊來得更加猛烈,如何把握當代青年在新媒體影響下的思想狀況和行為模式,對其加以研究和引導,就成為做好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新的重要課題。
二、新媒體的環(huán)境給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種無形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它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和途徑才能夠達到目標。新媒體具有信息量大、資源豐富、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形式多樣等特點,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青少年德育教育環(huán)境、內容和方法。第一,在新媒體的條件下,青少年學生可以享用一個巨大的學習資源庫,可以隨時根據(jù)需要查找有用的資料,將字、圖、音等手段結合。它綜合了傳統(tǒng)報紙、廣播和電視的特點,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提高了獲取新知識的速度與學習的創(chuàng)新性;第二,新媒體的雙向甚至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受眾不再處于被動的接收狀態(tài),青少年學習自主性增強。網絡的虛擬性與匿名性也使得人際交流可以跨越年齡、職業(yè)、階層、國家、種族等限制,使人際溝通的時效性、便利性提高。因此,新媒體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廣泛應用,可使德育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娛樂性緊密結合,這就大大增加了德育工作的滲透效果;第三,新媒體的便捷性和共享性,使得青少年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國內外形勢變化以及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最新信息,極大提高了德育信息的傳播效率,從而使得德育工作的形式多樣化,提高了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新媒體作為有些難于被人們完全掌握和監(jiān)控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時也給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
第一,從輿情控制角度看,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無障礙性,加大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輿論導向的難度。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的發(fā)布和使用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具有很大的自由行和隨意性,海量的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這在給青少年提供了大量健康有益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反動、迷信、黃色、暴力等有害的內容,來自于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政治形態(tài)、不同經濟背景、不同政治信仰的諸多信息交匯在一起,給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帶來阻礙,也給輿情監(jiān)控帶來難度,在“人人即媒體”的傳播主體海量、傳播信息廣泛而迅速且覆蓋面積大的情況下,傳統(tǒng)的監(jiān)控效能勢必大幅下降。
第二,從青少年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角度看,新媒體的虛擬性和互動性易引起青少年的心理上信任危機和人格障礙。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交往角色的虛擬和心理交流的間接性,增加了青少年感情上的隔膜,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很可能使青少年養(yǎng)成發(fā)布假消息,散布謠言的行為,進而形成心理危機,導致人格障礙;再有,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常以簡便、快捷的新聞代替深度報道,青少年很容易隨著媒體的傾向思維,養(yǎng)成惰性,使得青少年的獨立思考和研究能力減弱。
第三,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工作忙點增多、難度加大。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諸如微博、微信等未被利用的網絡陣地的出現(xiàn),都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政治理論水平的提高、思想觀念的轉變、信息技術的操控、交流方式的改變等。比如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是信息的掌握著,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采用的是面對面的教育模式。但是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教育者對于信息的壟斷已經打破,學生可以通過現(xiàn)代信息數(shù)字技術獲得更多更復雜的信息,他們不僅僅通過教育者,還可以通過網絡等手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這些都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媒體環(huán)境下改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若干建議
第一,打造掌握新媒體技術的復合型、專家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師資隊伍。首先,學習新技術。定期有針對性地組織交流培訓,以全面掌握駕馭新媒體的本領和技術;其次,轉變新觀念。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以教師施教學生受教為主,過多強調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主體性沒有得到體現(xiàn)。新媒體的自由、平等和開放意識的廣泛傳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圍繞青少年的成長需要而展開,強化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尊重和倡導青少年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避免面對面談話時的尷尬和保留,引導學生無所顧忌的表達看法與觀點,能夠暢所欲言,力爭開啟交流互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第二,充分利用新媒體信息技術,構建以教師為主導、青少年為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中心、新媒體為載體的形式多樣化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谛旅襟w的教育環(huán)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應該打破傳統(tǒng)的教室和課堂教學,應該把教育延伸到課外,比如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思考中獲得啟發(fā)和教育,變直接灌輸式為間接滲透式。還可以嘗試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網絡陣地,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活動和微信、微博互動,討論熱點事件,發(fā)現(xiàn)身邊的道德問題,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水平。這類主題網絡陣地應該結合社會輿論、思想領域的互動交流為一體,使其成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互動交流的平臺,并使這個平臺成為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精神樂園。
第三,培養(yǎng)青少年的媒介素養(yǎng),構建完善的新媒體信息監(jiān)管體系,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媒介素養(yǎng)是指個體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時,對于信息甄別、批判性吸收的能力。有些青少年的媒介素養(yǎng)比較弱,對于各種渠道來源的信息不能加以辨別的全盤接受,導致思想消極、無法正確看待事情。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過理論教育來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養(yǎng),培養(yǎng)青少年用辯證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和批判性吸收的能力,使得青少年對于信息能夠形成一個理性的認識。另外,還要優(yōu)化新媒體信息環(huán)境,建立健全新媒體的信息監(jiān)管機制,對新媒體技術條件下信息傳播的渠道、途徑進行更為嚴格的監(jiān)督與管理,形成有機的管理運行鏈條,這是做好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組織保障。
第四,改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利用新媒體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tǒng)課堂形式。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現(xiàn)教育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語詞,如課堂講授、報告演講和書本。然而,語詞和畫面雖然互不相同卻可以互相補充,并且當學習者能夠在心理上整合視覺表征和言語表征時,良好的理解才能產生。新媒體不但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也以其多樣、生動的形式備受青少年的青睞。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tǒng)課堂形式以外,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豐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容,并利用新媒體的形象性彌補單純語言表達說不清、道不盡的缺陷,使學生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縮短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心理距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效果;另外,教育者還應努力改變過去生搬硬灌式的教學方式,在載體方式上選擇利用新媒體來進行啟發(fā)式教學,如可以引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也可以鏈接網上資源,更可以在線討論,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的單一方式,通過新媒體來進行互動和傳遞信息,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增強與學生的交流。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發(fā)揮和利用數(shù)字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結合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讓新媒體成為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形成“教師—新媒體—青少年”立體式的教育新局面,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zhí)﹣?沖突與合作:新媒體環(huán)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長與道德建構[J].中國電力教育,2012,(04) :131-132.
[2]肖穎秋.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J].中國職工教育,2014,(22) :41.
[3]張雯婷.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策略探析[J].學習與實踐,2010,(10) :75-78.
[4]項梅,羅炎成.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初探[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04) :179-183.
[5]歐斌.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討[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4,(01) :148-150.
[6]楊華春.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理論觀察,2010,(06) :121-122.
[7]吳秀霞.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幾個問題[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0,(06) :104-107.
本研究為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2014-2015年度決策咨詢資助課題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