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晴
關鍵詞:課堂教學;小學語文;改革;現代化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1)識字教學。在學習一些象形字時,教師可以播放小動畫,生動地將漢字由甲骨文演變至今的過程呈現給學生,易于學生理解記憶。教師可以將課本中需要學生記憶的生字放在課件中的“蘋果樹”上,玩“摘蘋果”的小游戲,或者“青蛙跳荷葉”“扎破氣球”等活潑有趣的識字游戲,從音、形兩方面加深學生的記憶,調動手、口、眼、腦多感官。
(2)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的對話過程,可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人機之間創(chuàng)設聯(lián)系,利用多媒體來交流討論、創(chuàng)設情境、情感互動,使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權,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1]。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引發(fā)學生興趣。比如在《詠華山》《月亮灣》《廬山的云霧》這類寫景類課文中,我們可以在最開始用PPT呈現出相關景點的照片,讓學生領悟自然的美景,再播放適宜的背景音樂,讓學生邊看著圖片,邊配樂朗誦,渲染氣氛,體悟文章主旨。信息技術通過特有的圖像、動畫、色彩、聲音等方式給小學生極大的刺激和引誘,調動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想象,通過渲染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2]。
(3)寫作教學。寫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低年級的“寫話”,還是高年級的“習作”,都要求學生能對事物進行細微觀察、有豐富的素材積累以及有一定的表達能力。而信息化技術能夠促進學生在各個方面的進步。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有關寫作話題的視頻、圖片,學生通過對寫作對象色、音、形的細致觀察,能夠很快抓住“事物”的特點,做到心中“有話可說”。通過多媒介閱讀、瀏覽網頁,學生可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素材是寫作的基礎,而互聯(lián)網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閱讀空間,通過閱讀優(yōu)秀詩歌散文、時事新聞熱點,學生不僅能夠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還能得到語感的鍛煉和提升。
2.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有效突破重難點,寓教于樂。比如運用游戲、播放小動畫,演示漢字的演變,讓學生在趣味學習中識記漢字音、形,破解枯燥的學習難題。在學習課文《北大荒的秋天》時,教師可以出示秋天五彩斑斕的圖片,讓學生領悟天空的美、小河的清澈、魚兒的生機,提高審美情趣;還可以播放一段豐收時的視頻,體會在豐收季節(jié)勞動人民的喜悅與興奮。通過信息技術的展示,讓學生通過感受自然美、景物美,來體會生活美、勞動美、情感美,突破教學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全面素養(yǎng)。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課堂中信息化的變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動語文學習的個性化趨勢。但是,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的時候也有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創(chuàng)造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
教師在選擇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年齡和認知能力的素材進行教學,否則將會導致教學與實際情況脫節(jié),信息技術的使用會失去它最初的意義。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也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信息技術是為教學服務的,不要讓花哨的表面功夫遮蔽教學的本質,本末倒置。
2.權衡利弊,適度使用
現代化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地位越來越得到重視,但這并不意味著多媒體課件是上課的必須手段。有些教師在課件出現問題的時候,驚慌失措,無法將教學進行下去,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為。信息技術只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教師要正確處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關系,權衡利弊,適度使用,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1]滿 靜.課件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11): 243.
[2]任桂林.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5(10): 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