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小學教育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重視,而小學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校的管理。小學學校管理中的“三度”分別為密度、精度和深度,因此小學管理中“三度”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的,同時對學校管理起著影響作用。管理的密度、精度和深度的相互合作能夠促進學校管理更加地專業(yè)化,并提高管理的效率,為小學教學質量提供保證。
關鍵詞:小學學校管理;密度;精度;深度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6-20
作者簡介:馮軍平(1975—),男,陜西岐山人,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qū)金陵小學校長,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教學管理。
小學學校內部管理在當前管理的密度、精度和深度的拓展下,能夠增加學校管理的有效性。在學校管理中,密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礎,即在管理中要更加注重管理工作中的細節(jié);精度是管理工作的關鍵之處,即在管理工作中應該注重工作的細致程度,注重管理工作的細節(jié);深度則使得管理工作更加具有不同的境界。
學校管理密度,是指在學校管理工作中要注意管理工作中的細節(jié)部分,通過管理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效分解,使得管理崗位的工作人員真正做到細致和認真地完成管理工作,并在工作中明確自身的工作目標。同時,學校在進行管理工作時,應該將學生和老師的利益考慮在內,這才是學校管理的應有之義。
當前,小學學校管理通常是以傳統的管理經驗為主,更加注重的是成績而忽略了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缺少以人為本的管理意識和管理理念,這樣很容易在管理工作中忽略人的主觀性。具體表現在工作中則是:第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受制于學校的管理模式,這樣就很容易造成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性較低;第二,小學學校由于其特殊性往往堅持集中管理的模式,這樣就很容易忽略學生的個性,以及在管理中容易出現溝通渠道狹窄、交流不暢通的情況。
因此,學校在管理工作中想要提高管理密度應該采取以下策略:第一,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用。通常在小學學校管理中,對學生進行管理必須通過教師來進行。教師作為管理的實踐者和落實者,有時候在學校管理中會出現消極怠工的情況,這往往是因為在工作中沒有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因此管理者就需要能夠真正地看到教師的優(yōu)點,并在管理工作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優(yōu)點,這樣才能夠使其真正實現價值。第二,在管理中需要為教師提供相應的發(fā)展空間。學校改變傳統的組織管理模式,采取競爭上崗的方式,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并提高教師的憂患意識。
學校管理從管理工作方面來說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從宏觀方面來說,主要是對學校組織的管理;從微觀方面來說,是對學校師生的整體和個別管理。因此,在小學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則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對于師生而言具有較大的被動性,沒有能通過管理激發(fā)教師團隊和學生團隊的活力和積極性。
在提高學校管理的精度方面就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調整:第一,調整教師和管理團隊的關系,激發(fā)教師對管理工作的熱情和主觀能動性。因此,這就需要在管理工作中提高工作的細致程度,重視管理內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將管理工作進行分配,如后勤管理、衛(wèi)生管理等,責任到人,并確立明確的獎懲制度。第二,在教學管理工作中,需要以校長為核心,注重聽課和評課相結合,通過專業(yè)化的評價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第三,通過評課結果公示等措施,加強教師對自身問題認識的深度,通過不斷地改正問題來提高自身的能力。第四,將班級考核結果與教師的評優(yōu)相掛鉤,以此達到在管理中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的目標,從而保證管理的有效性。
學校深度管理主要表現在管理工作的層次性和條理性,保證各項管理工作在日常中能夠有效地運行。學校在管理內容方面,要追求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形式方面,追求的是程序的規(guī)范化和計劃性。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小學在學校管理方面則是只注重形式化,管理工作只停留在表面,取得的實際效果甚微。
強化小學學校管理的深度,一方面,需要將管理內容和形式進行有機的結合,這樣才能夠充分發(fā)揮管理的效用。在形式方面,學??梢酝ㄟ^班級的形式進行管理,在各項管理工作中通過評分的制度來加強管理的深度,這樣直接將班級的分數與班主任掛鉤,可以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意識,從而保證各項管理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強化管理的深度還需要從思想方面著手,不斷地更新管理思想和理念,并將新的管理理念進行實踐,從而強化管理的深度。學??梢远ㄆ诘嘏e行管理工作學習會,通過學習提高班主任和教師的管理能力,并將其付諸在實踐中,從而提高整體的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金 明.試論小學學校管理中的“三度”管理[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版),2013(11):118.
[2]閔 健.小學內部加強“三度”管理的策略與方法[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版),2016(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