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菽浪
(玉環(huán)縣第二人民醫(yī)院 皮膚性病科,浙江 玉環(huán) 317605)
手足癬是一類病變位置在手掌、足跖及指趾間的皮膚淺部真菌性疾病,好發(fā)于春秋季,具有病情遷延、頑固難愈及反復發(fā)作等特點,在影響身心健康的同時還可導致疾病傳播,被認為是甲癬和體癬發(fā)生主要誘因[1]。目前手足癬治療多采用抗真菌藥物口服或外用,其中口服易對機體器官及骨髓功能產(chǎn)生抑制,臨床應用明顯受限;而單純外用涂抹抗真菌藥物盡管可部分改善臨床癥狀體征,但總體病情控制效果較差,遠期復發(fā)率亦居高不下[2]。本研究分別應用萘替芬酮康唑單純外涂和外涂+密封給藥方式治療手足癬,探討萘替芬酮康唑兩種給藥方式治療手足癬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差異。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手足癬患者共150例,均符合《體股癬診療指南(2008版)》診斷標準[3],鏡檢真菌(+),年齡18~65歲,方案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入組前4周應用研究相關藥物、其他類型皮膚疾病、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過敏體質(zhì)及妊娠哺乳期女性;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5例。對照組中男60例,女15例,平均年齡37.21±5.70歲,病程1~17年,平均7.68±1.07年;觀察組中男57例,女18例,年齡23~64歲,平均39.33±5.67歲,病程1~16年,平均7.62±1.05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入選患者均采用萘替芬酮康唑(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51949,規(guī)格10g)外用;對照組患者每晚睡前均勻涂抹患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密封,其中手癬患者外涂后立即以一次性無菌塑料手套密封患處,次早清潔患處;而足癬患者外涂后立即以保鮮膜密封患處 12 h以上,再清潔患處;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均為4周。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患者治療后真菌清除例數(shù),計算百分比;②隨訪12個月,記錄患者隨訪6個月和12個月復發(fā)例數(shù),計算百分比。③記錄患者治療期間灼熱、刺痛、皮膚干燥及過敏例數(shù),計算百分比。
1.4 療效判定標準[4]①顯效:真菌鏡檢(-),皮損癥狀明顯減輕;②有效:真菌鏡檢(-),皮損癥狀有所減輕;③無效:未達上述標準??傆行?顯效+有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真菌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隨訪6個月, 2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12個月,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后患者療效及復發(fā)情況[n(%)]
淺部真菌病是皮膚科常見疾病之一,多由皮膚癬菌感染導致,其中以手足癬最為多發(fā);流行病學報道顯示,世界范圍內(nèi)正常人群手足癬發(fā)病率為15%~30%,每年新發(fā)患者人數(shù)超過1000萬[5]。患者發(fā)病時可見皮膚嚴重脫屑,過度角化,皮膚增厚,并于足跟邊緣可見弧或環(huán)形疹群,主訴包括瘙癢難以忍受、脫皮及深色水皰,而以上癥狀均易給日常工作生活帶來極大影響[6]。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是目前手足癬臨床治療主要外用抗真菌藥物之一,活性成分為1%鹽酸萘替芬和0.25%酮康唑,均能夠通過拮抗真菌細胞膜麥角固醇合成,破壞膜結構,降低真菌細胞繁殖速率而達到治療目的[7]。以往治療多采用單純外涂方式應用,盡管操作方便,但存在藥物暴露在外較易揮發(fā)、手足部與異物接觸后易影響藥效發(fā)揮、手足部接觸其他部位時藥物粘附其上亦可導致藥物用量減少而影響治療效果等問題[8]。藥物外涂+密封給藥方式可實現(xiàn)藥物與皮膚長時間密切接觸,保證藥物深入效果;同時將患處以塑料手套或保鮮膜與外部分隔,有效避免藥物被異物吸收或粘附在其他物體上,更有利于維持藥物治療效果,降低復發(fā)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近期療效、真菌清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隨訪12個月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證實萘替芬酮康唑外涂+密封給藥方式應用有助于手足癬患者提高癥狀控制效果,促進真菌清除及預防遠期復發(fā)。本研究中兩組隨訪6個月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與入選樣本量少,存在個體差異有關;而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則表明手足癬患者行萘替芬酮康唑外涂+密封給藥較單純外涂并未加重藥物不良反應,安全性符合臨床需要。
[1] 湯伍輝. 鹽酸特比茶芬與伊曲康哩用于治療真菌性皮膚病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J].抗感染藥學,2015,12(06):965-967.
[2] Ghannoum M, Isham N, Verma A,etal. In vitro antifungal activity of naftifine hydrochloride against dermatophytes [J]. Anti Agen Chem, 2013, 27(09): 4369-4372.
[3] 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真菌學組.體股癬診療指南(2008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9, 42(02):75.
[4]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26-230.
[5] Gino A Vena,Paolo Chieco, Filomena Posa,etal. Epidemiology of dermatophytose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2005 to 2010 and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data from 1975 [J]. New Microbiol, 2012, 35(07): 207-213.
[6] Kelly BP.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s [J]. Pediatr Rev, 2012, 33(04): e22-37.
[7] Grover C, Arora P, Manchanda V.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griseo-fulvin, terbinafine and flucon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tinea capitis [J]. Int J Dermatol, 2012, 51(04): 455-458.
[8] Plaum S, Verma A, Fleischer A,etal. Detection and relevance of naftifine hydrochloride in the stratum corneum up to four weeks following the last application of naftifine cream 2% [J]. J Drugs Dermatol, 2013, 12(09): 1004-1008.